沙撈月洲月照沙,
華商富有數黃家。
疾誌革命不回頭,
耕耘故鄉鬢已花。
以“新福州”著稱的詩巫(Sibu),是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的第三省省會。詩巫為什麼以新福州著稱?它又是怎樣開發起來的?這就要從當年率領福州府眾鄉親,南渡開拓詩巫的黃乃裳說起。
黃乃裳,號紱丞,1849年7月(清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六都湖峰鄉。父親黃慶波以木工為業,過著清貧的生活。黃乃裳自幼勤奮好學,在家鄉度過半耕半讀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乃裳18歲時,基督教傳至鄉邑,他與族叔福居同受洗禮於西人牧師。翌年,開始實習傳教。傳教期間,他刻苦學習英文,接觸西方科學文化和民主思想,開始認識到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技術優勝於中國的封建專製。1875年,他與保靈牧師夫人合著革除纏足論五篇,大力宣傳破除陋習。他“見夫流俗藐宗教中少文人學士……乃勵誌學八股,二十九歲以第二名入泮(考中秀才)”。
黃乃裳的三弟黃乃模,是一位愛國誌士。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黃乃模時任北洋水師“致遠”艦副管帶,在著名的大東溝海戰中,協同威鎮敵寇的鄧世昌管帶指揮作戰,不幸與全艦官兵同殉國。這一事件,使黃乃裳對“外力之侵迫,國勢之孱弱,民治之腐敗,社會之頹落”深感不安。為了介紹西方的科學文化和民主精神,他先後協助西人牧師翻譯《天文圖說》,協助蔚利高翻譯《美國史略》等,並創辦了福建的第一家報紙――《福報》,宣傳改革弊政。
1897年,黃乃裳攜長子景岱赴京會試與朝考,適逢京朝“戊戌變法”。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改良派,正大力鼓吹變法維新,以求“救國圖存”。黃乃裳與維新派在思想上有強烈共鳴。因此,他在京逗留八個月,頻頻與康有為等六君子交往,共商變法新政,疾呼向西方學習,以振興中華。此時,黃乃裳曾先後八次上書,痛陳變革維新之說。可惜好景不長,時僅百日,慈禧重新垂簾聽政,光緒被幽禁,六君子下獄受戮,康有為與梁啟超亡命日本。黃乃裳幸得友人關照逃出京城,返回福建。他“滿望中國之衰弱,得賢君以振興之”的希望,遂成泡影。
黃乃裳是生長在以人多地少、農民無以為生著稱的閩西北窮困農村。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進取精神,使他萌生“覓地招農拓荒”的願望,以解決“故土久愁人太滿”的問題。他在《美洲史略》序文中,頌揚哥倫布“並非受祿於官”,而卻有“開辟荒曠之思”。
當“百日維新”夭折,黃乃裳在“歸閩,嗒然若喪,不知當為何事”的情況下,決意挈眷南渡新加坡。一則“覓一地曠人稀之處,可容數百萬人以業農者,為桑梓窮無聊賴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徑,不至槁餓而死”;一則以遠避慈禧“女主之淫威,與夫專製之虐毒”。
1899年9月,黃乃裳舉家抵達新加坡,先是經其女婿林文慶介紹,應古友軒印字館新辦《星報》之聘,任該報總編輯。他一麵辦報,一麵遍行英、荷各屬地覓農地,雖多不如意,但他矢誌不渝。翌年4月,黃乃裳來到當年的英屬沙撈越。他不辭辛勞,櫛風沐雨,終於在拉讓河下遊,以當年還是個人煙稀少、偏僻荒涼的小村落――詩巫為中心,上下400裏的兩岸流域,找到了適宜拓墾的農區。關於這一段的勘察經過,他在《紱丞七十自敘》一文,有如下的記載:“及庚子四月,適英屬沙羅(撈)越。循其南向,行七八日,無一可籍手處。嗣北行過羅洋(拉讓)江口,見江流汪?,揣其發源必甚長。乃沿江入,見兩岸叢林蔚茂,土著不多。左右望不見有山,知其原野廣邈。及二百裏,曰詩誣埠,英人設官其間,有漳、泉、潮、嘉商人二十餘家,與土著之獵耶(達雅克)人互相交易……再沿流而上二百裏,曰甘拿逸,有英人分治所,土著稍多,然皆十裏八裏作草屋十餘家,或二三四十家,各居一間,相連為宅,而平原止此……所經皆叢林,多開辟以來未經斫伐之木,大數十圍者……港汊紛錯,土人善用小舟,往來交通無稍阻礙,而竟不如有肩挑事。餘沿江覓地,擇其平原四百裏之中,於詩誣附近之上下。流連十有三天,察其草木,嚐其水土,知地質膏肥,無虎豹豺狼、毒蛇惡獸害人之物。”對這一發現,黃乃裳“不禁喜出望外,以為如得其地,墾而辟之,海外桃源不足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