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商人在內地一些省份也很活躍,如在清代的四川,閩西商人就相當活躍。清初四川因戰亂影響,人口稀少,引起閩西商人甚至還將家安在那裏,定居下來。據記載,清初四川的蔗糖業因戰亂而破壞殆盡,是閩西商人將蔗糖業重新繁榮起來。康熙十年(1671)福建汀州府商人看到四川氣候類似福建,於是回家鄉將蔗種、製糖工具和技術工人帶到四川,從事製糖業,從而帶動四川製糖業的再發展。當時在嘉定府、徐州府、瀘州、重慶、資州、內江等地的閩籍商人為數不少,他們相互之間還“聲氣響應”,傳遞商業信息,反映出福建商人高超的經商水準,這也是他們能在四川立足的重要原因。資料顯示,閩西商民在四川主要從事的商業行業是糖、煙、鹽等。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經商範圍廣泛,在清代的四川工商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清代閩西商人還遠渡重洋赴南洋等地貿易。《永定縣誌》載:“商之遠販吳楚滇粵,不管寄旅,金豐,豐田,太平之民渡海入諸番,如遊門庭。”該縣誌列傳中載:“胡厥典,字詒遠,覺坑人。幼失怙恃,能刻苦自立,年未及冠即渡海經商貿易於茲能埠,積資巨萬,遂歸娶賢內助,事業蒸蒸日上。”胡夢青,“字竹園,忠川人。幼習舉子業試不利,棄儒經商,南渡吡另經營礦業,積資巨萬,好施與,重然諾,濟人之急,拯人之危。”晚清逸聞南洋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閩西永定人。《連城縣誌》載:“鄒秉均,年十七,先先賈於江南樟樹鎮,末果。轉往咬留巴,孑然一身,馳策於異域,雖人情風土迥殊,語言服食各異,然克己以恭,等人以信,巴國人皆敬愛之,樂與其結納,往返多年,所獲盈餘無數。”
閩西商人的辛苦經營,給閩西地區注入大量的貨幣資金,促進了閩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繁榮。道光《永定縣誌》載:“舊誌雲藝不求工,前誌又雲居服器用但求堅利,不尚奇淫。殆數十年如此,今俗漸繁華,由貿易他省人夥,各羅致所有以相耀,競尚工巧矣。”“捐監貢及職銜者以千數,處地置產者所在多有,千金之固不乏人。”民國《龍岩縣誌》說:“昔者商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出則長駕遠馭,執商場之牛耳處則慷慨施與,馳社會之聲譽。三江五嶺之間茶煙捆載而往,厚獲而歸,金銀吸收百萬,素封之家,村巷相望。”名震中外的客家土樓很多是在清代中期建成的,而這裏正是閩西商人經營最為成功的時期,因為隻有足夠財力支持的家族,才能建立這樣的大型建築。閩西土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閩西商人成功的標誌。閩西商人的成功,不僅僅有客觀原因,還有其深刻的主觀原因。《臨汀彙考》說:“其質魯者(指商人)出遠方貿易皆機敏善籌劃,與人交易亦和藹,以幫動輒致富。”這較能說明問題。閩西客家人一貫待人誠懇,經商時也不例外,因此,較少留下“奸商”的罵名。另外,客家人吃苦耐勞的品格也是閩西商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閩西地區多山,山高水急,路險道滑,非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克服異鄉異土所遇到的困難。這正是清代閩西地區商人成功的主觀因素。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