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求財身影單,
萬裏鄉愁滿心田。
幸好有個“昌泰”號,
借問口音即“同安”。
有清一代,同安隸屬於福建泉州府,其轄地相當廣大,包括今天的同安縣、廈門島(清代為嘉禾裏和安仁裏)、金門島(清代為翔風裏)和龍海縣一部分(清代的積善裏)。當時,同安商人的足跡不僅遍布全國,而且散布海外各地,尤以東南亞和日本為甚。
眾所周知,明末清初,中國的私人海上貿易異常活躍。其時,正值日本政府實施鎖國政策,以長崎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為數眾多的福建商人由廈門、福州、泉州、漳州、寧波、上海和乍浦等地,揚帆出海,赴日本長崎從事中日貿易。
赴長崎的中國商船數(1646-1661)單位:艘
在這支聞名遐邇的福建商人群體中,便有為數不少的同安商人。其中部分人留居長崎,形成早期的旅日同安籍華僑商人。如原籍同安縣的貿易商人蔡昆三,於日本寬永年間(1624-1643)赴日本長崎經商。1663年被任命為長崎“唐船請人”(即由日本政府指定的,負責管理赴長崎通商的中國商船的聯絡官)。1664年病逝長崎。其後代先後繼任“唐船請人”(第二代至第五代)和“唐通事”(第六代至第九代)。盡管我們尚無從獲知明末清初旅居日本長崎同安商人的確切數量,但是據明末東渡長崎樣式成為早期的“唐通事”的明末文人劉鳳岐所言,17世紀初,留居長崎的中國商人多達兩三千人。另據日本有關史料的記載,當時留居長崎的這些中國商人多為福建商人。由此可以推斷,明末清初留居長崎的同安商人一定不少。
據明沼十一年(1878)的《清民人名戶籍簿》所示,當時規模較大的長崎福建人經營的商行有五家。
清鹹豐朝後,同安商人在長崎的華商群體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在上列商號中,泰昌號的賬簿、商業書信以及其他相關資料被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泰昌號創辦於1860年,係由六七名以同安商人為主的福建商人合資經營的。從現存的泰昌號賬簿可以看出,泰昌號主要從事中日貿易的批發代理業務。其客戶眾多,分布甚廣。如從1899年的賬簿上見到的客戶及其分布情況如下:
長崎泰昌號客戶分布情況(1899)
泰昌號經營著品類繁多的貿易商品。主要有:
1.從中國輸入日本的商品:
食品類:砂糖、豆油、豆類、貢粉、白菜、酒等。
藥物類:當歸、黃芩、甘草、生地、石薑、土茯苓、蒼術等。
原料類:棉花、栲皮等。
手工製品類:絲綢、煙草等。
肥料類:豆餅、牛骨等。
牲口類:豬、羊等。
礦產品類:鐵等。
2.從日本輸入中國等地的商品:
海產品類:海參、鮑、刻昆布、幹貝等。
原料類:木材、硫黃、白蠟、樟腦等。
食品類:香菇、米、地瓜幹、醬油等。
手工製品類:傘、茶等。
礦產品類:煤炭等。
泰昌號的貿易網絡是依托於一張以地緣為基礎建構起來的人際關係網絡的。
首先,泰昌號依照地緣關係的原則來營造它的商業經營核心。正如我們前麵所指出的,泰昌號是由同安商人為主體的六七名福建商人合資創辦經營的。1875年,其合夥人的籍貫及其出資情況。
在1875年登載的6名合資商人中,同安商人就占了3名,占50%。3名同安商人的出資額合計為9000兩白銀,占投資額的13500兩白銀的67%。而且,泰昌號的店員也大多為同安人。如據1874年的名簿記載,6名店員中有5名為同安人,占83%。此外,在泰昌號名簿裏,尚有一種稱為“同號伴”的寄居商人。在1875年登記的13名“同號伴”中,祖籍同安的有8名,占62%。其餘5名為祖籍閩南的海澄商人。這是閩南這一更大地域概念下的同鄉。
其次,更值得注意的是,泰昌號為了維係和加強這張地緣人際關係網絡,銳意在旅居地推進同鄉會組織。1868年,泰昌號聯合其他商號發起建立了福建同鄉會組織――八閩會館。不久,身為泰昌號行長的陳國梁出任八閩會館總理。陳國梁出生於清代同安縣翔風裏(金門島)新頭鄉的一個商人世家。他於日本嘉永年間(1848-1853)東渡日本,旅居長崎新地町海岸,活躍於中日商人間,從事中日貿易,素有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