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閩地山高水迢迢 閩商處處不同風(2 / 3)

福州商幫生性謹慎,太講究實效實惠,做每一件事先要估量一下有沒有收益,有多少收益,對那種“豬宰白講價”(指豬宰好削毛後才講價,失去主動權)的沒把握之事,一般都慎之又慎。福州人做生意注意講眼前利益,能賺多少算多少,往往漫天要價,故素有“福州價,半半價”(指福州市場上可對折還價)之說。由於過於拘謹和精明過頭,福州商人一般沒有大起大落,雖然破產的不多,但成為大富翁的也不多。同屬福州文化區的鄰近幾個縣的商人,由於文化性格的差異,其成就也不一樣。福州商幫的特點是以閩江流域為商埠,根據不同經營項目,向上海、台灣、江浙等不同地區擴展。因其經營項目不同,幫派名目繁多,近現代最多時達200多個,如紙幫、木幫、油幫、茶幫、果子幫、錫青幫等,各幫都設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其中資金最為雄厚的如茶幫,在福州有固定牌號的約40餘家,每家資金從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福州商幫善於根據對方需要組織貨源,如台灣漁民喜用茶子餅喂魚,福州商幫常從古田、閩清、永泰等地組織茶子餅等貨源到台灣,20世紀早期每年高達四五千噸。閩越文化的遺風對福州經商者似有些影響,特別越文化中重利輕義,講現實,隻顧眼前,不甚看重信約等特點,對福州人頗有影響。《閩中金石錄》中載:“閩越舊風,機巧剽輕,資貨廣利,與巴蜀埒富。餘善之遺俗。”

興化(莆仙)商幫僅次於閩南、福州商幫,在福建商幫中別有特色。興化商幫在莆仙地區形成了幾個繁榮的商業區,如涵江區曾被稱為“小香港”,經商者被為“中國的猶太人”。興化商幫更善於向國內其他地方拓展,並形成其鮮明特點。如據莆田市文史資料第二輯《興化商幫在福州》介紹,興化商幫在福州經營的特點有五:一是所經營的業務廣泛,如水果、食糖、煙葉、棉布、鞭炮、橘餅等;二是開設錢莊,如仙遊林雲階、林阿貴開設天吉錢莊;三是組織運輸;四是行幫組織繁多,如經營南北貨的有“錦遠堂”,經營食糖的有“聚星堂”,莊客幫的有“致和堂”,製造橘餅的有“浚星堂”,煙幫有“加蘭堂”,經紀人有“懷遠堂”等;五是幫內活動頻繁,以此增加凝聚力,如慶讚、辦學,幫助同鄉處理疾病喪葬等。興化(莆仙)人雖素有經商傳統,但由於太節儉,放不開,故有“神仙難賺莆仙錢”之說,興化商人認為苦是天經地義的,做生意不僅靠頭腦,還靠韌勁,有時為了推銷商品,硬是不顧別人白眼,能賺一分是一分,能賺一厘是一厘。即使腰纏萬貫,也是一個錢當兩個錢用,不懂瀟灑,不懂休閑,與隔壁晉江、石獅一帶商人一擲千金的豪舉,有著天壤之別。興化商人對外界保持一定警覺,往往喜歡生活在老鄉的圈子裏,在對外時很“抱團”,隻要一個興化人有事,大家都會挺身而出。興化商人雖然極多節儉勤快,頭腦活絡,但由於缺乏恢弘氣派,且太過於計較眼前得失,真正為富豪的並不多。

福清人則善行賈。據《閩書》載,福清“其人剛勁尚氣,多行賈於四方,以其財饒他邑。”但福清人愛麵子,場麵上要講的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後,熱衷於搞排場、演戲、請客、辦酒席、蓋房子,而不是投入再創業。

長樂人曆來有出海行商傳統。《長樂市誌》稱“近海之民,走海如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從長樂出發的。長樂人極富冒險精神。出海外成為一種時尚,即使家中生活很富裕,也要出外討生活。以至最後或參與走私,或因經商而定居海外。閩南文化區的商人因文化性格不同,在經商上也有很大差異。

清代閩西地區包括汀州附屬八縣和龍岩直隸州屬三縣,居民大都為客家人。也紛紛走出山溝,以販賣本地物資起家,活躍在商品流通的大潮中,從而在福建商幫隊伍中又多了一支閩西商人集團。他們與泉州、漳州、福州等地商人並駕齊驅,活躍在海內外。早在明代中後期,永定縣便“居民田作之外輒工商”。到清代則成為普遍現象。乾隆《連城縣誌》載:“行貨商,居貨賈,熙來攘往,天下胥然,連之民豈能株守一隅哉?從鄉生計,雖遜從前,然紙販木商,浮梁買茶者猶是,遊武夷,入百粵,而贛旅尤多。”《龍岩縣誌》載:“本邑行商幾遍全國,清乾嘉以來,凡商於大河南北者,均有會館之建築與設備。”清代閩西幾乎縣縣都出商人,但其中以永定、上杭、龍岩、連城、長汀等縣為多。到清代中期,中國東南一帶處處可見到閩西商人活動的足跡,如福建,台灣,江西,廣東,浙江等地。連城四堡族上的活動範圍就曾到達廣東、廣西、江南、湖廣、江西、四川、雲南等地區。閩西商人為方便本地商民在異地商埠經商,在一些大的商業城市都建有會館或會館性質的天後館。如清代的上杭商人在靛業貿易中,業績突出,曾一度控製全國的靛業貿易,乾嘉年間“江西、浙江、廣東及上海、佛山、漢口等處,與省郡總會館外,還有上杭會館。”在廣東除潮州的汀龍會館外,在佛山有長汀連城商人共建的蓮峰會館。在江西的河口、景德鎮有以閩西商人為骨幹而建立的福建會館。在漢口也是如此。在浙江的杭州,嵊縣,衢縣,乍浦等處則有閩西商人修建的會館或天後宮形式的會館。至於上海、蘇州等商賈必據之地,閩西商人更是不落在其他地方商人之後,也都建有本府商人會館。如在上海,有建於清道光五年的建汀會館,為汀州與建寧兩府商人合建。在蘇州,建於康熙五十七年的汀州會館,為上杭紙商與永定煙商合建;在道光初年,汀州洋貨商還與本縣的泉州、漳州洋貨商在蘇州合建點春堂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