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閩地山高水迢迢 閩商處處不同風(1 / 3)

橫看成嶺側成峰,

閩地十裏風不同。

你講仁信我抱團,

敢打敢拚才能贏。

在中國各大商幫中,閩商無疑是最具“海洋文化”背景的商幫,因此閩商身上有著濃鬱的海洋文化的特色。福建商幫最大的特點是,以散兵遊勇別於他商,生意再小也要自己當老板,而不願意跟人合作,替人打工對他們而言更是萬不得已的“下策”或“末路”。他們中大多數人,寧願開個魚丸店,開個茶莊,甚至擺個小地攤,也要自己當“老板”。

閩商的這一性格,也體現在福建的許多俗語裏。“寧做雞頭,不當鳳尾”表達的是閩商的一種心跡,在福州商人圈中,“合字不好寫”常常既是商人對自己的告誡,也是對商業合作的一種評價。原本很好寫的“合”字,在福州商人那裏,確實成了天下最難寫的漢字之一。同樣,閩南也非常流行“不當老板不算猛男”“泉州多猛男”。閩商習慣於單打獨鬥,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使許多很有希望做大、做強的產業,因為股東之間缺乏信任、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非暴力不合作”,而無法做大做強。福建民營企業,創業初期大家都還團結一心,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彼此就開始出現內訌,哪怕再小,也要分家。過去,在福建家族中“四世同堂”並不鮮見,但企業合夥人之間能夠多年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實在可以算得上傳奇。誌同道合的朋友攜手打天下,到企業作出點樣子了,就難逃“分家”之厄。同胞手足之間也往往既不能同甘,也不能共苦,隨便一些波折,都會另起爐灶。

福建人更願意單打獨鬥、缺乏團隊協作精神,他們身上有著較濃厚傳統的小農意識。福建山多耕地稀少貧瘠,形成了在生產中既不需要協作卻重於自然資源爭奪的傳統。有限的資源,艱難的生存環境,缺乏合作性的生產方式,契約精神的缺失,使閩人對於利益關係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損失這種“零和博弈”的水平上。

早期渡過海峽去台灣、下南洋的閩人,大多數以剪刀、菜刀、剃頭刀這“三把刀”起家,這樣的謀生手段和經營方式,常常連家庭作坊都算不上,是真正所謂“鼎子掛在草鞋鼻上”的單獨一人的營生。這種獨立的、不合作的性格,還與閩人的冒險性格有著內在的關係。

閩商很少拉幫結夥,幫派意識很淡薄,這跟水潑不進的潮汕商幫完全不同。閩商因其獨立性,他們不盲目排外,跟閩商打交道,很容易看出他們大都不排斥外地人。在散兵遊勇的另一麵,卻表現出海洋文化特有的對異質文化的兼容性。

福建文化具有極強的區域性。福建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對他們從商的成就大小造成了直接影響。

閩南商幫利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優勢,基本上壟斷對台貿易。在對台貿易的閩南商幫中,泉州商人大多經營茶葉,龍海商人大多經營紙箱,惠安商人大多經營中藥材等。如泉州商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推崇“少年不打拚,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麵”,“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不僅敢冒險,還善於經商,有敏銳的商業頭腦,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氣派大,目光遠。什麼好賺錢,馬上就組織這方麵貨源,善於抓住時機。據李金明在《走向世界的漳泉海商》一文中介紹,明末因為市場上需要絲織品,大海商鄭芝龍甚至在安海建立了一個擁有150名絲織工的工場。泉州商人所組織的仿造品之真,何喬遠在《閩書》中曾稱大為稱讚道:“泉州百工技藝不能為天下先敏而善仿……莫不能成。”時至今日,海外市場上有何流行商品,不用多久,也可在泉州

蘇州山塘街的泉州會館

看到。曆史上的泉州人不僅敢冒海上航運的風險,也常冒犯朝廷禁令,不顧一切走私商品。早在宋代,就有此風氣,正如《宋史係年要錄》中所載:“私商販海,泉州尚多”。閩南人賺了錢後,不是存起來,而是馬上擴大經營規模。如賺了10萬元,福州人可能會先存5萬,拿5萬元去投資;泉州人則要再借10萬,加上賺的10萬元去經營。泉州人注重商業信譽,守條約,不失信,正如高麗鄭麟趾《高麗史》載“泉州商人講仁與信”。所以泉州商人中成大富翁的遠遠比其他幾個區域商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