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茶市門開“鐵觀音”滿壺澆開“碧螺春”(1 / 2)

今歲閩中別貢茶,

翔龍萬壽占春芽。

初開寶筐新香滿,

分賜師垣政府家。

福建產茶曆史也較久,宋代福建茶以建州茶為代表,尤其是武夷山大紅袍茶以產量多,質量高,品種迭出而聲名遠揚。

大紅袍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有關來曆,說的是古時,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製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招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采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明清時期武夷茶由於質優甚受外商歡迎,而成為外銷商品。宋政府因武夷茶的外銷日多,特在泉州設置專職提舉宮,以管理包括福建茶在內的對外貿易事項;同時又屢次“申嚴私服(武夷茶)入海之禁。”,茶葉與錢幣雖然嚴禁私販入海,但販茶有利可圖,每年依舊有大量的武夷茶從泉州港偷運出海。南宋時,中國茶銷路日廣,日本等國,皆願進口茶葉,如嘉定十五年(1222)十月十一日臣僚言:“國家置舶習於泉廣,招來島夷,阜通貨賄。波之所闕青,如瓷器,茗(茶葉)酒之屬,皆願所得”,而泉州則是福建茶葉外銷的重要港口。

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首次帶茶葉入歐洲,但西方人認識茶葉卻至遲到16世紀中葉。1559年,西方最早記載茶葉著作問世。作者是威尼斯商人拉莫斯。他在其意大利文《旅行記》中提到:“他在中亞旅行時,遇到一位名叫哈隻?穆罕默德的波斯商人,後者向他提供中國出產的一種叫‘Cha’的植物及其用途。”17世紀武夷茶率先走出國門,是中國茶葉輸向歐洲最早的茶類。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澳門收購武夷岩茶,經爪哇輸往歐洲市場試銷。據記載,明萬曆38年,荷蘭商人在萬丹首次購到由廈門商人運去的茶葉,以後又在爪哇、蘇門答臘多次購買華茶,轉運歐洲賣給英國等國家。並按廈門方言茶(TAY)的讀音稱茶為THEE。164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廈門設立代辦處,並於1676年在廈門設立商館。英國東印度公司皆委托代辦處在中國購買茶葉,先運至印度馬德拉斯再轉運到英國。此間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與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武夷茶這一珍品,是隨著凱瑟琳一起進入英國皇室,隨身帶著她心愛的“紅色之汁”,參加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她視茶為天賜的健美飲料、崇茶、嗜茶,而被世人稱為“飲茶皇後”。她的肖像被英國商人用在武夷紅茶的包裝上。正是由於她的倡導,飲茶之風在英國宮廷盛行起來,接著擴展到王公貴族及豪富世家。飲武夷茶成為他們養生的靈丹妙藥和風雅的社交禮儀。許多富有的家庭,紛紛效法中國茶宴形式,布置雅致,邀請親朋好友聚會品茗。英吉利人雲:“武夷茶色,紅如瑪瑙,質之佳勝過印度,錫蘭遠甚”。於是,武夷茶由城中而流行海外。英國政府於1669年規定茶葉貿易由東印度公司專營,並規定每艘船需要載滿七分之一茶,始準入口。

康熙28年(1689)英國東印度公司委托廈門商館代買茶葉150擔直接運往英國,始創中國茶葉直運英國的先例。1700年倫敦已有800多家咖啡館兼營茶水,同時有眾多的雜貨店開始供應茶葉。1721年英國輸入茶葉從1669年隻100多磅,不到10年至4000多磅,1721年突破100萬磅。1751-1760年,英國東印度從中國輸入茶葉3700餘萬磅,其中武夷茶2363萬多磅,占總輸入量63.3%。可見,英國後期輸入的茶葉是以武夷茶為主。武夷茶在此期間,名揚海外,被譽之為“東方美人”。西歐人在飲用中國武夷茶的同時,也把飲茶習慣傳播到美洲。1785年,美國有一艘“中國皇後號”商船第一次從中國廣州運載茶葉回國並獲得巨利。因而美國商人紛紛投入從事茶葉的貿易,往來於中國的船舶絡繹不絕。“五口通商”後由廈門口岸出口的烏龍茶1869年為85967擔,1877年為9100擔。1874-1875年,美國從廈門輸入的烏龍茶竟達7654.384擔,福州開埠致使地處武夷茶運銷的黃金水道,閩江沿岸各縣因茶葉產品可順流而下,發展很快。武夷茶直接由福州出口,一時銷路甚暢,“閩北山民,開山斫木,甚至改田為茶園。自北苑等而下之,皆市於夷。獨武夷價翔,夷人不敢捆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