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間(1821-1800)隨著五口通商,海運開禁,作為占有福州、廈門兩大商港優勢的福建,促進福建烏龍茶的發展,武夷茶葉在通商貿易不斷擴大的形勢下,走向繁榮昌盛。據海關資料記載,到光緒四年(1878):福建茶葉出口達80多萬擔,約當時全國年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當時烏龍茶與紅茶、綠茶等花色品種,在對外通商中,齊頭並進。這個時期,烏龍茶形成具有生產規模的以武夷岩茶為代表的閩北烏龍茶產區和以安溪鐵觀音為代表的閩南茶區。可以說,19世紀是烏龍茶,武夷茶風靡歐美時期。
但到19世紀英國在印度和斯裏蘭卡屬地種植由中國引種的茶種獲得成功。英國遂大力宣傳飲用印、斯紅茶,力排中國茶葉。美國於1897年頒布《摻雜與不衛生禁止條例》,華茶入口幾乎全部被拒絕。到此,流行歐美達30年的烏龍茶,武夷茶就銷聲匿跡。
烏龍茶、武夷茶被排出歐美市場後,海外飲用烏龍茶的就隻有東南亞這些國家中的一些華僑。到20世紀50年代,烏龍茶遂被稱為“僑銷茶”,主要發展地有新加坡、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地。因為在兩三百年前,閩南地區很多人漂洋過海到古巴、檀香山、秘魯以及南洋一帶謀生。1875-1850年,從廈門口岸出境的人數有149176人,其中到東南亞一帶的有123444人,安溪人為數不少。他們隨身攜帶烏龍茶,並做買賣生意。
灌裝烏龍茶
1979年,日本第一次掀起“烏龍茶熱”,是年進口烏龍茶280噸。1980年,烏龍茶走俏日本。1981年2月,在福建茶葉進出口公司和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的支持下,罐裝烏龍茶問世了。目前,罐裝烏龍茶水已是融入日本人生活的一種飲料,成為居家必備,外出旅遊離不開的時髦飲料。
另一方麵,由烏龍茶、武夷茶的銷售弱勢,帶來福建各港口的貿易蕭條,“福海關”以其獨特優良的地理優勢成為中國東南近代“海上茶葉之路。”福海關即福建寧德市三都澳,它是“中國第一,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68)五月八日成立“福海關”。“福海關”成立不久,出口茶葉從1899年的8.91萬擔提升至1910年的12.39萬擔。海關報告中指出:其地各口出現的貿易蕭條,至今為止還沒影響本口。1915年國際紅茶暢銷,該埠出口茶回升到建港後的第一次最高水平,達142588擔。1923年三都澳出口茶達曆史最高水平。據《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之都澳華詳貿易情形論略》論述:“本年春間歐美各國所存紅茶無多……出口之數,較上年多至兩倍有奇……春間綠茶,在此方銷路極廣。”這年茶葉輸出量達142829擔,比1922年增長36.52%。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三都澳出口茶量約保持於11萬擔左右。每年清明一過,岸上茶香終月不散。
18世紀前期,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聯係的傳統海上絲綢之路已成為海上茶葉之路。茶葉成為中國占支配地位的出口商品。尋求茶葉也是西方各國貿易公司打開對華通商門路的主要目的,茶葉成為世界貿易網絡形成後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商品之一。茶葉出口帶回的白銀流入中國成為18世紀後中國通貨革命的基礎。當西方不能繼續用白銀交換中國茶葉時,他們強迫中國接受鴉片,鴉片戰爭的爆發徹底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閩茶閩商對茶葉之路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武夷茶取代綠茶,總量使中國茶葉為歐洲所廣泛接受。1740-1802年,閩北茶葉約占全國出口茶葉的35%~69%,1802-1854年約占69%~75%,閩南在出口茶種植、運銷、出口方麵占支配地位。19世紀以前,閩商被稱為“海上馬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