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閩漳之人一身膽 巨艨鼓篷向兩洋(2 / 2)

這些生絲及絲織品由於價廉質優,當時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如在歐亞市場上可供需求的是中國絲和波斯絲,但中國絲取得的利潤最多,據荷蘭的估計,中國絲所取利潤同波斯絲之比是150%:100%;在日本市場上中國生絲的銷售可獲厚利,而波斯生絲隻能蝕本出售;在拉美市場上,由於中國生絲的銷價比墨西哥和秘魯的西班牙生絲低,因此殖民者為了保護西班牙工業和西班牙產品在美洲的市場,不得不下令限製和禁止中國生絲的進口。對於當時運到馬尼拉的生絲和絲織品的質量,博巴迪拉(DiegodeBobadilla)曾讚歎道:“在中國人帶來的所有絲織品中,沒有任何東西可比之更白,雪都沒有它白,在歐洲沒有任何絲織品可比得上它。”正因為如此,故中國生絲在歐洲市場上的要價亦最高,如1606年秋天,荷蘭東印度公司十七人委員會確定了一些商品的貨價,其中中國生絲每磅12荷盾,生絹絲每磅16.20荷盾,絹絲每磅15.60荷盾;在阿姆斯特丹的價格表上,中國生絲每磅開價16.20荷盾,這在生絲的要價中為最高。比波斯生絲要高出很多。

日本對中國生絲的需求量也很大,據說,在16世紀時日本的富裕階級很喜愛中國的貨物,不管是生絲或絲綢。有人估計,在1612年進口到日本的中國生絲達5000公擔(quintal)。

2.瓷器:宋元時代由於海洋航運業的發展,外銷的大量需要,福建成為全國燒製青白瓷最多的省。閩北的浦城、崇安、政和、建甌、光澤、建寧,閩東南的閩侯、福州、閩清、莆田、仙遊、安溪、南安、泉州、德化和漳浦等19個縣(市)都燒製青白瓷。青白瓷生產的分布不但廣泛,其範圍分屬於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和晉江流域以及閩南的漳浦等,而且相對集中,如晉江地區9個縣,近年來就發現不少窯址。德化1個縣就發現了180多處窯址。安溪縣發現50多處,南安縣也發現幾十處。

福建德化的瓷器以釉色、瓷胎潔白而著稱,特別是釉色宛如象牙,光色如絹,在歐洲被稱為象牙白釉。據說在明代後期的極盛時期,德化縣之東、南、北各地滿布瓷窯,其生產規模之大足以驚人。瓷器業的發展亦為當時海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外銷產品。

17世紀初期,福建的瓷器在歐洲已開始聞名。1603年,一艘葡萄牙大帆船“聖?凱瑟琳娜”(SantaCatharina)號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俘獲到北大年,在其船貨中有“數不清的各種瓷器”將近60噸,約10萬件。後來被運到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買主來自西歐各地,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其大使的勸說下,由路易絲?科利格尼(LouisedeColigny)為其選擇,購到一件“質量非常好的餐具”;英王詹姆斯一世和法國政府大臣亦均買到瓷器。此次售賣獲利很大,拍賣之後,瓷器在歐洲的聲望驟燃升高,需求量急遽增大。

3.糖:明代後期,糖蔗在福建的種植已非常普遍。在福建泉州,由於種水稻利薄,種糖蔗利厚,故“往往有改稻田種蔗者”,且將所種糖蔗“磨以煮糖,泛海售焉”。所榨出來的糖,最白者稱洋糖,銷售於東西二洋,次白者則售於天下。

糖在當時也是我國海外交易的商載運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雖然當時在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可出口糖,諸如巴西、西印度、孟加拉和爪哇,但是中國糖仍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最需要的產品之一,不管是在東方的市場,或者是荷蘭本國的市場,都有大量糖被載運到印度西北部,以用來同波斯地區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