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績效至上,是致命的毒藥嗎?(1 / 2)

績效至上,是致命的毒藥嗎?

員工成長

作者:鄭渝川

2008年,通用汽車迎來了百年華誕,但這家美國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在當時卻已經陷入了財務絕境,被迫向美國政府提出注資援助申請。美國三大汽車企業的另兩家——福特和克萊斯勒也提出了類似申請。美國政府提出了苛刻的救助條件,在國會聽證會上,多名議員對通用汽車公司等企業的領導層給予了猛烈抨擊。次年,通用汽車不得不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通用汽車公司曾經是美國經濟、美國汽車、美國產品及品牌的最佳代表。僅僅過了幾十年,這家公司就從“美國的驕傲”,變成了美國(政府和納稅人)的負擔,究竟是因為什麼?對此,各方都提出了解釋。一些人認為,通用等美國實業企業巨頭被工會力量“綁架”,被迫在勞動時間、薪酬管理等方麵滿足美國工會地苛刻要求,使得競爭力遠遠落後於日本和德國同行;也有人認為,受政府政策所累,美國企業承擔了過重的福利負擔,才是導致底特律這座城市和三大汽車企業受困的主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包括通用汽車公司在內,美國許多大公司的金融擴張既為這些企業帶來了豐厚收益(曾一度超過實業本業的營收和利潤),也因此使之更容易受到此前爆發的金融危機的衝擊。

這些解讀都有其道理,卻均不足以說明為什麼偏偏是通用汽車公司等汽車企業,而不是耐克、麥當勞、迪斯尼、寶潔、星巴克、可口可樂、沃爾瑪等其他行業的巨頭被卷入危機,卷入程度還如此之深。美國曆史上,兩大工會的力量確實一度蓋過了大企業的董事會、產業聯盟,但隨著美國大企業近幾十年來將製造、研發和銷售業務大量轉移到海外,靈活就業成為新興就業方式,工會的實際影響力已經大為衰減。同樣,福利負擔對企業財務造成致命影響,前提在於企業本身經營不善,而對於那些經營良好的其他行業大企業來說,則根本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至於金融擴張,不得不說確實分散了通用汽車公司領導者的注意力,但反過來看,之所以美國汽車企業要通過發展汽車金融才能在美國本土賣出汽車,就因為其產品本身的品質很難與日本、德國汽車相比。

鮑勃·盧茨曾在通用汽車、寶馬、福特、克萊斯勒四家全球頂級汽車巨頭擔任高管,曆時47年之久,被譽為全球汽車行業的“產品大帝”。盧茨認為,導致通用汽車滑入困境並在2009年走向破產保護的真正原因,不是別的,而在於這家公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偏離了產品本質。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割裂式、簡單化的績效體係長期統治了這家公司,使得通用的產品無論在設計水平、消費者體驗評價,還是質量上都大大落後於競爭對手。盧茨所著的《績效致死:通用汽車的破產啟示》一書,係統闡述了上述看法。

盧茨在《績效致死:通用汽車的破產啟示》—書中指出,通用汽車衰落的起源來源於權力中心的轉移,這家公司鼎盛時期的權力中心是設計中心,以產品品質、設計水平為導向;後來則轉向了財務中心,公司高層完整引入了績效考核的方法體係,產品品質、設計水平、消費者滿意度等要素開始服從於財務績效指標。這種轉變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出現了為追求短期財務績效而不惜破壞品牌的做法。1980年起,通用汽車公司在美國市場上大量推出廉價化的凱迪拉克汽車,這極大的損害了凱迪拉克的高端品牌形象,將美國富人群體拱手讓給了奔馳、寶馬等海外汽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