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北伐後秦(二)(1 / 2)

大軍即將出發之前,寧州邊區(大概在今天的雲南一帶)進貢上來一個琥珀瓷枕,劉裕知道後大喜,因為琥珀在中醫裏有治療外傷的作用,因此劉裕把這個琥珀瓷枕搗碎了分賜給全軍的將士,或許全軍將士們手中都分不到多少,更有甚者一些小兵還見不到這個東西,但是劉裕卻在將士們心中堅立起了他不喜財寶卻愛護士卒的美名。

劉裕這次北伐後秦,可不比上次討伐南燕時的小貓兩三隻,而是動員了全國的大軍差不多共有十多萬人吧。(對於這次出征的人數史書也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從劉裕安排的軍事行動可以猜出一個大概。)這出征的人數一多,那麼要考慮的東西就更多了,比如關係到人吃馬嚼的糧草問題,十萬人每天的消耗量可是非常驚人的,再比如一個糧草輜重的運輸問題。

所以大軍出發之前,劉裕都要把這些東西考慮在內,最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劉裕決定把大軍分成五路,各自安排統兵的大將,四麵開花,幾路大軍分頭行進,洛陽就是第一個集合之地,等到這幾路大軍同時攻到洛陽城下,想必後秦的關東之地應該全都屬於晉朝了,然後再集合全部的晉軍一舉攻下長安城,成就千古傳業。

這第一路大軍是前鋒主力,由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帶領步兵從淮河、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他們兩人算是劉裕現在竭力培養的大將之才了,在王鎮惡臨出發時,劉穆之對王鎮惡言道,“劉公這次把大任交托於你,你可要好好努力啊。”王鎮惡當場發誓,“如果我不能攻克關中之地,以後永不過長江。”

第二路大軍由新野太守朱超石、寧朔將軍胡籓率領,從襄陽向東北前進,越南陽直抵陽城(注:今河南登封東南),

第三路大軍由振武將軍沈田子、建威將軍傅弘之率領,出襄陽沿丹水而上,經武關入關中,當然這一路大軍是去牽製後秦的關中大軍的,但是《宋書。自述》裏沈約記載此路大軍隻有幾百人,可是《宋書。傅弘之傳》中又寫明”弘之率七軍沿武關入關中”,這兩者之間的記載明顯有些不符,七軍怎麼說也不隻幾百人吧,恐怕沈約同誌有誇大他祖先功勞的意思。

第四路大軍由建武將軍沈林子和劉裕的族弟彭城內史劉遵考率領,從彭城出發,沿著汴水西上,過石門再入黃河,然後開進洛陽,

第五路大軍是由建義老人冀州刺史王仲德率領,他手下的人馬中有水師也有陸路大軍,而前麵的幾路大軍都要歸他指揮,大軍從彭城出發,沿泗水入清水、濟水,再到巨野澤,而巨野澤與黃河間的人工運河就是當年桓溫北伐前燕時開鑿的“桓公瀆”,隻是幾十年沒有用過了,現在應該淤積不能過船了,所以王仲德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開通這條人工河,至於劉裕就率領他的本部人馬落在後麵壓陣,這一次的北伐大業他已經不想親自指揮作戰了,更多的是為了朝廷培養後續的將才。

大軍明麵上有五路人馬,其實隻有四路是有殺敵任務的,而第三路大軍更多的是為了牽製後秦的關中大軍,劉裕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後勤考慮,更多是為了擺出一副晉軍兵鋒銳利,聲勢浩大,後秦即將被各路大軍壓境的空前盛況,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心理戰吧。

五路大軍各自出發後,劉裕就帶著他的本部人馬去往了彭城,大軍出動,糧草輜重除了要在建康城起行外,從建康城到黃河以北這麼長的道路,那麼中間就需要一個中轉站,也就是北伐大軍的後沿陣地,而劉裕把這個極為重要的地點選在了彭城。

彭城(今徐州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末漢初,西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分封諸王,他建的都城就在彭城,漢末三國之時,陶謙,曹操,劉備,呂布也是圍繞著彭城連番大戰,廝殺不休,就連南方的孫權也想要這塊寶地,後來還是呂蒙勸他這個地方處於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內,如果要搶它,就要與曹操死戰,對於現在的東吳不利,他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彭城之所以這麼重要,自是與它的地形極為特殊有關,彭城四周環繞多條河流,北麵可以從泗水開巨野澤直入黃河,南麵又有汴水等河流,再走不遠就可以直入長江,這是連通南北地域的一個重要據點,尤其是在南北兩方政權對峙的時候,彭城的地理位置就更為重要了,在以江淮為防線的幾個防禦層次中,長江遮蔽江南,淮南又翼蔽長江,淮北又翼蔽淮南,在淮北地區,其實是以彭城為根基之地,彭城地近北方中原之地,介乎南北之間,水陸交通又非常便利,可戰可守。

此次大軍出征,有兩路人馬就是從彭城出發,大軍出征的日期是選在八月中旬,就是因為春夏秋交接之時,長江與黃河的水位都會大漲,對糧草輜重與大軍的運輸與投送都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