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姚興死後沒多久,在416年二年,羌族首領黨容在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反叛,接著就是北地(注:今陝西三原縣東)太守毛雍據守趙氏塢叛變,接著就是鎮守李閏(注:今陝西大荔縣北)的姚宣(姚興的兒子)看到中央空虛,準備南下占領長安,可惜被後秦的東平公姚紹很快平定。
四月,秦國襄武侯乞伏曇達等襲擊後秦國秦州刺史姚艾,並把他打敗,把當地的五千多戶居民給擄走,
六月,氐王楊盛進攻占了後秦的祁山(今甘肅西和縣北),並進而向秦州逼近,不久後楊盛就在竹嶺(注:今甘肅天水市西南)殺掉了後秦的大將姚嵩,
同月,夏王赫連勃勃接連攻克上邽(注:今甘肅天水市)、安定,又在陰密(注:今甘肅靈台縣西南)大敗秦軍,隨後推進至鎮西將軍姚諶據守的雍城(注:今陝西鳳翔)。(以上出自《資治通鑒。一一七卷》)
北地發生的那麼多動亂顯然是對劉裕的北伐有利的,當然這其中劉裕出了多少力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出了力,或許他沒有出力,但由此可見,姚興一死,後秦四周的各個國家都開始蠢蠢欲動了,雖然後秦有一個定海神針東平公姚紹,他接連打敗了楊盛與赫連勃勃,使得後秦的政局在姚興死後暫時穩住了陣腳,外亂平息了,可是國內那些反對姚泓登位的兄弟們他們可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劉裕在國內的準備工作此時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後秦周圍的領國雖然沒有打敗後秦,可是戰爭總是要消耗國力的,所以劉裕終於要準備開始北伐大業了。
此前,劉裕西征勝利回到建康城後,就一直在一步步為自己將來出征後的國內安定作著準備,在416年正月朝廷就加封太尉劉裕為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至此,劉裕總共都督了天下二十二州之地,而且這時候劉裕也開始培養自己的長子豫章郡公世子劉義符了,此次他就趁機任命他為豫州刺史,劉義符此時才十歲,他一個小屁孩能知道什麼?這當然是劉裕為了提高劉義符的威信,日後接替他的位子在作準備。
劉裕雖然有大功於朝廷,北府舊將人人都信服於他,就連朝廷的其他大臣對於劉裕那也是相當順服,不乖順地都被劉裕給剿滅了,可是劉裕的年紀已經不小了,他要為自己的兒子劉義符做打算,這次劉裕要北伐就趁機就讓他擔任了中軍將軍,監太尉府留事,成為了東晉朝廷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以提高他的威望。
而且劉裕心中早已不甘心隻做晉室的臣子,兒子如果威信太低,將來劉裕去世後也管不住那些驕兵悍將。所以劉裕就是要讓那些大臣習慣於劉義符坐在他們的上頭處理政事,即便是劉義符什麼也不做,隻是像一個木偶一樣坐上前台,時間一長,那些大臣們對於劉義符坐在他們上頭也會習慣成自然,這也是劉裕為了將來代晉做的準備。就像是當年司馬家的老祖宗司馬懿出征時,都會讓他的兒子司師掌握京中的大權一樣,而朝中的大臣們也都習慣於聽從司馬師的命令。
姚興死後,朝廷又加封劉裕為中外大都督,此時的劉裕就已經開始動員軍隊嚴加戒備,準備討伐後秦,劉義符雖然當了東晉朝廷的最高領導人,可是他一個小孩子能做些什麼,因此劉裕給他找了劉穆之來輔佐他。
前不久,朝廷的尚書左仆射謝裕病死,身為右仆射的劉穆之就順理成章地接替他的位子成為左仆射,而劉穆之隻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就從一個落魄的文人混成了東晉朝廷的實際宰相,成為當今皇帝與劉裕之下的第三人,這也算得上是平步青雲了。就算他身為建義諸人之一,這還算是升得快了,因為前些年他主要是做劉裕的主薄與幕僚,諸葛長民一死,劉裕就讓他走上前台了,此次劉穆之被任命為左仆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居住於太尉府辦公地點--東府,總攝朝廷內外一切事務。
說實話,這個劉穆之在內政方麵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以前劉裕就在外行軍打仗,而朝廷裏的軍需糧草都是由劉穆之負責,這次劉裕要北伐,劉穆之除了要處理朝廷的一大攤子事外,這十多萬大軍的後勤輜重也是由他負責。按史書的記載,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當機立斷,處理問題快如流水,什麼事情都不會堆積遲滯的,而且他管的事一多,這下麵的官兒有什麼不好決斷的也要找他來解決,順便手下還要帶一大摞的資料,因此劉穆之的辦公室裏是非常雜亂的,但是他卻能夠一邊用眼睛看著文件內容,同時手裏還寫著答複的信件,而且耳朵還能聽清屬下的彙報,嘴裏順口就會給出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