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北伐後秦(2 / 2)

這種一心四用的本領恐怕就是傳說中”鞠躬盡瘁”的諸葛武候也沒有吧?當年的諸葛武候就是因為什麼事都要大包大攬,親自處理,所以才會心力交瘁以致早死,別人看了劉穆之的狀態就跟劉裕說,“人的生命是有限製的,像左仆射大人這種情況,您要為他考慮一下啊。”劉裕考慮一下的確是有道理,因此他又為劉穆之配備了一套輔助班子,太尉左司馬徐羨之就成為劉穆之的副手,左將軍朱齡石守衛宮廷及國家辦事機構,徐州刺史劉懷慎守衛京師,命揚州別駕從事史張裕處理揚州的一切事務,這樣,朝廷的一切政務,皇宮,建康,乃至於整個揚州都處於劉裕的心腹控製之下。

朝廷中的大臣們對劉裕的動作那是視若無睹,不過晉朝的世家大族大多數都是打醬油的,除非是有人想篡位,他們才會出來活動一下,而此時的劉裕明顯是為了出征做準備,所以他們無力反抗,也就幹脆裝做眼不見心不煩。可就在這個時候,琅琊王司馬德文突然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折,說是他要回老家給祖宗掃墓(晉朝原來的祖墳在洛陽),所以他要跟著北伐大軍去往北方。朝中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劉裕的意思,皇室有那麼多的宗室,為什麼偏偏是他?

司馬德文,他是現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的親弟弟,至於司馬德宗,史上記載他一個是連話也說不清楚,頭腦又愚笨之人,甚至就連冷暖都不知道,比起西晉的另一個白癡皇帝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那是半斤和八兩的關係,不想上下。因此司馬德文從小就進宮侍候他這個白癡哥哥,就連桓玄篡位時,這兩兄弟也是在一起受難的。

這個司馬德文倒也是一個靈醒的人,他知道現在皇室積弱,外麵又有權臣做主,因此他做人行事非常低調,手中也沒有掌握什麼實缺,不像司馬休之人雖然老實,可是手中的實權卻很大,被劉裕所忌卻又不想交出手中的權利,導致現在流亡國外。

司馬德文身為安帝的親弟弟,他身上雖然沒有什麼實缺,可是身上的官兒卻不少,比如開府儀同三司,司徒,大司馬,衛將軍,錄尚書六條事,這一大摞的官帽子雖然沒有實權,可是位份確實很高,司馬休之遠走國外,司馬德宗就成皇室在朝中的代言人,這個事情也不是他說不想做便不做的問題,而是形勢已經如此,司馬德文這樣一個絕好的傀儡人選要是被劉裕的政敵給拉攏或是控製了,然後在劉裕北伐的過程中做點小動作導致他北伐失敗或是幹脆奪了建康城的大權,這種事的成功機率雖然很小,可是劉裕也不得不防。

另外,劉裕要把司馬德文帶在身邊恐怕還有另外一層考慮,當時東晉十六國時期非常盛行讖語,不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喜歡相信這個玩意兒,其實這個東西初時出現都是為了政治人物服務的,比如那句”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以為他是塗高,他應該當皇帝,於是他就死了,但從另一方麵來說,如果沒有當權者的允許,下麵怎麼會出現這種明顯帶有謀反之意的讖語。

再比如在晉朝流傳十分廣泛的那句”牛繼馬後”,說的就是東晉開創者元帝司馬睿不是司馬家的子孫,而是一個牛姓人物的後代,而這句話最初盛行是在北方,當時統一北方的政權是前燕慕容氏,而這句讖語流傳出去後明顯就是為了打擊東晉朝廷的華夏正統性,無論是北方的政權如何交替,這句話卻一直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它對北方的胡人政權有利,他們極力想要抵毀東晉朝廷在北方漢人眼中的正朔形象,就是為了維持他們的統治。

不久前,北方又流傳出一句讖語”司馬氏當複河洛”,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南邊的晉朝要收複北方的黃河以北以及洛陽之地,可是現在這個地方卻是後秦的統治之下,為了這句話,當初司馬休之投靠後秦時,差點就被人給軟禁起來了,讖語這種東西,不信它的人肯定有,可是信它的人會更多,就是因為當時的百姓大多讀書不多,民智未開,極易受到這種帶著傾向性的讖語蠱惑,再說就是一千多年後宋明清時代,民智也算大開了吧,老百姓對於這種東西還不是趨之若鶩,所以為了迎合這句讖語,劉裕就把司馬德文給帶上,意思是說,司馬氏的人現在要來收複河洛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