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準備北伐(1 / 2)

西征大軍勝利凱旋了,劉裕率領著手下的軍隊從江陵趕回建康,石頭城那邊既有歡迎大軍凱旋的百姓,也有滿身縞素的婦人,身邊帶著一個或是兩個孩子,迎接戰死的丈夫或是兒子的骨灰,當然也許什麼也沒有,歡笑與哀傷同時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劉裕看到眼前的景像,心裏重重地抽動了一下,接著對身邊護衛他的督護丁旿說道,“等下你帶著逵之去見小姐吧。本公實在沒臉見她。”丁旿雖然不想去,可是老板發了話,他也隻得前往。

古代打仗的時候,一般都是以人頭論功勞,徐逵之死後也不例外,當初找他的人頭也是費了許久的功夫才找出來,盡管徐逵之的身份不同別人,可是那個時候天氣炎熱,屍身肯定不能保持太久,所以都是火化了事的,徐逵之的葬禮也是在那裏舉行的,這次回來劉裕自然不會讓女婿的骨灰安葬他鄉。丁旿接了劉裕交待的這個苦差事,隻得抱著徐逵之的骨灰壇子去往徐府。

丁旿到了徐府大廳,劉興弟此時也全身縞素,身邊就帶著她的兩個兒子,她的長子徐湛之此時隻有四歲,還不到懂事的年紀,他隻知道今天的娘親很傷心,這幾個月來天天都在抹眼淚。

丁旿到了大廳之後,把手中的壇子一放,然後就跪下什麼話也沒說,劉興弟問他丈夫的殮送情況是怎麼進行的,丁旿也是個悶葫蘆,什麼話也不知道說了,對於那些個血肉模糊,屍體不全的畫麵丁旿怎麼說得出口,劉興弟就算是心裏知道她也不得不問,劉興弟問一句,他就回答一句,可是劉興弟每次問話之前,都會掩麵哀怨地歎息一聲,“丁督護。”語氣哀惋淒切,猶如杜鵑泣血一般。以她的身份在外人麵前自然不能像平常婦女一樣痛聲大哭,那麼這一聲歎息又代表著多少的哀傷與淚水。

不久之後,建康,京口一帶就流傳著一首名叫《丁督護歌》的哀曲,它以劉興弟淒婉欲絕的哀歎而得名,歌唱的是建康、京口的女子們目送夫婿出征時的期待、哀傷與無奈,這首曲子的作者不詳,不過也有可能就是劉興弟本人。(《丁督護歌》出自《宋書。樂誌》)

據說劉裕聽到後心裏頗為糾結,他也知道女兒心裏的苦悶與傷痛,但是他擔心這支辛酸的歌曲有損士氣,荊州平定後,他馬上就要北伐後秦,如果到處傳唱這首歌,對於他的北伐大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因此他在原來傳唱的基礎上加了幾句,使它變成了鼓舞士氣的歌辭,具體歌詞如下:

督護北征去,前鋒無不平。朱門垂高蓋,永世揚功名。

洛陽數千裏,孟津流無極。辛苦戎馬間,別易會難得。

督護北征去,相送落星墟。帆檣如芒檉,督護今何渠?

督護初征時,儂亦惡聞許。願作石尤風,四麵斷行旅。

聞歡去北征,相送直瀆浦。隻有淚可出,無複情可吐。

這首歌詞就這樣代代傳唱下去,直到後來唐代大詩人李白譜寫新的《丁督護歌》才取代它。它太悲傷太淒涼,李白也為之感歎,“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此後劉裕一直想讓女兒走出悲傷的往事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另組一個家庭,可是劉興弟一直拒絕再嫁,她決心自己一人把兩個年幼的孩子帶大,可是她也因此患上抑鬱症,稍有不如意就會放聲大哭,劉裕在世的時候也不得不依從她,就算是後來的文帝劉義隆也很怕她哭起來,不過劉興弟自始至對於親情都是很看重的,這一點可以從她逝世前請求文帝不要殺他們的弟弟劉義康就可以看出來,可是文帝是一國之君,他要考慮的是國家大事,雖然在姐姐臨死前答應了她,可是日後劉義康謀反文帝照樣殺了他。

即便劉裕的心裏如何傷心,可是國家大事還是要做的,早在四月份江陵被攻下來的時候,朝廷再次任命他為太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加前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八月份回京後,劉裕推辭了太傅,揚州牧之位,前部羽葆、鼓吹這些禮儀上的東西他也沒有要,然後奉還了主掌征伐的黃鉞。

不過這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劉裕倒是接受了。其實以前的曆史劇和小說中也說過這個東西吧,簡單一點說,那時候的官員上朝的時候都要脫鞋,身上自然是不準配劍的,朝見皇帝的時候也要小心一點慢步走,還有奏事的時候司儀都是要念名字,比如”王某某有事啟奏。”而得了這個榮譽後,劉裕以後上殿議事時就可以穿鞋子進來,帶劍上殿,朝見皇帝的時候也可以不用小步走了,大踏步都可以,當然基本的禮節還是要守的,還有劉裕拜見皇帝的時候,禮儀官也不能直呼劉裕的名字,隻能稱呼他的官職。

按說曆史上享受過這個待遇的大概查了一下,以前就有董卓、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王導、恒溫等人,這其中不是權臣就是篡位的開國皇帝,當然這董卓就比較可憐了,他可是死無全屍,其他的幾人在曆史上的評價都不是很好,而現在劉裕也走上了他的權臣之路,更是通往他的開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