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富
重振太原雄風,需要文化引領;打造文化強市,需要城市之魂——城市核心價值觀的打造和踐行。在“一流省會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五區”建設全麵推進的背景下,解讀太原的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文化意象,領悟太原420萬民眾的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無疑可以激發並州兒女塑“並州之魂”、振“太原雄風”的決心和信心。
一、並州之“並”的文化底蘊
具有5000多年文明底蘊、2500多年建城曆史的太原,何以能共享“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這樣的核心價值呢?
我們試從並州之“並”說起。“並”,商務印書館1971年出版的《新華字典》解讀是,“bīng%ㄅㄧㄥ,中國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查閱曆代文獻資料,參照《太原府誌集全》、《太原市誌》,對並州之“並”的認識,可以有這樣一些認知。
“並”,作為獨體字,其甲骨文、金文及小篆之寫法如下:細品象形文字之“並”,“並”說到底,就是“二人同行”也。二人何以同行?從文字學的視角來牽強附會,可解讀如下:
“二人同行”當“包容”。厚德載物,寬容、兼容、包容乃應有之義。否則,陽關道好,獨木橋也好。
“二人同行”需“尚德”。“德”者,“二人同心”之謂也。於是,“尚德”自在其中。
“二人同行”須“崇法”。漢文帝劉恒有言,“法者,治之正也”。二人走“正”道,先從規矩來。“崇法”即在其中。
“二人同行”講“誠信”。人無信不立。說話算數,人就立起來了;說話不算數,人難以立。一人做事,無所謂信;“二人並行”,合作共事,無信何以立?誠者,言成也。
“二人同行”達“卓越”。“二人同心,其利(鋒利)斷金”。同心同德成大業,同心同德可卓越。
《說文解字》釋義,“並,並也。從二立,會意。今隸作並。”就是說,隸書盛行時,甲骨、金文、小篆之“bīng”的象形文字,演化成了“並”。
“並”,在圍棋中同樣延續了象形文字中的基本義。在原有棋子同一線上緊挨著下子,與平通用。有時也指與敵子相接觸的著法。如圖,黑1采用“並”的下法,力圖保住角部的實空。
由此看來,提振太原精氣神,需要“並”的德行、“並”的精神、“並”的氣勢、“並”的境界、“並”的追求。
二、太原“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底蘊何在
解讀“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為底色的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研判“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為基調的太原城市文化底蘊,可以有很多視角。筆者選取其中的三個視角,曰:曆史名城、文化名城、特色名城。
所謂曆史名城,直觀地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城市,是在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進程中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城市。太原就是一座曆史積澱深厚的城市。
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如次:唐堯故地——故唐國;桐葉封弟——故晉國;春秋霸地——有晉國;三家分晉——開戰國;秦漢時代——韓(代)國(譽“龍潛之地”);三國兩晉南北朝——太原國;隋唐五代時期——龍興之地,譽“龍城”;宋(遼)、金、元——錦繡太原城;明清時期——九邊重鎮、晉商故裏,等等。所謂文化名城,具體地講,就是曆史上文化輝煌的城市,就是在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形成了燦爛文化的城市。太原就是這樣一座文化輝煌燦爛的城市。
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如次:太原文化是集三晉文化、晉陽文化、黃河文化、漢唐文化、晉商文化、古都文化、軍事文化等為一體的文化,是融合了中原漢族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城市,等等。
所謂特色名城,具體地講,就是在城市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太原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就是這樣一座獨具特色的城市。
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如次:三麵環山、一水中流——地理特色;煤鐵豐富、工業重鎮——經濟特色;文化斑斕、名人輩出——文化特色;曆史厚重、文脈綿長——曆史特色;民族交融、戰爭頻繁——軍事特色;民風淳樸、兼容和諧——社會特色,等等。曆史名城、文化名城和特色名城,凝聚了華夏文明,貫穿了三晉文脈,融會了時代精神。這既是太原建設一流省會城市的文化底色和雄渾底蘊,也是太原一流省會城市建設的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