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華夏文明中,具有象征意義和代表性意義的文化概念,如“大漢”、“大唐”、“唐人街”等概念的形成都與太原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史料記載,“堯初都晉陽”。唐堯所居之地很多,但初都之地就在晉陽,就在太原,所以自古以來太原就有唐地的稱呼,故有“叔虞封唐”之說;“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曆史上兩個極為重要的時代,也是中華文明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文化符號。而中華盛世“文景之治”起始點,就在當年“代國”的中心地晉陽,開創人物就是文帝,文帝劉恒被封為代王,在太原生活了17年之久,所以太原才有了“龍潛之地”的稱呼;太原更是唐朝的“龍興之地”,李淵、李世民父子誓師晉陽,162天輕取長安,開啟了唐朝的大門。而唐朝之所以稱為“唐”,原因就在於它是興起於晉陽這個唐堯初都之地的。
三、依托“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塑造興漢起唐內涵的“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太原“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在龍興晉陽的漢文帝劉恒、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盛世的偉大實踐中,在晉商“彙通四海”、“富甲天下”長達300餘年的曆史性實踐中,在近代豪傑閻錫山發展機械工業的創造性實踐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比如“文景之治”39年,錢多的串銅錢的繩子都斷了,糧倉裏的糧食都溢到倉庫外了。文帝開創“文景之治”,他的“有不便,輒弛以利民”的愛民情懷,顯示了龍城晉陽孕育出來的大氣象、大氣度和大境界。他即位不到3年,就下詔書關照“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慨歎其“莫之省憂”,說“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有關官員隨即擬就詔令,“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鬥。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文帝還很注重監察,他要求“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
比如“貞觀之治”。起事晉陽、雅號“太原公子”的李世民,16歲跟著雲定興將軍,用很少的兵力就救出了被匈奴圍困已久的隋煬帝;18歲協助父親唐國公李淵起兵、成事,不到半年時間拿下長安,問鼎天下,開創了大唐盛世。他回鄉省親撰寫的《晉祠之銘並序》仍然立在今天的晉祠,讀來常令人蕩氣回腸。
比如“晉商票號”。說到晉商,我們常以明清晉商為榮。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我國就有一首民謠,其中的兩句大家都熟知,那就是,“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可見宋元時期太原是何等榮耀。晚清、民國以來,我國民間也有“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講的就是以喬家等“祁太平”為主的晉商創業創新、開疆拓土的經商實踐。“彙通天下”、“海內最富”就是其遺留的珍貴且豐富的曆史性文化遺產。
並州太原“敢為天下先”的“並州豪俠”精神,同樣在太重的數百項中國第一、太鋼不鏽全球第一的實踐中得到了新的論證和升華。眾所周知,2005年,全太原的財政收入與之前相比,創了曆史新高,達163億多,而此時瞄準世界第一不鏽鋼目標的太鋼,已經投入165億元來建設世界一流的不鏽鋼基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毛澤東主席有言:人活著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奮力建設一流省會城市的太原和太原人同樣需要一點精神。這精神,在“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之中,應當屬於“卓越”和對“卓越”之堅定不移的追求者、忘我敬業的奉獻者、敢為人先的膽識者。在太原目前發展不足的前提下,無疑需要並州父老鄉親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人百之我千之”的精神,苦幹、實幹、巧幹、大幹,幹出我們建設一流省會城市的蓬勃朝氣,幹出太原成為一流省會城市的神氣和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