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以為,劉恒和李世民雖說隻能算“半個太原人”,但他們理應會說比較地道的太原話,因為他們青少年時期的活動範圍基本是在太原及其周邊地區。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這兩位著名皇帝的政治信仰和人格理想,一定與太原這座城市給予他們的文化浸潤和道德熏染密不可分。2008年,為了創作晉劇《龍興晉陽》,我曾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對“劉恒治代”這段曆史進行評估考證,還專程跑到晉西北黃河邊的娘娘灘去尋訪薄太後的仙蹤。劉恒在太原生活的17年,正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淳樸敦厚、崇義尚德的太原民風,讓這位因係庶出而備受冷落的皇子真正明白了一個硬道理,即安居樂業的老百姓才是國家政治穩定的基石和根本。劉恒算得上中國曆史上最注重立德修身、最具反思意識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始終堅持“以德化民”的治國方針,在其詔諭文告中,“朕甚愧之”、“朕既不敏”的話語比比皆是。他還常常把天災人禍歸咎於“人主不德”,並以“百官之非,宜由朕躬”、“天下治亂,在朕一人”的驚人之語果敢地擔當社會政治責任。因感念太原這方水土的養育之恩,劉恒還不忘在百忙之中回太原探望父老鄉親,並免除了百姓三年徭賦。難怪司馬遷竟由衷讚歎:“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2005年深秋,我陪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院長、著名劇作家林克歡先生去晉祠看“貞觀寶翰”碑刻。他看後興奮地說:唐太宗不愧是獨步千古的大政治家。造化出這般風流倜儻的精英人物,足見太原卓爾不群,自古便是重義厚德之地。他建議我創作一部以晉祠為題材的舞台劇,於是便有了《唐宗歸晉》這部戲。號稱“太原公子”的李世民,出身關隴軍功世襲貴族,是鮮卑族與漢族混血後裔,可以說李氏家族本身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水乳交融的結晶。李世民自幼深受邊鎮習武任俠民風之熏染,弓馬嫻熟,精於騎射。貞觀十九年,禦駕親征遼東後班師長安,過境太原時已近臘月,便決定在太原駐蹕過年。故地重遊,一邊療養一邊反思遼東戰事。正月二十六重遊晉祠,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揮毫潑墨寫出了千古名篇《晉祠之銘並序》。這篇銘文熔史論、政論、歌賦、書法於一爐,可謂文采飛揚,字字珠璣,氣勢磅礴,飄逸灑脫,尤其“飛白”筆法頗得魏晉風骨之神韻。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非親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的政治見解,謳歌了唐叔虞“承文繼武,經仁緯義”的曆史功德。貞觀十一年春,又命房玄齡主持修《五禮》,並親臨洛陽宮致祭漢文帝。那麼,李世民和劉恒二人,同是在太原“龍潛”多年後步入國家最高權力核心的年輕政治家,雖說彼此間隔七百餘年遙遠時空,卻在治國方略上達成如此高度一致的共識。這難道僅僅是出於曆史的機緣巧合嗎?
有人說,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一個文化多元和道德裂變的時代。因此,我們不時會流露出對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懷舊情緒,追憶“過去的好時光”。但是,懷念過去並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心靈中的美德是我們創造美、發現美的內在根據,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優美德行去體察現實世界,那麼你就會發現自我人生永遠伴隨著一個美的自由世界。讓美德成為自我審美追求的核心,讓城市在美德的輝映下變得更加可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