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若雲此前鑒別嬰孩之際,也有不少父母請他算命,她既是神仙,隻須不泄露天機,自是算命算得甚準,便有人叫他“秦半仙”,眼前這農家漢子識得自己,倒也不奇,微笑道:“這位兄台如何稱呼?咱們是此前見過嗎?”
那農家漢子道:“我叫李竹山。日前曾聽村裏人說起先生神技,且知先生曾在附近駐錫,可惜我當時恰好到鎮上去賣魚,無緣得睹仙顏。先生快裏麵請,家中內人早逝,便隻我和小兒兩人,方便得很。”說著上前接過她手中馬韁,向那小孩道:“孩兒,你安頓先生的坐騎。”
那小孩當爹爹與來客說話之時,早已起身,側著頭打量來客。這時便應了一聲,上前接過韁繩。秦若雲見這小孩眉清目秀,甚是靈動可愛,向他微微一笑,心想:“這位李兄如此熱情,今日少不得要為這小孩算一卦了。”那小孩報以一笑,牽著馬走院後馬廄。李竹山則將秦若雲讓入屋中。
屋中香氣撲鼻,角落裏的炭爐上正燉著一鍋螃蟹。秦若雲此前曾在附近村子中住過,這時聞到香氣之中尚有另一股清香,知道鍋中除了螃蟹之外,還有蓮藕。原來洪澤湖水產豐美,尤以螃蟹聞名,湖中又盛產蓮藕、芡實、菱角之物,素有“雞頭菱角半年糧”之說。附近村民往往在燉食魚蝦或者螃蟹的鍋中摻入蓮藕,稱之為“肉中肉(藕)”。李竹山擺好飯菜,還有半葫蘆白酒,待那小孩進來,三人便共桌而食。秦若仙趕了大半天路,也真餓了,這時美味入口,大快朵頤。那小孩見她吃得香甜,心中也自歡喜。
飯後,李竹山道:“先生,在下之前聽說先生神技,好生仰慕,便請先生展示神通,給小兒算上一卦,瞧瞧他日前程如何?嗯,在這之前,我先說一件……”秦若雲早知他要請自己給兒子算命,微微一笑,待他說完後便即答允。那小孩卻忽然道:“哎呀,爹爹,你又來了。我都說了,別信這個。你都找人為我算過多少次命了。還不是每次都被騙些錢而已?”
李竹山趕忙喝止,但顯是對兒子關愛而至溺愛,斥責的話竟也溫柔之極。他隨即向秦若雲賠禮道:“小兒口無遮攔,還請先生不要介意。”秦若雲微微一笑,道:“無妨。李兄要說什麼事?”
李竹山還未答話,那小孩忽然道:“爹爹,你先別忙。待我向先生請教之後,你再說算命的事。”說著伸了伸舌頭,向爹爹扮個鬼臉,牽著秦若雲的手來到院中。
這時已是十月天時,深秋之季,寒意襲人。那小孩道:“先生冷嗎?咱們生堆火。”說著便去搬柴草。片刻間生著了火,那小孩拉過一張席子,兩人一起坐在火旁。
秦若雲心道:“這孩子伶俐幹練,可挺招人喜歡。”問道:“孩子,你幾歲啦?叫什麼名字?”那小孩臉上微微一紅,說道:“我今年九歲啦。我……我爹爹沒讀過書,我又說什麼也不想要一個阿貓阿狗、小三小四之類的難聽名字,所以……”說到這裏,微微一笑,續道:“倒要勞煩先生給取一個呢。”秦若雲心想既蒙這孩子熱情款待,自己又是很喜歡他,該當為他取個好名字,說道:“好,便包在我身上。”那小孩道:“現下卻不必忙,我有些事想請教先生。”頓了一頓,說道:“先生常年在江湖上走動,‘紹興議和’之事,自是清楚不過了。我想請問先生,自紹興議和至今,有沒有再和金國打過仗?大宋要如何方得收複故土,恢複河山?”
這幾句話一說,秦若雲不禁心中一動,這孩子小小年紀,卻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當真難得,問道:“孩子,這些事都是誰教你的?”那小孩道:“沒人教我啊。每次和爹爹去鎮上賣魚賣蝦,我都去茶館聽說書先生講書。不過聽來聽去,都是七十多前嶽爺爺大破金兵,卻給秦檜這大壞蛋害死的事,後來怎樣,卻是從沒聽過。先生……先生是半仙,見識必是高的。”
秦若雲聽他提起嶽飛之事,勾動心事,不禁一陣黯然。但隨即又頗振奮,這小孩已然九歲,雖不可能是魏濤托世,但小小年紀便關心國事,可見亂世之際,不乏有誌之人,收拾山河也未始無望。當下便將自己所知,詳詳細細的說與他聽。
她是高宗朝的人,其後數十年間的事,自是她在時光旅行的途中所聞知,是以於高宗之後的孝宗、光宗乃至現在的寧宗各朝情勢,僅知大概。但宋金之間的三場大戰卻知道得甚是清楚。當下略述高宗末年的金國完顏亮南侵、孝宗即位第二年的北伐,跟著講述數年之前的“開禧北伐”。
原來當今寧宗皇帝(作者按:寧宗是皇帝死後的諡號,民間習慣上以年號稱之,寧宗朝一共用過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四個年號,實際上該稱“嘉定皇帝”。此節知道即可)登上皇位,趙汝愚和韓貴胄兩個大臣出力甚大,所以天子即位之後,便重用這二人。而韓貴胄想要大權獨攬,便想方設法,將趙汝愚排擠出朝,後來終於將他害死在貶謫的路上。此事在朝中引起了極大風波,趙汝愚為人正直,無辜被害,許多大臣和太學生為他抱不平。韓貴胄惱羞成怒,將反對之人一一貶斥,但由此在朝中失了人心,便想立點功勞,樹立威望,於是生出伐金的念頭。
當時金朝的情勢倒也真有些不妙,金主完顏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國力不振。寧宗皇帝覺得有隙可乘,便同意了北伐之事。開禧元年四月,寧宗皇帝采納韓貴胄之議,崇嶽飛貶秦檜,追封嶽飛為鄂王,削去秦檜死後所封的申王,改諡“謬醜”,以此作為提振人心之手段。同年五月,便即正式下詔,北伐金朝。
然而開戰之前,即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此時北伐,至為不利。當時一個武學生上書說道,大宋此時‘將帥庸魯,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因此北伐之舉,斷不可為。這一番話,於當時南宋兵事之弊,可說一針見血。但韓貴胄大權在握,反對的言論皆被鎮壓下去。
後來兩軍交戰,宋軍形勢不利,韓貴胄便又想與金人議和。豈料金人除提出苛刻的條款之外,還要求宋方附送首謀到金,即是要韓貴胄的人頭。韓貴胄自然不答應,多割一點地、多陪一些錢,他老人家也未必放在心上,可是自己這吃飯家夥,如何能割出去、賠出去?無奈之下,隻好硬起頭皮再戰。
那小孩聽到這裏,不禁“哧”的一聲,笑了出來,說道:“想來這韓貴胄剛得知此事時,定是傻不啦嘰地楞在那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秦若雲微笑道:“想必如此。這時,朝中大臣多主議和。禮部侍郎史彌遠通過皇子向皇帝進言,說韓貴胄再起兵端,將危社稷。楊皇後也在一旁勸說拿了韓貴胄。皇帝猶豫不決,一時難以定奪。楊皇後和史彌遠害怕泄露風聲,於是秘密設計,殺死了韓貴胄,將其首級送往金國,以求和議。”
她講到這裏,那小孩忍不住“啊”的一聲,叫了出來,說道:“這……這算什麼事兒啊!這韓貴胄固然不是好人,可這樣做也未免太失體麵了,如此一來,大宋朝廷的臉還不一股腦丟光了!”
秦若雲歎道:“是啊!可是朝廷既無誓死抵抗的決心,朝政又是如此黑暗,那也是無可如何的了。第二年即嘉定元年,雙方簽訂和議:‘兩國境界仍如前,嗣後宋以侄事伯父禮事金,增歲幣銀帛各三十萬,宋納犒師銀三百萬兩與金。’兩國關係由以前的侄叔改為侄伯,比之孝宗朝所簽的‘隆興和議’,那是更為屈辱了。而銀帛各由原來的二十萬增為三十萬,還要納什麼犒師銀三百萬兩,這可盡是咱們大宋百姓的血汗啊!當時詩人劉克莊有一首《戎辰即事》寫嘉定和議:‘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從此西湖休插柳,剩載桑樹養吳蠶!’唉,便是當真西湖都種桑養蠶,可也補不回那送給人家的三十萬匹絹帛啊!這首詩正道出了我大宋千萬百姓憤憤不平的心聲。”
她既知這小孩心中誌向,便也有意引導他長大後報效天下,是以說得頗為“煽情”,當然,朝政昏弱,那也是事實。那小孩眉頭緊皺,說道:“那麼和議之後,大宋朝廷是力圖振作,以雪前恥呢?還是……還是……”張士文接口道:“還是苟且偏安,得過且過?”那小孩點頭道:“不錯。我想若是朝廷能因此而振作,那麼倒可說是因禍得福了。”秦若雲道:“這倒不錯。隻是……唉!議和之後,史彌遠掌握了朝中大權。可這史彌遠啊,隻怕比之韓貴胄尚有不如,這幾年早已臭名遠揚。今後的日子,唉,難說,難說!”
那小孩眉頭皺得更緊,說道:“如此說來,這恢複之事,豈非渺茫?”秦若雲道:“那也不一定,隻盼我大宋能出個善用賢臣良將的明君,再多幾個像嶽爺爺、韓元帥那樣的大將,到那時,直搗黃龍,複我河山!”那小孩聽了這幾句話,精神為之一振,揚眉說道:“正是!先生這幾句話說得甚是。等我……等我長大了,學了本事,定當像嶽爺爺那般,直搗黃龍,複我河山!”
秦若雲見他說這幾句話時,臉上神色儼然,緊握著一雙小拳頭,雖是一個小小孩童,卻也別具氣勢,說道:“嗯,我也希望你早日長大,驅逐金賊,複我河山,為我中華百姓爭口氣!”
一陣涼風襲來,吹得火苗搖擺不定。那小孩道:“時候不早了,咱們話就說到這裏吧,多謝先生陪我說話,讓我明白了不少道理。”秦若雲道:“不謝,不謝。你陪我說話解悶兒,我也很高興。”心中卻想:“這孩子小小年紀便心懷天下,若他是魏濤托世,那可……唉。”那小孩道:“先生困了嗎?如若不困,我去叫爹爹出來,隻怕他早等得著急了呢。”說著嘻嘻一笑。
秦若雲心想這孩子雖然不信算命之說,但還是惦記著父親心頭之事,可說十分懂事,便點頭微笑道:“我不困,你去叫你爹爹出來吧。”那小孩應了一聲,蹦蹦跳跳的進屋,跟著李竹山匆匆出來,作揖道:“先生旅途勞頓,卻仍要勞煩先生,還望先生包涵。”
秦若雲道:“李兄你過於客氣了。今日相逢,也是有緣。咱們坐下來細說。”兩人在席子上坐下,李竹山沉吟片刻,說道:“先生,你也看得出來,我隻有這麼個獨子,在這邊境之地相依為命,不免對他關愛過甚。”秦若雲道:“是,天下父母之心,原都一般。令郎聰明伶俐,又頗有大誌,很是難得。”李竹山道:“逢此不平之世,我隻盼著他平安長大,安穩過活,也就是了。嗯,對了,我想先問一句,以先生看來,金人會不會再打到這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