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古板的人與思想活躍的田武必然產生了矛盾,兩人相處期間,矛盾重重,師生關係緊張。
一次,方正老師大談仁義道德,田武不同意他的看法,於是就極力反駁。
田武說:“仁義隻是人類的一種理想境界,周公是一個不現實的夢想家,隻有欲望和希望才是人的本能。”
方正聽了田武的論述,怒火燒身,勃然大怒。他想:詆毀周禮,褻瀆周公,頂撞尊長,是可忍,孰不可忍!
方正也顧不得自己的老師尊嚴,也不顧學生的年幼,竟然與田武吵起來,而且還動手打了田武,並且罵道:“孺子不可教也!”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並沒有結束。三天後,清明時節雨紛紛,田府上下都放假了,回家祭祖。
當溫和的太陽剛剛露頭,田武便一手牽著自己最喜歡的獵狗,一手拿著木棍,直奔老師家的羊欄。
在離羊欄還有十幾米的時候,獵狗就聞到腥味,伸舌豎耳,垂涎三尺。
田武放開了獵狗,獵狗就發狂地衝入羊欄,頓時,羊欄裏一陣騷亂,羊叫聲不斷。
正在樹林中擠羊奶的老師見狀,勃然大怒。
當老師氣喘籲籲地趕到羊欄時,已經有幾隻可憐的小羊羔慘死,鮮血淋淋。
田武見狀,急忙賠禮道:“真對不起,老師,這畜生掙脫了鎖鏈,跑到這裏來闖禍。”
接下來,田武開始用仁義道德來教訓那隻獵狗。可那隻獵狗不聽教訓,仍然追逐小羊羔。
教訓完了,田武又向老師哀求道:“弟子用這些仁義道德來教訓它,可這畜生全然不聽,想必是弟子教學有限。求恩師可憐這些羊羔,向獵狗曉以大義,勸其改惡從善,切莫再施行暴力!”
方正氣得渾身哆嗦,怒目圓睜,用手指著田武說:“你!你!”
田武一笑,又用木棍教訓起獵狗來。棍棒之下,獵狗乖巧之極,就像一隻小羊羔一樣,溫順地臥在主人腳旁。
田武繼續說:“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說教的方法來教育好的,貪欲本是人的本性,必要的時候,武器是非常有用的。”
說完,田武不理會老師的憤怒,悠然自得地帶著獵狗回家了。
5.聰明孩子主意多
方正老師受了田武的戲弄後,一怒之下辭職不幹了。不久之後,家裏又給田武換了一位新老師。
這位老師叫高正榮,他高大,英俊,白皙的皮膚,舉止文雅,說話和氣,辦事穩妥,深得田府上下的敬重,也得到了田武的尊重。
田武與高老師相處融洽,情投意合,師生二人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每天都會有歡快的笑聲從房間裏傳出來。
可是,最近幾日,田武明顯地發現老師心事重重,整日愁眉苦臉,沉默寡言,也很少與田武探討一些平時兩個人關切的話題,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裏沉默。
田武雖然年紀尚小,可他依然能感覺到老師遇到了困難,不忍心看到老師整日愁眉不展,於是就再三詢問,高老師才最終說出了自己的困難。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高正榮有一個姐夫,是樂安城東的富戶張某。張某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的女兒嫁給東村果常山為妻。
張某的兒子福順,剛滿5歲。最近,張某的妻子忽然患有急症,撒手而去,留下體弱的丈夫。
張某由於喪妻,心火上攻,病倒在床,奄奄一息,眼看就要一命歸西。
5歲的兒子福順隻貪玩耍,根本沒有料理家務的能力,更何況還要照顧一個垂死老人?
於是,張某隻好請女兒女婿幫助打理家務。誰知女兒女婿隻是貪念父親的錢財,根本沒有孝心。
眼看著父親的病越來越重,不是想著怎麼為老人治病,解除痛苦,而是費盡心思,盤算怎樣才能把這份家產弄到自己的手裏,據為己有。
女兒女婿合謀著,突然就生出一條計策。
第二天早上,女婿果常山以請安為名,拿著早已準備好的“遺囑”,來到生命垂危的嶽父床前,逼著他在“遺囑”上按手印。
張某用顫抖的雙手接過“遺囑”,睜開昏花的老眼,仔細辨認帛上的字體,隻見上麵寫著:“城東張某僅生一子所有家產全部留給女婿外人不得奪取。”
張某一下子明白了女婿的目的,這是他們想趁他年老體弱,欲奪其全部家產。
張某當時隻氣得渾身哆嗦,語無倫次,費盡全身力氣,指著果常山罵道:“你!你!畜生!”
話還沒有說完,張某就吐出一口血,血染在了手上,滴在被子上,然後就離開了人世。
嶽父的去世並沒有給女兒女婿帶來痛苦,果常山趁機拉著張某的手,分別在兩張“遺囑”上蓋了手印。
有了“遺囑”在手,果常山夫妻有恃無恐,根本沒有把弱小的福順放在眼裏,而是千方百計地刁難他,打罵他,甚至於他稍微不對,便要趕其出門。
沒有多久,剛懂事的福順便被果常山夫妻趕出了家門,無依無靠的福順隻能靠乞討維持生計。
鄉鄰們雖都憤憤不平,但果氏夫妻手中有張某的“遺囑”,文字為證,無可奈何。
高老師非常心疼福順的遭遇,又同情自己的姐夫,但麵對果常山夫妻的橫行,也是有苦難言。
田武知道後,氣憤地說:“老師為何不去告果常山夫妻?”
高老師麵露難色,痛苦地說:“告?如何個告法?他們手中有‘遺囑’,文字為證怎麼告?”
田武一時也為難了,思索片刻後,詢問道:“福順手中不是也有一份遺囑嗎?”
高正榮垂頭喪氣地說:“兩份遺囑,一字不差,都寫的是家產全部留給女婿外人不得奪取。”
說著,高正榮還將遺囑遞給了田武,因為他作為福順的舅舅,保管著外甥手裏的這份遺囑,這兩天一直帶在身上。
田武接過遺囑,認真地看了一遍,笑道:“老師不必擔憂,我自有辦法。”
高正榮看到田武這麼容易就想出了解決的辦法,覺得難以置信,充滿疑惑地看著田武。
田武繼續說:“恩師,您看,這遺囑分明寫著:將全部家產留給獨生子福順。”
高正榮聽了,更加迷茫,沒有說什麼,聽田武繼續說下去。
“城東張某,僅生一子,所有財產,全部留給,女婿外人,不得奪取。”田武大聲地將遺囑朗讀了一遍。
高老師頓時茅塞頓開,大喜道:“原來讀法不同,斷句不同,同一份遺囑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
第二天,高正榮帶著自己的外甥,將果常山夫妻告上了大堂,喜逢縣令是位“明鏡高懸”的清官,一告便準,青天大老爺將張員外的全部家產判給了福順,果常山夫妻各被杖責40大板,即刻滾出張家,一日不得多待。
就這樣,一件讓老師都犯難的事情,在田武的幫助下,輕鬆解決了。這件事不僅表現其聰明過人,也表現了他處事的態度和做人的原則。
從此師徒兩個人關係更好了,不過沒過多久,高正榮老師也病了,所以不能再帶田武了。還好田武這個時候,也快要上學了,也不用家裏再請老師了。
6.立誌成為軍事家
田武到了五六歲時,他在爺爺的指導下,就開始讀家藏的《軍政》、《軍誌》等簡冊,並能簡單地講述排兵布陣的道理。
田家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
春秋時代流行的如《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誌》、《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田家的整個閣樓。
田武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雖然這些書田武還不能真正看懂,但在爺爺和父親的幫助下,還是了解了其中的許多內容。
這時,爺爺田書除了給田武講述戰鬥故事之外,還講一些“女媧補天”“神農嚐百草”“堯舜禪讓”“大禹治水”以及“薑太公垂釣”“武王伐紂”等曆史故事。
田武到了七八歲的光景,小腦袋裏裝了更多的問題,經常向爺爺問這問那,有時問得爺爺也無法回答。
有一次,田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爺爺:“爺爺,祀是什麼?戎是什麼?”
爺爺田書想,今天田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田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托,怎麼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爺爺田書頓覺奇異,一時答不出來。田武接著說:“隻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看著孫子搖頭晃腦的樣子,聽著孫子模仿大人說話的口氣,田書禁不住笑了。
這時,爺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已無法滿足田武的求知欲望,該送他去當時的學校庠序學習係統的文化知識了。
春秋時代隻有王室的子弟才能入學,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到春秋末年,周王朝的勢力沒落,各路諸侯紛紛立國。
於是,各個諸侯國家的一般貴族和平民為了培養自己的子弟,便興起聚徒講學之風,後來便發展成庠序。
庠序向所有貴族和一般平民的子弟敞開了受教育的大門。
田武8歲這年春天,他頭上束著兩個總角,讓爺爺領著,走進了庠序的大門,開始接受係統的基礎知識教育。
當時庠序的主要課程是五教和六藝。所謂五教即五種倫理道德教育:父要義、母要慈、兄要友、弟要恭、子要孝,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等六門基礎課的知識和技藝。
書是識字課,小孩子一入學,教書先生就發給每個學生幾根竹簡和一把刻刀,田武對這些學習用具並不生疏,因為在家裏,爺爺和父親早已教過他如何使用,有的字也早已認識,但他對教書先生講的漢字六書非常感興趣。
有一天,教書先生走到田武的書桌前,彎下腰來對他說:“你知道你姓的田字怎麼寫嗎?是長方形裏麵有一橫一豎,這個字很有意思,表示一塊大田分成四塊小田,縱橫直線表示田埂或田間小路。”
這是田武從未聽說過的,他感到非常新鮮,兩隻烏黑明亮的眼睛便一眨一眨地看著先生。
教書先生見田武對這些東西非常感興趣,又耐心地給他講解起田武的武字,教書先生說:“你的名字武是止與戈兩個字組成的。戈是兵器,止是腳趾,合起來是勇士持兵器,大步前進格鬥的意思,表示征戰、討伐。”
田武有些不明白,忽閃了幾下黑眼睛說:“我爺爺說武是停止戰爭,是和平的意思。您怎麼說成是征戰、討伐呢?”
教書先生摸了摸田武的頭說:“乖孩子,武字本來是征戰的意思,不過若以正義的戰爭討伐邪惡、製止動亂,這不就實現了和平嗎?由此看來,武字又有和平和製止戰爭的意思。你的名字取得很有意義。”
田武仰著臉,看著先生自豪地問:“您知道我的名字是誰取的嗎?”
先生說:“不知道。”
田武說:“是我爺爺取的。”
先生又拍了拍田武的後腦勺說:“好好學習,長大後像你爺爺那樣勇猛,統兵打仗,保衛齊國人民的幸福生活。”
田武笑了笑,又低頭念起竹簡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