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留給子女遺產會更利於子女的成長、成才,可使下一代得到重新收集財富的快樂。李嘉誠沒給兒子李澤楷什麼,但李澤楷卻靠自己的努力成為香港新一代的億萬富翁;霍英東的孩子們也靠自身的奮鬥成就了事業。
很多時候,我們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精心的安排,我們害怕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彎路,遇挫折,我們花費了自己大量的心血,卻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理解你。其實,對於孩子來講,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總會被你所壓製,你會認為他的想法極不成熟,所以什麼都不讓他做。其實一個人在不斷的磨煉中逐步的成功才算得上是大成功,因為這樣鍛煉的是他遇到事情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遇到事情你就出手相助,這樣的成功怎能算得上真的成功呢?如果有一天離開了你的幫助,可想而知他會怎樣,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所以,我們不要讓我們的孩子走到坐吃山空的地步。
讓孩子自己去學著走路,學會“覓食”,他才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金錢買不到的心靈慰藉
一位知名學者曾寫下這樣的文字:
當你一歲的時候,她喂你吃奶並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你整晚地哭著;當你三歲的時候,她憐愛地為你做菜,而作為報答,你把一盤她做的菜扔在地上;當你四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下彩色筆,而作為報答,你塗了滿牆的抽象畫;當你五歲的時候,她給你買既漂亮又貴的衣服,而作為報答,你穿著它到泥坑裏玩耍;當你七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了球,而作為報答,你用球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當你九歲的時候,她付了很多錢給你輔導鋼琴,而作為報答,你常常曠課並不去練習;當你十一歲的時候,她陪你還有你的朋友們去看電影,而作為報答,你讓她坐到另一排去;當你十三歲的時候,她建議你去把頭發剪了,而你說她不懂什麼是現在的時髦發型;當你十四歲的時候,她付了你一個月的夏令營費用,而你卻整整一個月沒有打一個電話給她;當你十五歲的時候,她下班回家想擁抱你一下,而你作為報答,你轉身進屋把門插上了;當你十七歲的時候,她在等一個重要的電話,而你抱著電話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當你十八歲的時候,她為你高中畢業感動得流下眼淚,而你跟朋友在外聚會到天亮;當你十九歲的時候,她付了你的大學學費又送你到學校,你要求她在遠處下車怕同學看見笑話你;當你二十歲的時候,她問你:“你整天去哪?”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樣!”
當你二十三歲的時候,她給你買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對朋友說她買的家具真糟糕;當你三十歲的時候,她對怎樣照顧小孩提出勸告,而你對她說:“媽,時代不同了。”當你40歲的時候,她給你打電話,說親戚過生日,而你回答:“媽,我很忙,沒時間。”當你50歲的時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護,而你卻在家讀一本關於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書;終於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該做卻從來沒做過的,它們像榔頭一樣痛擊著你的心……
許多時候,我們對抗著、逆反著、叛離著父母,長大了,又因為懶惰或是一心追求名利,慢慢忽略了親情,忽略了一日比一日年邁的父母,忽略了雙親望眼欲穿的牽掛。千金散去還複來,親情逝去永不返。年輕時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卻忘記了父母已經黃昏遲暮。說不定哪天,我們正為不失掉一次賺錢的機會而忙得天昏地暗的時候,卻驚悉自己永遠失去了至愛的親人。
有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忙為借口,會給父母扔下很多錢,讓他們自己買吃的和用的,我們覺得這樣做已經是孝順了,因為我們也是在給父母回報。可是,父母需要的並不是金錢上的安慰。一個老人,還能對生活需要什麼?還需要過怎樣奢侈的生活嗎?他們不需要。他們需要的就是兒女們多回來看看,陪他們聊聊天,說說近況。
所以,天下兒女們,不要總是想著用忙碌來當借口,用金錢來填補自己對父母的虧欠,找點空閑,常回家看看吧!或是打個電話,告訴雙親:“好想你們!”這些許的點滴將會使他們獲得莫大的慰藉和滿足。
你錯了,但我仍然愛你
晚飯過後,母親忙著似乎永遠也忙不完的家務。剛上五年級的女兒大聲嚷嚷道:“媽媽,問您一個問題,您的心願是什麼?”
母親先是一愣,接著不耐煩地回答:“心願很多,跟你說沒用。”
女兒執拗地要求:“您就說說看,這對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