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看見女兒堅持的樣子,回答說:“好吧,就說給你聽聽。第一,希望你努力學習,保持好成績;第二,希望你聽話,不讓大人操心;第三,希望你將來考上名牌大學;第四……” 女兒打斷母親的回答:“哎,媽媽,您不要總是說對我的期望,說說您自己的心願吧?” 母親有滋有味地曆數著,沉浸在對美好未來的種種設想之中: “我嘛——一是希望身體健康,青春長駐;二是希望工作順心,事業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滿幸福;四是……” 女兒再次打斷母親的回答: “媽媽,您說的這些又大又空,說點實際的吧,比如您想要……”
母親好像猛然發現了什麼似的,有些惱火地打斷女兒的話:“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兒,一定是老師留了關於心願的作文題目,你寫不出來就想到我這裏挖材料對不對?實話告訴你吧,我的心願多著呢!我想要別墅,我想要小轎車,我想要高檔時裝。看,我的手袋壞了,還想要一隻真皮手袋,你看這些實際不實際?這些你都能滿足我嗎?跟你說頂什麼用?好了,心願說完了,你去寫作業吧。”
女兒回到自己的房間,母親覺得還意猶未盡,又站起身推開女兒的房門。女兒正在寫作業,串串淚珠滾落,不停地用手背擦著。母親的無名火又上來了,比剛才的聲音還要高出幾個分貝,吼道:“你還覺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懶是不是?你故意氣我是不是?”
女兒解釋:“媽媽,我不是……”
“還敢頂嘴!告訴你,9點鍾之前寫不完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親很權威地命令著,一扭身“嘭”地把門關上。
第二天晚上吃完飯,女兒照例進屋寫作業,母親照例重複著每日必做的家務。
驀然間,她發現茶幾上多出一束鮮花,鮮花旁放了一個包裝袋,包裝袋上放了一張小紙條,紙條上麵寫著:
媽媽: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時攢的零花錢和這兩年的壓歲錢給您買了一隻真皮手袋。讓您高興,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想給您一份驚喜卻不小心惹您生氣的孩子母親的手顫抖了,呆呆地坐在沙發上說不出一句話。
人們常常會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這話是不對的,聖賢都會犯錯,何況身為普通人的父母呢?
孔子曾經講過為人子女者如何對待父母的缺點問題,首先是委婉地勸說,發現父母的缺點不勸說是不對的,但應注意勸說的態度要溫和。更重要的是,如果發現父母的缺點錯誤不進行規勸,則不能稱為孝子。
但是,當子女的規勸父母,而父母不聽怎麼辦?孔子接下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仍要對父母表示恭順,雖然為父母不能改正錯誤和缺點而內心擔憂,但不能心懷怨恨。
說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君子或者小人,如何能夠讓他們遠離小人的習氣而靠近君子的行為呢?這就要勸諫他們改正不良習慣,委婉說服。即使是說服不了,那麼照樣要對他們恭敬行孝,任勞任怨。因為他們畢竟是自己的父母親人,絕不能因為他們不明白道義而有過失就不孝順。否則,自己連孝都做不到,又怎麼去要求父母行義和道呢?也許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勸說下,父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加以改進的。
在欣賞中綻放愛情的花朵
《聖經》中神對男人和女人說:“你們要共進早餐,但不要在同一碗中分享;你們要共享歡樂,但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像一把琴上的兩根弦,你們是分開的也是分不開的;像一座神殿的兩根柱子,你們是獨立的也是不能獨立的。”
這段話形象的說明了婚姻關係中的兩個人的韌性關係,拉得開,但又扯不斷。誰也不能過度的束縛對方,也不能彼此互不關心。有愛,但是都在適度的範圍之內,這才是和諧的婚姻。可是很多人似乎並不能體會到婚姻的真諦,在他們眼裏,對方身上有很多缺點,他們常常試圖通過各種途徑讓對方改掉壞習慣。可是習慣的產生是日積月累的,在自己身上已經存在了十幾或者幾十年,當然不會輕易改掉。於是夫妻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夫妻之間產生爭執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把婚姻當成一把雕刻刀,時時刻刻都想用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塑對方。為了達到這個理想,在婚姻生活中,當然就希望甚至是迫使對方摒棄以往的習慣和言行,以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但是有誰願意被雕塑成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呢?於是“個性不合”、“誌向不同”就成了雕刻刀下的“成品”,離婚就成了唯一的一條路。
每個人本身都是“藝術品”而不是“半成品”,人人都期望被欣賞而不願意被雕塑。所以不要把婚姻當成一把雕刻刀,盡想把對方雕塑成什麼模樣。婚姻需要的是一種藝術的眼光,要懂得從什麼角度欣賞對方,而不是去束縛對方,彼此之間的空間太小了,誰都會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