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見狀,就想乘亂逃走,被嶽飛趕上,一把掀下馬來,被擁上的士卒俘虜。
嶽飛廣德大捷後,本想南下勤王,但糧草接濟不上,不便遠行,隻好把軍隊駐紮在牛頭山,等完顏兀術撤退。
完顏兀術因遭南宋軍民的英勇抵抗,不得已放棄追襲趙構的計劃,聲稱“搜山檢海”已畢,開始率部北撤,途中遭南宋名將韓世忠截擊,金山寺一役,幾乎被擒,慌張中逃進了死港黃天蕩。之後又掘開老鶴河故道,才得以脫險。
完顏兀術慶幸自己命不該絕,已擺脫死亡的威脅。正當他暗自慶幸時,突然鼓角齊鳴,從樹叢中和亂石後躍出大隊人馬,殺奔過來。
衝在最前麵的那位大將,挺著一杆丈八金槍,盤旋飛舞,神出鬼沒,無人可擋。
金兀術已被韓世忠挫了銳氣,又遭這當頭一棒,立即不知所措,無心戀戰,忙策馬返奔,一口氣跑了二三十公裏,見並無追兵,這才稍稍鬆了口氣,問部將道:“剛才那位大員是誰?如此厲害。”
一個隨卒立即脫口說:“是嶽爺爺!”
完顏兀術歎道:“原來是嶽飛,果然名不虛傳!”
這樣,完顏兀術龜縮到建康城裏去了,這是他在江南所占據的最後一個立足之處了。
19.窮追猛打建康大捷
為了對付建康的金軍,南宋政府幾乎是傾注了全部的兵力,將他們依為柱石的三大名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的三支大軍全都調了過來,而由張俊統一指揮。
如果這幾支軍隊能齊心合力,圍攻建康,完顏兀術必然會成為甕中之鱉。可是這些大將都按兵不動,誰也不願首先進攻敵人。隻有嶽飛,勇敢地擔當起了收複建康的重任。
完顏兀術為了避免宋軍的攻擊,保證他撤軍的順利進行,對建康的防務十分重視,在城東北的鍾山,城南的雨花台築構了兩處營寨,圍繞建康城牆開鑿了兩道護城河,沿河增修了幾座營壘,並抓緊修造戰船。
嶽飛紮營在建康城南的牛頭山上,他明白硬攻是不行的,最好是奇襲。夜間,嶽飛派出小隊士兵,身穿黑衣,趁著昏暗的夜色摸進敵營,進行騷擾。
當時已是傍晚,天色漸晚,完顏兀術便傳令紮營。他怕嶽飛深夜襲擊。就留一部分士卒留心巡邏防守,自己也不敢安然入寢,至夜深人靜時才睡去。
忽然,完顏兀術被一陣震耳欲聾的鼓角聲驚醒,緊接著一名小校來報:“嶽家軍來了!”
完顏兀術慌忙操劍衝出帳篷外,隻見大營中四處起火,殺聲不斷。兀術聲嘶力竭,揮舞著劍喊道:“不要亂,不要亂!給我殺退嶽飛!”
但被嶽家軍嚇壞的金兵怎能鎮定下來,有效地組織防衛呢?他們已經被接二連三的災難搞得神經質了,以為到處都是想置自己於死地的敵人,尤其在對麵難辨你我的夜間,他們向自己認定的“敵人”衝殺著,捍衛著自己的性命。
對方同樣拚死還擊著。天色漸漸亮了,金軍漸漸地感到了荒唐:怎麼對手和自己一樣的打扮,一樣的身容,一樣的語音?他們突然醒悟了,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己人和自己人玩了一晚上的命!嶽爺爺確實厲害,我們甘拜下風!
金兵自相殘殺累了,已經養足了精神,等得不耐煩了的嶽家軍又殺了上來。完顏兀術自知不是嶽飛的對手,策馬就跑,金兵也跟著奔潰,怎奈嶽家軍窮追不舍,慢一步的,都做了刀下鬼、馬下魂。隻有那些腳生得長,腿跑得快的人僥幸逃生,跟著兀術逃到龍灣,準備進駐建康。
金軍到靜安鎮時,遠遠看見旌旗招展,兀術大驚,連忙退兵。還沒來得及行動,已聽見連珠炮響!嶽飛領著大隊人馬殺了過來。
嶽家軍衝進敵群,一陣猛殺。金兵死傷無數,15裏長的路上積滿了屍體。在嶽飛的帶領下,英勇的嶽家軍再次取得大捷,打擊了金兵的囂張氣焰。捷報傳遍了各大軍營,將士受到了鼓舞。
1130年5月11日,嶽飛發現建康城內火光衝天,金兵各兵營的駐軍紛紛開拔,嶽飛料到完顏兀術頂不住了,要逃離建康了,他又演了撤離杭州的故伎,放火焚毀建康城。
嶽飛懷了滿腔怒火,親率300名騎兵,2000步兵,從牛頭山上直衝下來,金兵隻顧逃命,根本不敢抵抗,嶽飛窮追不舍,一口氣追到建康城北15裏的靜安鎮。
這裏是金兵渡江的碼頭,金兵聚集在這裏,如同沒了頭的蒼蠅,熱鍋上的螞蟻,擠擠挨挨,鬧鬧嚷嚷,亂成一團,都拚著命地要往渡船上擠,嶽飛立刻揮師衝殺過去。
這一仗,打得可真叫痛快,將士們刀劈槍挑,馬踏箭追,甚至用手推、用腳踹,頃刻之間,隻見江岸上,金軍的屍體重疊成堆,大江上,淹死的金兵漂浮成片。金兵究竟死傷多少,實在無法統計,清理戰場時,俘虜300多人,其中將領20多人,戰馬300餘匹,其他銷甲、兵器、旗鼓、輜重、牛驢等,更是堆積如山,數也數不清。
從當年4月至5月,嶽家軍同金軍戰鬥幾十次,都取得勝利。戰事的失利,使完顏兀術雖知放棄建康可惜,而又痛感久留建康無益。他自5月5日開始,便加緊在建康城內大肆殺掠和破壞,本人在10日移駐於建康城西北15公裏的靜安鎮。
嶽家軍進駐建康城,建康府前通判錢需也糾合鄉兵,隨同進城。城中遍地灰燼,街巷和屋宇已麵目全非;居民的屍體縱橫,血流遍道,很多傷殘者還在呻吟呼號。
嶽飛率部北上收複建康時,命劉經留守宜興縣。嶽飛和劉經原是共患過難的戰友。嶽飛從建康府凱旋,途經溧陽縣時,忽然有劉經的部將王萬前來密報,說劉經圖謀殺害嶽飛的母妻,吞並他的軍隊。
在南宋初兵荒馬亂之時,殺掉某個統兵官,並吞他的部隊,是屢見不鮮的事。嶽飛大吃一驚,便命部將姚政連夜返回宜興縣,相機行事。
姚政趕到宜興縣,就派人邀請劉經,詭稱嶽母姚氏有急事,要同劉經商量。劉經不虞有詐,當他急匆匆前來,跨進姚氏的房間後,便被預先布置的伏兵殺死。
嶽飛隨後即至,撫慰劉經的部眾,向大家說明事情的原委。由於嶽飛威信顯著,軍中沒有發生別的波折。王萬和姚政都是湯陰人,後來成為嶽家軍的統製。
當年5月下旬,嶽飛親自押解戰俘,前往“行宮”越州,這在南宋立國四年以來,尚屬首次。四五年前,在相州到南京應天府的行軍途中,嶽飛也許見過趙官家的模樣,而趙官家卻不大可能對一個無名之輩有何印象。嶽飛當時盡管官位不高,卻已成為宋高宗願意召見的人物。
20.進駐宜興百姓擁戴
嶽飛的隊伍從建康乘勝追擊,一直尾隨著完顏兀術的部隊,一邊追一邊打,一次他襲擊了金兵的殿後部隊,殺死金兵1200多人,生擒敵將60多人。
金軍中那些被強迫抓來的漢族士兵看到嶽飛的部隊如此善戰,紛紛逃離金軍,投降過來,不長的時間,便有萬人之多。
嶽飛對他們深明民族大義之舉大加誇讚,又動員了一些人重回金軍,作為內應。這些人回去以後,按照嶽飛的安排,常在夜間襲擾敵營,焚燒金軍的輜重糧草,嶽飛的大軍再從外麵殺進去,裏應外合,連連得手,在廣德縣境內便取得了六戰六勝的戰績。
嶽飛的部隊很快壯大起來,人數達到20000人之多,可是,這麼大的一支部隊,無處得到糧草,吃穿的問題越來越難解決。
宜興的官員早已聽說嶽飛的部隊軍紀嚴明,便來信歡迎嶽飛移軍宜興,保護宜興,並說縣裏的存糧足夠10000大軍吃10年。
當時,小吏李寅向嶽飛建議移屯宜興縣。宜興知縣錢諶等人早已聽說過嶽飛的威名,也特地寫信給嶽飛,歡迎他率軍保護縣境。
宜興縣東臨太湖,北通常州,西麵又逼近建康府通臨安的大道,確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宜興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是兵家過往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當年2月,一支部隊進駐宜興。這支部隊,既不像入侵的金人那樣燒殺搶掠,也不像流竄的遊寇那樣入戶擾民。他們進駐之後,先是趕走了原來盤踞在這裏的幾支遊寇、官匪,然後就住進營寨,很少外出,若不是操練,百姓很少能見到他們,大家紛紛誇讚道:“這樣的官軍真是少見!”這支軍隊,便是嶽飛的部隊。
在宜興縣境,尚有3支土匪。馬皋和林聚各有幾千人,嶽飛派遣辯士勸降,得到了成功。
另一支土匪,頭目號稱張威武,不肯投降。嶽飛單騎闖進他的巢穴,乘張威武驚愕之際,將他斬死,並收編了其全部人馬。
在內禍外患交迫的歲月裏,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朝不保夕。居然進駐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對民間秋毫無犯,這不能不使宜興人民喜出望外,交相稱譽,人們用樸素的語言稱頌嶽飛,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
當時,甚至很多外地人也爭先恐後,移居宜興縣避難。按中國古代的隆重禮節,宜興人民出資為嶽飛建造生祠,以表達大家感激之情。
嶽飛的部隊進駐以後,宜興的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田野裏有人犁田插秧,河湖上有人撒網捕魚,山岡上有人采茶砍柴,樹林間有人摘桑喂蠶,逢到趕集上圩的日子,縱橫交錯的鄉間小路上,絡繹不絕的是提籃挑擔的,四通八達的河網水道上,前後相連的是烏篷小船。
宜興暫時又恢複了往昔和平時期的美麗春光,在那兵荒馬亂、烽火連天的江南大地上,這裏仿佛是一塊樂土,那些逃難在外的宜興人都回到家鄉,連四鄰八縣的百姓也扶老攜幼、拉家帶口地到宜興來尋求一個安生之地。
嶽飛對待河北、河東等地的金人簽軍,一貫采取正確的政策,將他們視為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歧視,不苟待,盡量為他們爭取工作。於是“嶽爺爺”的聲名遠播,成千上萬的簽軍爭先恐後地前來降附。
嶽飛也想起了自己的家,自從最後一次離家,至此已經3年,家鄉早已處在金人的鐵蹄之下,他惦念著親人的安全,便趁著眼前難得的這一個短暫的安定時機,派人潛回湯陰去迎取家眷。
可是,嶽飛的家人也全都逃難去了,經過先後17次的探詢,才找到了母親姚氏和兒子嶽雲、嶽雷,而妻子劉氏卻已改嫁他人了。於是嶽飛又娶了一個江南女子李娃為妻。
李娃比嶽飛大2歲,李娃在與嶽飛結婚時已29歲。李夫人聰明賢惠,對嶽母非常尊敬孝順,深得嶽母歡心。對嶽飛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雲、嶽雷也倍加愛護。
嶽飛一身正氣,作風正派,軍紀嚴明。他對李氏雖然敬愛,也委命她做些將士家屬和烈士子女的撫恤工作,但他主張軍機不可“歸而謀諸婦”,並在軍中當作紀律來宣布,嚴禁裙帶關係和枕邊外交。
有一次,嶽飛率軍從宜興出發,到外地作戰,不料戰事受挫,李氏得知十分擔心,便與留在宜興的宋將商量,宋將準備遣精兵前去支援,正待調集兵馬整裝待發時,突然嶽飛從前線勝利歸來。
嶽飛發現這一情況後,認為軍機怎可受婦人幹預,更不應執行夫人之命調處軍隊。嶽飛便對這員宋將嚴加懲處,對李氏夫人也重重地進行了批評。
婚後夫妻恩愛,又生了3個兒子嶽霖、嶽震、嶽霆,一家人共患難同生死。
嶽飛遇害時,嶽霖年僅12歲,孝宗皇帝昭雪時,嶽霖32歲,嶽飛冤案昭雪後,嶽霖由江州來到宜興。
嶽霆在1137年2月生於軍中,父兄遇害時,嶽震、嶽霆在江州故居居住,噩耗傳來,家人聞變引嶽震、嶽霆兄弟二人潛過長江,改姓鄂,隱居於黃梅大河鎮後遷聶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