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九、流傳千古——嶽飛5(3 / 3)

嶽飛蒙冤遭陷害死後,李夫人與子孫等流放嶺南20年。

後來,孝宗皇帝登基時,李夫人已年高62歲。皇上聖旨複原封正德夫人、晉泰國夫人,還加封楚國夫人。李夫人生前遺囑:“終後葬廬山,陪伴嶽母姚太夫人。”孝宗皇帝念及嶽飛功勳卓著,賜“天下名山任選”厚葬李夫人。

在降官如毛、潰兵似潮的逆流中,嶽飛卓爾不群,他以必勝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和恰當的措施,發展和壯大了自己的隊伍。

這個青年統製開始擔任主將,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和風範,塑造了一支抗金勁旅。人民稱這支雄師為“嶽家軍”。

在嶽飛的精心治理下,他的軍隊變得紀律嚴明起來,並很快贏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擁護。百姓鄉親為了表示嶽家軍與其他作風惡劣的軍隊相區別,他們甚至設立祠堂,繪上嶽飛畫像,經常供奉祭祖,祈禱嶽家軍盡早趕走金寇,使老百姓恢複正常的生活。

從此,百姓不再一味地拒絕參軍了,送子送夫參軍者絡繹不絕,他們也不再堅壁清野了,草食壺漿者隨處可見,更不冷眼觀戰了,帶路送情報者主動踴躍。

在緊張的整軍、練兵之餘,嶽飛不忘擠時間學習。他深知,若沒有諸葛孔明之謀略以及淮陰侯韓信之武才,僅憑匹夫之勇是很難扭轉當今危局、救民於水火的。這就需要向古代的聖賢學習,汲取他們的經驗。

嶽飛喜歡讀的仍然是《孫子兵法》,常把這本書置於身側,有空即摩拳研習。與少年時的誦讀不同的是,他現在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對書中那些精奧的道理有更深的啟悟。他經常將這些體會在具體的戰鬥中加以運用。當然,他並不盲目迷信、機械照搬。

著名愛國詩人陸遊詩雲:“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嶽家軍。”嶽家軍當時尚不是一支大部隊,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但在江南的抗金戰場上,已不愧為中流砥柱。

21.威名遠揚誌雪國恥

建康大捷,極大地鼓舞了大江南北愛國軍民的抗金鬥誌和必勝信心,從此,嶽飛和他的嶽家軍也威名遠揚。

此刻,縈繞在嶽飛心頭的,是一個更為宏大的戰鬥目標,他拿起毛筆,揮灑自如,嶽飛在駐地張清鎮房東的一架屏風上,題了長長的一段詞:

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餘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蕩巢穴,亦快國仇於萬一。今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當深入虜庭,縛賊主喋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複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不勝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

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嶽飛書

這段詞的大意是說:自從中原遭受戰亂,金賊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而朝廷將帥無能,根本不配稱作保衛國家的長城。我憤而從軍,從故鄉出發,直到現在,經曆大小二百餘戰,雖然還未能掃蕩敵巢,但也多少實現了我的為國雪恥之誌。建康一仗,我以孤軍迎敵,一舉收複城市,將金賊趕入大江,倉皇逃遁,可惜的是沒有能殺他個匹馬不回。倘吾朝廷能賜賞我兵器盔甲,獎勵三軍,我一定要直搗敵人的朝廷,將敵首擒獲,迎取徽欽二帝重返故都,使喪失的國土重新為我所有!

可是,南宋小朝廷並沒滿足嶽飛的願望,而是將他派往通泰任鎮撫使,通泰就是現在江蘇的南通和泰州。看起來,這也是獨掌一麵的大官,可這裏偏處東海之濱,遠離抗金的第一線,與嶽飛的誌願大相徑庭,為此他上書請求辭去這一職務,而要求朝廷派他到戰略地位更為重要的淮南東路任職,並允許他招集兵馬,以實現他的偉大的誌向。

為了表示必勝的信念,嶽飛甚至提出將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兒子作為人質,交給朝廷看管。

南宋小朝廷沒有答應嶽飛的請求,對金的戰爭日趨緩和,他們的心思又放在平定內亂上了。

嶽飛自從青年投軍,效命疆場,至今有整整十年,他的足跡,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抗外敵、平內亂,轉戰數千裏,身經大小幾百次戰鬥,身上負傷多處,立下了汗馬功勞。

嶽飛從一個窮鄉僻壤的農家孩子,成為一名令敵人聞之喪膽,同僚為之遜色的著名戰將,使得皇帝對他不得不另眼看待。10年來,他走過了一條輝煌的人生道路。

嶽飛攜兒子嶽雲一同來到了杭州。這個錢塘江畔、西子湖邊的曆史名城,向來以風景絕佳、富庶繁華而聞名天下。

嶽飛是在9月到杭州的,這個季節,正該是這座城市最美麗的時刻,可是,沒有了“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那一切的好景都已經蕩然無存,都被完顏兀術一把大火燒光了。

從軍10年來,嶽飛曾見過無數被毀滅的城市和村莊,每一次都激起他無比的痛心和憤怒。

趙構是第一次召見嶽飛,他自然不會記得七年前在元帥帳下服役、曾因上書反對遷都而獲罪的那個無名小卒了,這時的嶽飛30出頭的年紀,長年的戰地風霜使他的麵龐顯得是更加堅毅。

相見之後,趙構誇讚道:“朕早就知道你了,你打仗勇敢,治軍嚴明,為國家立了大功,是我朝大將中的後起之秀,如今民間兒童都知道你的姓名,村夫野老都傳揚著你的威名,今後朕的江山社稷還賴愛卿維持!”

趙構賞賜了嶽飛不少東西,有衣甲、馬銷、弓箭各一副,金城戰袍、金帶、手刀、銀纏槍、海皮鞍各一件。使嶽飛感到最為珍貴的是一麵軍旗,上麵用金線刺繡著趙構親筆書寫的“精忠嶽飛”4個大字。

嶽飛莊重地接下了這些賜品。

趙構指著嶽飛身後的嶽雲問:“這就是你的兒子嶽雲吧?”

嶽雲當時才15歲,雖然他麵如滿月,還透出一股稚嫩之氣,可卻有一副銅骨鐵筋,力氣大得驚人,他使的一副銅錘就有好幾十斤重。

嶽雲自幼受父親的言傳身教,早就立誌,要像父親一樣,以身許國,他12歲就從軍,已經多次立過戰功。

趙構讚賞說:“果然是將門出虎子呀!”他也賞了嶽雲弓箭一副,戰袍一件。

嶽飛被任命為主持江西、安徽一線軍政事務的大員,他所管轄的地區,跨越長江中遊的南北兩岸,直連中原地區,方圓達幾百裏,是長江沿岸最重要的防區之一,帥府就設在江州。

嶽雲也被封為保義郎、閥門抵侯。當時的豪門子弟,因父祖封官,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嶽飛卻推辭說:“嶽雲年少,還沒有為國家立功,他不應受封。”

趙構回答說:“我並不是對嶽雲偏愛,他小小年紀,就從軍打仗,為朝廷效力,封他是理所當然的。”

在嶽家光耀門楣的同時,另外一個人物也在朝中蠢蠢欲動,他便是秦檜。

秦檜是建康人,字會之,他出身在一個漢族地主的家庭。他父親當過靜江府古縣令,這在宋朝統治階級中隻算得上一個小官。

秦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可能疾速地飛黃騰達,因此做過鄉村教師。他對這個職業並不滿意,甚至牢騷滿腹,說“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他要求不高,隻要有幾百畝好田,不再當“童子師”、“孩子王”,不再靠束修,自給也就可以了。但自從中進士後,他就扶搖直上了。

當秦檜升為北宋的禦史中丞時,北宋滅亡,他也被金兵擄去,到了北方,他立刻賣身投靠金朝統治者。

秦檜在以被俘虜的皇帝趙佶的名義寫給金朝當權貴族粘罕的一封信中,攻擊南方人民的抗金鬥爭是小人貪功求賞,沽名釣譽;他為金人出謀劃策,讓他們對南宋小朝廷采取誘降政策,說這樣比起東征西討、大動幹戈,會得到更大的好處;他並毛遂自薦,說金朝如果派人去南宋誘降,他是極願充當這個角色的。

果然,秦檜得到了金朝統治者的賞識,金朝皇帝金太宗把他賞賜給了另一個有權勢的貴族撻懶,被撻懶任命為“參謀軍事”。

早在1130年,秦檜隨撻懶攻打宋朝的楚州,親筆替撻懶代寫了一篇以勸楚州人民投降的勸降書。他這樣死心塌地地為主子效勞,更得到主子的信任,便暗中指令他潛回南方,充當金朝在南宋小朝廷的代理人。

就在當年10月,秦檜攜帶了老婆王氏和奴仆,回到了南方。他一見到趙構,便吹噓自己如何被金朝貴族所寵信,以此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對於這個變節投敵的叛徒,南宋朝廷上的許多正直大臣是十分反感的,而且還懷疑,他既然以得到金人的賞識而沾沾自喜,為什麼還要回來呢?

而昏聵的趙構,對於金人的這條走狗,不僅未加懲處,反而因為得到了一個能與金朝統治者打交道的人而歡喜非常,並對人說,他見到了秦檜之後,歡喜得連覺也睡不著。當即任命他為禮部尚書,3個月後升任副宰相,又過了半年,竟然讓他登上了宰相的寶座。

從此,秦檜便在南宋朝廷潛伏下來,最終成為殘害嶽飛的罪魁元凶。

1132年,女真貴族暫時沒有對南宋采取軍事行動,張俊、嶽飛等對李成、張用等遊寇軍賊的掃蕩和招安,又取得節節勝利,整個局勢已趨穩定,趙構這才回鑾臨安。

兵災之後,臨安這繁華一時的行都,已非常殘破、冷落。西湖一帶,宮殿雕欄損缺,亭閣梁斷格殘。燒焦的椽柱,零亂的磚瓦,雖經年累月,仍遍地橫陳,極目所至,一片荒涼。

秦檜被重任後,他為了進一步迎合趙構的心理以取得寵信,不惜百姓的人力、物力、財力,重新清理修繕行都臨安,以粉飾“太平”,裝點“盛世”。

這樣,西子湖畔又飄揚起靡靡之音。趙構和他那一批親信使臣,縱情聲色犬馬,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

嶽飛屯戍江州,整軍練武,嚴肅軍紀,積聚力量。1133年間將自己的隊伍發展壯大至23000人。

當時,嶽飛寫了這樣一首詩:“雄氣堂堂貫鬥牛,警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他心中時刻懷著報君仇雪國恥的熱忱。

九月中旬,嶽飛應聖旨宣召,攜帶兒子嶽雲趕往臨安。這是他第二次受到皇帝召見。雖然兩次召見隻相隔3年時間,但由於屢建奇勳,嶽飛的聲望已今非昔比了。

召見時,趙構問嶽飛:“你以為什麼時候天下才能太平呢?”

嶽飛回答說:“到了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時候,天下自然太平了。”

趙構聽嶽飛這麼回答,很感到意外,瞥了左右一眼,覺得嶽飛的話中似乎有某種弦外之音,但他此刻心裏正非常高興,並且正想要籠絡嶽飛,使嶽家軍更加忠心耿耿為他效命,因此並未深究。

他又對嶽飛大大嘉勉了一番,賞給嶽飛金線戰袍、銀纏槍、海皮鞍、金帶、衣甲和弓箭、手刀等物。

這一次,趙構又特地賜給嶽飛軍旗一麵,上麵繡有趙構親筆書寫的“精忠嶽飛”4個字,和上次所賜的旗幟不同的是,這麵旗幟可以作為嶽飛行軍和打仗的大旗,在戰場上飄揚。

另外,趙構還頒賜白銀2000兩,犒賞嶽家軍。幾天後又頒布詔令,升嶽飛為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舒、新州製置使,還授予嶽雲正九品保義郎、門批侯的階銜。

此後,嶽家軍番號由神武副軍改為神武後軍,原江州、新州由傅選、李山兩統製分別統率的兩支部隊,歸並入嶽家軍。牛皋、董先、李道等部,也奉詔“聽嶽飛節製”。這樣,嶽家軍的實力更加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