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九、流傳千古——嶽飛5
17.力挽狂瀾穩定軍心
北宋滅亡以後,宋高宗趙構在金軍追趕下,一路狼狽南逃。在宋軍的一片潰敗之勢中,嶽飛怒斥民族敗類,以忠義愛國之心,激勵將士,團結了一批有生的抗金力量。
宗澤死了,趙構南逃揚州去了,開封成為一座暴露在金人眼前的孤城。接替宗澤出任開封留守的是杜充,這是一個剛愎自用而又殘忍嗜殺的家夥。他接手不久,宗澤苦心經營的京城防線便土崩瓦解,那些團結在宗澤周圍的愛國忠義軍也分崩離析。
當金兵將領粘罕率兵向開封進犯時,杜充束手無策,竟凶殘地掘開黃河大堤,想以泛濫的黃河水來阻擋金人的鐵蹄,以換取自己苟延殘喘的時間。
這除了使無辜的百姓遭受一次更大的浩劫之外,對金兵一點用處也沒有,他們避開開封,經由山東南下,很快便占領了揚州,趙構之流急惶惶如喪家之犬,慌忙向建康方向逃竄。
杜充對守衛開封本來便毫無興趣,此時便以起兵救援皇帝為借口,將留守一職交給他人,自己要向南方逃跑。
嶽飛看穿了他的卑鄙用心,冒著殺頭的危險,憤然上書,斥責杜充的逃跑行為。他在書中寫道:
中原的土,一尺一寸都不可放棄,何況京師開封,更不是其他地方所可以比的。你身為大臣、手握重兵,卻不肯防守,別人誰還能擔此重任?你如今一舉足,這大片的國土便不會再為我所有,以後再要收複,沒有幾十萬大軍是辦不到的。
畏敵如虎的杜充不聽從嶽飛的警告,他終於放棄開封,南下建康。嶽飛孤軍難支,也隻好隨之南撤。幾個月以後,開封被金人占領了。
當時,趙構的小朝廷臨時安置在建康,對於杜充失職逃跑的行為,趙構不但不治罪,反而下詔嘉獎,並任命他為右丞相留守建康,這個丟棄了黃河防務的人,竟又主持起長江的防務來。
就在杜充逃離開封不久,金朝又以完顏兀術為統帥,調集大軍,分東西兩路,直取江南。
完顏兀術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個兒子,人稱“四太子”,他是嶽飛在今後抗金鬥爭中的主要敵手。此人打仗都是親自上陣,身先士卒,異常驍勇。當年嶽飛的故鄉湯陰便是被他洗劫的。這次他親率主力大軍,沿東路南犯,目標便是建康。
早已被金兵嚇破了膽的趙構,竟然無恥地向金朝首腦寫信,表示要取消國號,取消帝號,無條件投降金朝。
趙構在一封《乞哀書》中寫道:
古代國家遇到危亡之時,或是守衛、或是逃亡。如今你以強大的國家征服我這個弱小之國,就像一個大力士去打一個小孩一樣,隻要派來一支軍隊,我們便會束手服從,決不會有抵抗之事。
三年以來,我們三次逃亡,現在已逃到了偏遠的東南,到了天地的盡頭,再也無路可走,我們現在的處境是,要守沒有人,要逃沒有地,還請大金國可憐我們,饒了我們吧!
趙構一方麵搖尾乞憐,一麵又帶著他的小朝廷,向著更南的杭州逃去了,而把長江及建康的防務,全都交給了杜充。
當金兵步步逼近時,杜充卻置國事於不顧,終日閉門不出,沉溺在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之中,毫無應敵之策。
嶽飛又一次忍無可忍,便直接闖入杜充的臥室,厲聲斥問道:“如今大敵當前,長江危在旦夕,你卻終日飲酒作樂,不見部將,不布置用兵之事,這怎麼能使大家為國效命呢?如果諸將不肯盡力,建康城失守,你還能在這裏高枕無憂嗎?我嶽飛早已以身許國,可我孤立無援,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說到這裏,嶽飛聲淚俱下,他堅決要求杜充去巡視江防。杜充隻是敷衍了他一句:“明天我到江邊去看一看。”
第二天,杜充卻始終沒有出來。由於長江沿線毫無防守,金兵便如走平地一般,順利地渡過了長江,大兵直抵建康城下。
杜充用卑鄙的手段,欺騙百姓,賄賂士兵,連夜匆忙逃出建康,不久便可恥地向兀術投降了。
建康不可避免地失守了,宋朝的10萬守軍向著南方狂逃。他們是兵卻失去了帥,是民又失去了家,便三五成夥,百十為群,沿著江南的田間小路,河岸湖堤,漫無目的地向南逃著。他們沒有了糧草,沒有了給養,可他們要吃飯,要活下去。
這些潰敗的士兵走過了市鎮,見了店鋪,進去就搶。他們走過了村莊,進了農舍就拿,見了雞就殺雞,見了豬就殺豬。誰要是不答應,敢反抗,他們就打,就罵,就殺。他們就這樣一路搶過去,吃過去,仿佛無邊無際的蝗蟲。
隻有一支不大的隊伍,還保持著嚴整的隊形,還邁著整齊的步伐,有秩序地向南方進發,遇到小股的敵人,就咬住它,打垮它。這支隊伍就是嶽飛的隊伍,從建康撤退下來以後,他們已經打了幾次小勝仗,表現出了毫未衰減的戰鬥力。
漸漸地,隊伍隨身攜帶的那點給養也吃完、用完了。嶽飛嚴格約束戰士,不許踐踏老百姓一塊莊稼地,不許搶老百姓家的一粒糧。
戰士們隻有忍饑挨餓,當走到廣德鍾村時,部隊無法繼續前進了。戰士們有了怨言,有的想脫離軍隊,而那些在道路上流竄的散兵遊勇,有的便乘機竄到部隊中來,鼓動嶽飛的將士去當遊寇。
還有幾個小股遊寇的頭目幹脆直接來找嶽飛,約請嶽飛帶頭率領他們向金兵投降,他們知道嶽飛是杜充部隊中的大將,金人都知道他的威名,有他出麵,到金人那裏也許不會太被人作踐。
這時,嶽飛憂心如焚,他明白覆水難收,隊伍一散了,再要攏起來可就不容易了。這支軍隊大多是中原來的,他們是不願當亡國奴,才千裏迢迢從北方來到南方,怎麼能讓他們到了南方又散了呢!看來這個仗是要長期打下去了,沒有軍隊怎麼行!
嶽飛決心力挽狂瀾,遏止住這股奔逃的狂潮,而當務之急,是先要穩定住自己的軍心。
一天,嶽飛將全體將士齊聚到鍾村一個大戶人家的院子裏,他登上一個小台子,目光堅毅地注視著台下的將士,慷慨陳詞道:
建康失守了,杜充投降了,眼下也還不知道皇帝陛下的去向,可是,大宋朝沒有亡!我們生為大宋國民,在這國家危亡的關頭,當以忠義報國,建功立業,留名青史,死而不朽。如果投降敵人,或者流竄為盜匪,打家劫舍,欺淩百姓,那樣活著是苟且偷生,死了遭萬世唾罵,大家難道願意這樣嗎?
嶽飛的一席話,重新燃起了廣大戰士的愛國熱情,大家齊聲高呼:“願意聽從嶽將軍的命令!”
部隊穩定下來後,嶽飛又將那些約他降金的幾十個散兵小頭目請到鍾村村外的稻場上,他隻帶了王貴、張憲等幾個親隨將官前來。
嶽飛朗聲對眾人說:“今天請大家來,先不談下一步的行程去向,隻想跟大家比試比試武藝!”
嶽飛那高超的武藝大家是早都聞名的,誰敢跟他比!於是,嶽飛命令王貴等幾個人分頭和眾人較量,或彎弓躍馬,或擊劍刺殺,那幾十個人竟沒有一個是敵手,紛紛敗下陣來。
嶽飛高聲宣講道:
我嶽飛有這樣一批出色的將官,怎麼能向金人屈膝投降!大家都是中原人,父母妻兒都還留在中原,正睜大了眼睛等著我們去搭救他們,祖宗的墳墓也正等著我們回去祭掃,難道大家能忍心認賊作父嗎?
我勸大家打消降金的念頭,準備著打回家鄉去,光複故土,為父老兄弟報仇!
大家若是聽得進我嶽飛的話,今後咱們就一塊幹,若是不聽,寧肯讓你們先殺了我,我也決不隨你們投降金人!
這一番話,說得那些小頭目一個個低下了頭去,他們省悟過來,紛紛表示:“嶽將軍是英雄,我們也不甘心當孬種,從今以後,跟嶽將軍幹下去!”
就這樣,嶽飛在艱難困苦的時刻,團結、教育了一支隊伍,為抗金大業保存了一支有生的戰鬥力量。
18.嶽家軍令金兵聞風喪膽
金軍在三月撤離平江府後,直撲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敵情,急忙派屬官趙九齡專程赴宜興縣,邀請嶽飛前來守衛常州城。由於當年在張所河北西路招撫司的相知,趙九齡也曾為嶽飛移軍宜興縣,進行聯係和說和工作,嶽飛對此十分銘感。
老朋友相見,分外親熱,而緊迫的軍情,又不容兩人重敘舊誼,暢談經曆。嶽飛忙於部署軍隊,準備馳援常州城。
不料周杞驚慌失措,竟緊隨趙九齡之後,放棄常州城,也逃到宜興縣。其實,周杞隻要開閘放泄源於鎮江府丹陽縣練湖的水,金人的舟船就會在運河中擱淺,而不能行駛。
嶽飛與周杞、趙九齡商議和籌劃一番,即帶領精兵北進,奪回常州。嶽家軍前後四戰,將不少敵兵掩殺在河裏,並活捉了女真萬夫長主少孛堇等11人,一直追擊至鎮江府的東部。
經過短期的修整後,嶽家軍的戰鬥力更上一層樓,於是,他們便四處尋找戰機,打擊金人。不久,有消息說,有一大批金軍將途經廣德南下。
嶽飛聞訊後,緊急部署,在金軍必經之處布下口袋,嚴陣以待。一段難熬的時間過去後,金軍終於毫無防備地走來。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前麵的危險,因為他們一路就是這麼滿不在乎地走過來的,很少遇到宋軍的全力抵抗,稍一接觸,宋軍就四散紛逃了。但這次他們卻遇到了一個強敵嶽家軍!
看到敵人已進入了伏擊圈,嶽飛號令旗一揮,隻見伏兵驟起,滾木、山石從兩側山坡上冰雹般傾瀉而下,金兵頓時倒下一大片。
金軍被這突然襲擊搞得頭暈腦漲,尚未定下神來又被一陣箭雨擊斃無數。剩下的慌忙後撤,卻被一彪人馬迎麵攔住,騎馬持槍衝在最前麵的正是嶽飛。他大吼一聲,率先衝入敵群,揮動丈八長矛,或掃或刺,金兵應聲倒下。
這時,兩側的伏兵已逼了過來,鐵桶一樣將金兵圍在山穀間,輪番衝突,金兵死傷無數,剩下的大多繳械投降,隻有少數拚命殺出重圍,落荒而逃。
這次伏擊使嶽家軍聲威大振。隻要一提及“嶽爺爺”或嶽家軍,金人馬上就心驚肉跳。他們再也不敢輕易行動了,紮下營來,想等後麵的大部隊上來後一起圍剿嶽飛。
嶽飛探得敵將王權的部下多是簽軍,就是被金人強行征集的漢兵,軍心渙散,戰鬥力比較弱,就決定先把他們一網打盡。一次,有100名簽軍出來打劫,遭宋兵追殺,40餘名被抓,押赴嶽飛營帳。這些俘虜估計死到臨頭,個個心驚肉跳。
嶽飛沉著臉道:“你們也是漢人,卻為虎作倀,幫金虜屠殺同胞,本該斬首。”說到這,嶽飛有意停頓了一下。
簽軍們嚇得魂不附體,立即跪下磕頭說:“嶽爺爺饒命!嶽爺爺饒命!”
嶽飛嚴正地說:“饒命不難,就看你們願不願意改邪歸正,戴罪立功?”
簽軍們連忙道:“願意為嶽爺爺效勞,請嶽爺爺吩咐吧!”
嶽飛說:“要你們做得很簡單。請你們回去做內應,幫我們攻取王權營寨,怎麼樣?”
簽軍們連忙答應。嶽飛遂與他們計劃好具體行動的時間和方式,然後就放他們回去了,當天晚上半夜時,這些簽軍突然放起火,並大聲喊:“嶽爺爺來了!”
敵人營寨就像炸了鍋一樣,一片混亂,一些敵人衣服也沒有穿好,就倒拿武器跑出營帳。王權竭力想穩住軍心,但無濟於事。早已埋伏在外的嶽家軍一擁而上,衝入營寨,一邊亂砍,一邊喊降。簽軍本是被金人脅迫而來,心裏對金人早有怨恨,哪肯為他們賣命?所以幾乎未加抵抗就放下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