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二、兵家鼻祖——孫武4(3 / 3)

孫武來這裏,一是想觀察一下齊魯邊境的情況,二是想到浮來山下堂阜水發源地,親自看一眼一代賢相管仲破枷脫囚的地方。

孫武站在管仲破枷脫囚處,心裏生出無限感慨。一方麵他為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而感動,另一方麵為鮑叔牙幫管仲脫險的計謀所折服。

另外,他還為管仲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完成春秋霸業而由衷地敬佩不已。

踏著前代偉人的足跡,孫武心中也有許多渴望,許多理想,他多麼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像管仲那樣,輔佐明君,建立千秋功業啊!他期望著有一天這個理想能夠實現。

18.到都城臨淄考察

孫武在齊國南部考察了兩個多月,深秋時節回到了國都臨淄。雖然這不是孫武第一次來到都城,但是以前他卻沒有真正對這個城市進行細致考察研究。

臨淄是齊國的都城,是齊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和經濟管理中心。

臨淄城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就在這裏。這裏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

古帝少昊的時代,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曾聚居在這裏。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裏。

殷商時期,有薑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裏。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裏。

太公薑尚封國之初建都營丘,六世胡公曾一度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又徙都臨淄,算來已經300多年。

在齊國曆代國君的經營下,齊都臨淄已發展成為擁有六萬人口,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的東方大都市。

孫武這次來臨淄,與以前的目的不同,主要是為考察臨淄及周圍的地理環境,為撰著兵書和以後統兵打仗作準備。

孫武安排好住宿,獨自一人走上街頭,沿著城牆與護城河,邊走邊看,細心觀察。

臨淄城因緊臨淄水而建,故名臨淄。淄水源出原山之陰,溝通九條大山穀,有十數條河流注入,流經天齊淵、稷山、牛山到臨淄城東,進入開闊的平原。

河道窄的地方隻有半公裏地左右,寬的地方有幾公裏地,兩岸陡立,有10多米高。

雨季洪水下瀉,河水暴漲,舟船不通。雖然在旱季,水勢依然很大,這是因為有天齊淵調劑。可以說,淄水就是臨淄城一道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臨淄城由近似長方形的大城以及西南角的小城組成。大城南北長約五公裏,東西寬大約4公裏,是官吏、平民以及商人們住的地方。

小城南北長也有兩公裏,東西寬約一公裏,是國君居住的宮城。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牆基寬30米左右。

大城有東、西門各一座和南北門各兩座,小城東、西、北門各一座,南門兩座。

南、西、北護城河與淄水相連。城內交通幹道四通八達,有十條大道與城門相通。

從當初選址建城,到以後的多次建設,前後相輔相成,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功能,使整個都城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防衛體係。

第二天,孫武騎馬出了臨淄城,察看臨淄城周圍的防守體係。孫武在齊都周圍的山嶺沼澤中考察了近半個月。

這裏多變的地形、秀麗的山水都給了他無限的靈感。孫武一邊仔細考察,一邊結合讀過的古兵書,認真進行著分析和總結。

孫武察看著各種各樣的地形,分析在不同地形條件下行軍和排兵布陣的對策。

孫武認為,隊伍在通過山地時,必須在靠近有水草的山穀,並且居高向陽的地方駐紮,當敵人占領高地,最好不要仰攻。

隊伍在橫渡江河時,應該遠離河水駐紮。

如果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要等敵人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

如果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麵迎水流。

當隊伍走進了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在這些地方長時間逗留。如果同敵人相遇於鹽堿沼澤地帶,那就盡量要靠近水草,最好還要背靠樹林。

如果在廣闊的平原作戰,要迅速占領開闊地域,而主要的側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後高。

渡河作戰的時候,如果上遊下雨,洪水突至,就要嚴禁涉水,應等待水流平穩後再通過。

通過“天澗”“天中”“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時候,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

一個稱職的將帥,就應該做到讓自己的隊伍遠離這種地形,而設計讓敵人靠近它,並合理利用這種地形去攻擊敵人。

孫武還認為,打仗不在於兵力多就好。隻要不輕敵冒進,查清楚並善於利用好周圍的地形,摸清敵情,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最後集中兵力完全可以消滅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並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19.實地考察魯國

孫武從都城臨淄回家後,在家一邊研讀兵書,一邊結合自己的實地考察,記錄著對軍事謀略、軍事實戰的心得體會,不知不覺一個冬天過去了。

春暖花開,孫武打算繼續外出考察。這一次,他打算到別的國家去遊曆一番,首先到哪個國家呢?

思來想去,孫武想到了鄰國魯國。魯國距離齊國最近,很容易到達,到魯國可以看一看魯國的都城曲阜,還有齊魯長勺之戰的古戰場長勺。

另外,孫武很早就知道“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所以也是與周血緣關係最近的小國。

魯國是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頌。各國諸侯了解周禮也往往到魯國學習,魯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

魯國與周禮的這種密切關聯,使得魯國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淳樸民風,同時也使魯國國勢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概括講來,周禮的內容應該包括禮義、禮儀或禮節三個層麵。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是具體的禮樂製度,可大致分為吉、凶、軍、賓、嘉五大方麵。

當然孫武到魯國,主要目的不是研究禮儀,而主要是軍事。

但是首要問題是,如何去魯國呢?因為這畢竟是到另外一個國家,怎麼才能通過邊境的盤查,孫武自有辦法。

當時齊國商業非常發達,名冠各諸侯國。

齊國最主要的資源是鹽,為他國所缺少,而鹽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各諸侯國對鹽的運輸基本上不加幹涉。

孫武以販運海鹽者的身份,很容易就到了魯國的都城曲阜。

魯都曲阜不大,不及齊都臨淄的五分之一,城防也遠不如臨淄城堅固,更比不上齊都臨淄繁華,但卻處處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孫武隨商人們安頓好住宿,便走出驛館,對曲阜進行了一番考察。

孫武在別人的介紹下,參觀了魯國的檔案圖書館,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周易》,還有魯國的一些檔案資料以及魯史《春秋》,真切地感受到了“周禮盡在魯”的說法。

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孫武發現魯國真正的情形是“三家強大,公室衰微”。

三家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家族,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又被稱為“三桓”。

三桓各自培植私黨,彼此明爭暗鬥,魯君的勢力早就衰弱不振,魯君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國勢岌岌可危。周禮在魯國形同虛設,早已是名存實亡。

孫武看到這一點,也更深地體會到要使國家富強,隻有走富國強軍之路。

在禮與利兩者中間,孫武選擇了利。這也成了孫武軍事謀略思想的出發點,與利符合就行動,否則就隻能是靜觀其變,等待合適的時機,不能作無利的事情。

幾天後,孫武專程來到位於曲阜以北的長勺,實地考察齊魯長勺之戰古戰場。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繼位第二年,對魯國發動的一場戰爭。

長勺之戰前,管仲曾經極力勸諫齊桓公,不要發動這次戰爭,但是齊桓公一意孤行,為報魯國支持公子糾與自己作對的仇恨,同時也想乘乾時之戰的餘威,將齊國的軍事力量發揮到極致,於是采取了貿然進攻魯國的行動。

當時,齊魯兩軍在長勺擺開戰場。齊軍仗著人多勢眾首先發起衝擊,企圖一舉殲滅魯軍。魯莊公本想擂鼓迎擊,被自願前來參戰的普通國人曹劌阻止了。

曹劌是一位頭腦冷靜的指揮員,他等到齊軍向魯軍發起第三次衝鋒後,才讓魯莊公擊鼓下令向齊軍反擊。魯軍一個衝鋒反擊就把齊軍打垮了。

齊軍大敗,魯莊公急著追擊,又被曹劌攔住,他下車察看齊軍退走的路徑,登車瞭望敗逃的齊軍陣容,確認齊軍確實敗退後,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

就這樣,魯軍一直把齊軍趕出魯國國境。這就是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長勺之戰,也是著名的典故“一鼓作氣”的來曆。

孫武在很小的時候,就曾經幾次聽爺爺講過這個故事。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增強,他對曹劌的足智多謀與沉著冷靜越來越佩服。

今天竟然能夠與長勺古戰場這麼近距離接觸,孫武有說不出的興奮,同時也對於這次大戰有了更深的體會。

孫武認為,齊強魯弱,勢在齊軍方麵。曹劌的聰明在於避實擊虛,善於製造和利用勢。

曹劌把握時機,一舉擊敗齊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講的正是戰場上雙方勢的相互轉化。

孫武關於勢的分析,構成了他後來兵法十三篇中《勢》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