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二、兵家鼻祖——孫武5(1 / 3)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二、兵家鼻祖——孫武5

20.來到遙遠的晉國

孫武遊曆了齊魯山川,考察了乾時、長勺等古戰場後,感覺還需要再到另外一個國家看看,到哪個國家呢?

思來想去,孫武決心去晉國看一看。

對於晉國,孫武還是比較熟悉的,特別是晉國在城濮戰役中一戰成名,令各國為之側目。孫武對這段戰爭故事當然非常清楚。

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二十八年,它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

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占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製人的方針,從而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雄霸中原。

另外,孫武對晉國的國內形勢,也是比較了解的。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經給他講過曾祖父田桓子出使晉國的故事。

而且晉國是當時的一個大國,非常強大,晉文公還曾經繼齊桓公之後,成為讓各國敬仰的春秋霸主。

不過,曾祖父的時代離現在已經有些年頭了,不知道晉國現在的情況變得怎麼樣了?

孫武懷著急切的心情,打點好行裝,跟上齊國的商隊,踏上了去晉國的路程。

晉國可要比魯國遠多了,對於當時的交通條件來說,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走到的。

孫武和那些能吃苦的商人一樣,橫渡黃河,翻越太行,一步步走到了晉國。

晉國是周王室的北鄰,它是周王滅掉唐國後建立的一個侯國,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孫武小時候就聽長輩講過“桐葉封弟”的故事,當時,周成王親政當天子時,叔虞還小。

一天,成王同這個小弟弟玩耍,把一片桐樹葉剪成一個圭形送給叔虞,並開玩笑說:“我就以這個封你為諸侯吧!”這句話被周公聽見,就要求真正兌現。

成王說:“我是和他開玩笑的。”

周公說:“天子無戲言。”

於是成王就封叔虞於唐,建立了唐國。叔虞的兒子燮父把都城遷到晉水旁,改國號為晉,這就是後來稱霸的晉國。

晉國是繼齊國之後第二個稱霸的大國。公元前636年,重耳當上晉國國君以後,安定周王室,擴充軍隊,把原來的兩路大軍擴大到三軍。

同時,晉國確立了軍中元帥的建製,由元帥統領三軍。此外,采取尚賢任能的用人方針,晉國的軍事實力迅速增強,晉國的軍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隊。

其後,晉國為爭奪霸主地位,先後進行了晉秦崤之戰,晉楚城濮之戰,晉楚邲之戰和晉齊鞌之戰,通過這些大的戰役,晉國確立了自己的威信,並最終成為春秋霸主。

孫武以齊國鹽商的身份,每天穿行於市井街頭,時間不長,便了解了晉國的許多情況。

在軍事方麵,晉國雖然表麵上很強大,有兵車4900乘,但是戰鬥力卻不強。

晉軍的卿不率領車隊,王室的車乘也配不齊甲士,軍隊行列沒有長官,兵車組織基本癱瘓。

在政治方麵,晉國也同魯國一樣,君主權力衰落。晉國的大權被韓、趙、魏、範、中行、智六卿掌握。

六卿之間為爭奪公室權力,互相殘殺,流血事件時有發生。

孫武還了解到晉國六卿各自製定了自己的田畝製度和稅收製度。孫武把晉國六卿的情況做了認真地比較分析,並進行了大膽地預測。

孫武認為,晉國六卿中,範氏、中行氏的畝製小,稅收重,士卒眾多,貴族非常富有,但是互相爭權奪利,戰事頻繁,所以,如果滅亡的話,他們肯定首當其衝。

在範氏、中行氏之後,依次滅亡的應該是智氏、韓氏和魏氏,因為這些國家雖然沒有那麼多的紛爭,但是他們都缺乏一種上進心。

通過分析,孫武得出,晉國六卿中隻有趙氏能夠實現富國強兵,成為未來的大國。

因為趙氏田畝大,而且免征賦稅,百姓富裕,趙氏自身相對儉約,雖然養得武士少,但是農民非常富裕,全國上下同心,從這點說,將來晉國一定是趙氏的。

孫武之所以對晉國六卿得出這樣的結論,最根本的是他認為,君王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愛護自己的子民,隻有這樣才能得到民心,也才能實現真正的富國強兵。孫武這次晉國之行,長了很多見識,感觸很深,不久,他就返回了齊國。

21.鑽研治世名著《管子》

而立之年的孫武,在向祖父、父親及其叔父田穰苴學習之後,又開始向曆史學習。曆史是現實的老師。

孫武為了彌補自己缺乏實際指揮作戰經驗的不足,反複研究曆史上發生的戰役戰例,實地考察兵塞葵丘,乾時之戰的古戰場和齊長城。

孫武在長時間的外出遊曆之後,回到了自己在樂安城的家中,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孫武一直有創作一部軍事著作的想法,不過一直沒有能夠實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孫武感覺可以著手準備工作了。

在進行編寫之前,孫武決定首先對一些重要的書目進行研究性的閱讀。

在這眾多的書目中,前代名相管仲的名著《管子》是不可越過的高山,必須先對這部書進行研究。

管子姓管名夷吾,字仲,諡號敬,故而得別號敬仲。齊桓公尊賢納諫,不計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尊稱仲父。

管仲輔佐齊桓公40年,把一個原本貧窮動蕩的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孫武從小就了解到,管仲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對齊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孫武最感興趣的是管仲關於軍事製度的改革。

管仲根據春秋時期列國形勢和齊國的實際情況,從行政組織與軍事編製上進行了適合於當時情況的體製改革。

管仲把齊國分為國和鄙,國就是指的國都城郭以內,鄙指的是城郭以外的地方。

又把國劃分為21個鄉,其中6個鄉從事工商業,免除徭役、兵役,集中發展經濟。

另外15個鄉實行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閑時練兵,如果發生了戰爭,立即集合成強大的軍隊。

管仲的軍事改革,使齊國很快成為當時軍事上的頭等強國,為稱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後來孔子感歎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經過不斷努力,管仲輔佐桓公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經過九合諸侯,最後一匡天下,成為天下霸主。

孫武家中保存有完整的《管子》竹簡抄本,孫武從小已經讀了不下十遍,但是感覺自己還是沒能全部把握。

這些簡書是史官對管仲思想言行的真實記錄,後被廣泛傳抄,並加以整理,輯錄成《管子》簡書。孫武家所收藏的,就是眾多抄本之一。

《管子》內容十分龐雜和豐富,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其軍事思想貫穿於《管子》全書的始終,為《管子》的主線。

《管子》之所以用軍事作為主線,這是因為受當時周王室衰微,天下動蕩,諸侯爭雄的天下局勢的影響,使得管仲的思想融入了較多的軍事成分。

《管子》的主要軍事思想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即富國強兵、寓兵於農、軍政一體、先計後計和以人為本。

孫武逐篇對《管子》進行了細致、認真的研究,結合自己遊曆齊國各地和魯、晉兩國的心得體會,作了大量的讀書筆記。

有些理論,孫武找到祖父、父親進行商討。孫武還乘去臨淄的機會,專門找叔叔田穰苴討教一些問題。

田穰苴看到孫武的進步,喜在心裏,對孫武的討教當然是有問必答,有求必應。

但是有的問題,這位叔叔也深感非自己能力所及,在與孫武的討論中,越來越感覺吃力。

但是,田穰苴還是教育孫武,戰場上的局勢千變萬化。一個合格的將帥要善於在戰場上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千萬不可讀死書,切忌紙上談兵。

孫武深深牢記這些諄諄教導,從此,遇到問題多作假設,多作設想,充分考慮戰場上可能存在的種種情況,再列舉出種種應對之策。

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孫武掌握的軍事知識越來越豐富了。

同時,孫武對軍事理論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對軍事理論的把握也更加靈活了,這為孫武編寫軍事理論著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22.夜觀天象識強吳

秋天的黃昏,涼風習習,天高雲淡。孫武信步登上樂安城,站定在雉堞旁。這時已經紅日西沉,他仰望天宇,隻見蒼穹渺渺,河漢茫茫,新月東升,星鬥璀璨。

孫武立誌做一個軍事家,他深深懂得要做一個軍事家,必須上知天文,下察地理,才能審時度勢,順天應人,運籌於帷幄之內,決勝於千裏之外。

漸漸地,整幅天象軌跡圖在孫武眼前清晰起來。還有說法是分列的28宿,按四方四象排列,順序是這樣的:

東方蒼龍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鬥牛女虛危室璧

西方白虎七宿 奎婁胃昂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張翼軫

孫武久久地仰望著北鬥,北鬥星在不同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會出現在天空中不同的方位,但它卻總是圍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北鬥可以用來辨別方向,定季節。

人們就是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分辨季節的: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這時,孫武記起了《尚書》中的一段話:“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意思就是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產生了四季變化。如果月亮從箕宿那裏經過,就會刮風,從畢宿那裏經過,就會下雨,這是天象的一種規律。

孫武領悟到,這些自然因素在軍事上對戰略部署、戰術應用、戰役指揮等起著一定的製約作用。因此,這一切對軍事家來說是應當知悉的。

神秘的天空嵌掛著數不清的星辰,孫武真想洞察它的全部奧妙。此時他的腦海裏浮現出了聽長輩講過的美麗的傳說故事:一個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另一個是商星和參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