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二、兵家鼻祖——孫武3(3 / 3)

樂安城東臨钜澱湖,屬青丘地麵。

境內有淄水、陽水、時水、女水、鳳水、澠水及濟水等河流,土地肥沃,既有豐富的魚鹽資源,農桑也非常發達。

交通十分便利,商旅輻輳,是齊國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

青丘地麵既是齊侯巡遊、打獵的地方,也是齊國稱霸諸侯的重要糧食基地和養馬基地。

齊景公在樂安城西,建立了養馬城,專門為軍隊飼養馬匹。

景公還在淄水兩岸營造桑林,用以養蠶織帛。

孫武到了樂安城後,稍作安頓,就一個人跑出來把整個樂安城巡視了一遍。

樂安城規模不大,東西長約半公裏,南北略微顯得狹窄,不足半公裏,基本呈方形。

樂安城雖小,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和防禦功能卻非常重要。

齊景公把樂安這一戰略要地封給伐莒勝利、立有戰功的孫書,其用意除獎勵孫書外,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那就希望孫書能夠給他守住齊國的北大門。

樂安城內雖說沒有大型宮殿建築,但也是店鋪林立,人來人往,相當繁華。

燕國的商販,多以此為中轉站。他們在此囤積海鹽、布帛之物,然後再結隊販運到燕國賺取厚利。

齊國的商販也多把貨物販運至此,再轉賣給燕商。

樂安製定了鼓勵工商業發展和吸引外商的優惠政策,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帶動了樂安經濟的繁榮。

從此,孫武一家在樂安城安頓下來。孫氏一族繁衍發展,後來成為樂安第一望族大戶。

在樂安穩定下來以後,孫武的婚事開始提上了日程。這個時候的孫武已經到了成婚的年齡了。

孫武在家庭的熏陶和師長的教誨中漸漸長大,從童年、少年很快進入青年時期。按照當時的禮製,男子20歲之後就要成家了。

在那個年代,婚姻大事講究門當戶對,況且孫武家可是當時齊國的貴族家庭,更講究這個。

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少不了的,孫武的婚事父母早已為他選好了,妻子是當時齊景公朝中大夫鮑國的曾孫女鮑薑。

在齊國,田氏、鮑氏都是貴族,兩家世代友好,彼此親如手足。早在齊景公三年誅滅專權的慶封時,田家的田桓子就和鮑家站在同一戰線上。

在準備鏟除慶封時,首先由田桓子邀請慶封在萊地打獵,然後有人故意送來密信,說田桓子母親忽然生病,讓田桓子趕快返回。

田桓子在回城途中破壞了船和橋梁,以斷絕慶封的歸路。齊國都城內由慶封的兒子慶舍主持祭祀太公廟,慶封的甲士守衛宮殿。

田、鮑兩家人商議後,讓兩家的奴隸演戲給慶封的士兵看。當慶舍遭到攻擊的時候,他的士兵還把馬拴得緊緊的,邊吃酒邊看戲呢!

慶舍被殺死後,慶封剛剛打獵回來,路上遇到了來給自己報信的家人,慶封知道自己現在已經不能控製局勢,就逃跑了,後來在楚地被當地人殺死。

鏟除慶氏後,田、鮑二族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公元前532年,田氏、鮑氏再次聯合,打敗了腐朽的舊貴族欒施、高強。

從此,田、鮑兩族更加強大,勢力相當。此後,田桓子在請老退居時與鮑國議定,鮑國的曾孫女鮑薑許配給田桓子曾孫子田武為妻。

按照當時的禮製,男女婚姻大事,要遵從六禮文定,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孫、鮑兩家定親不久,就進行了前四禮。就等著請期和親迎了。這一年,在雙方老人的操持下,行過請期、親迎兩個儀式之後,孫武便正式把鮑薑娶到了家中。

鮑薑從小在名門貴族家庭長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加上她聰明穎異,不僅知書達理,而且琴棋書畫、女紅針黹,無所不能。

結婚後,鮑薑敬重丈夫,對孫武的飲食起居親自過問,細心照顧。她深明大義,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和誌向,因此夫婦二人互相恩愛,琴瑟和諧,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同時,孫武也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對祖父這次伐莒之戰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祖父伐莒之戰取得成功,主要歸功於兩點:

第一,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在軍與兵,而在君是否有道。君有道就能和將相百官,乃至天下萬民同心同德,彼此同呼吸,共命運。隻有這樣,官民才能不畏艱難險阻,為君主出生入死。

第二,兩軍交戰,重在用間,用間也就是使用間諜,探明對方虛實情況。率領軍隊進行千裏征戰,是勞民傷財的大事,如果僅僅為爭一朝之勝,如果不肯用間,從而不了解敵情而導致失敗,這就是不仁。孫武認為,明君賢將,之所以能夠在戰場上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一點,就在於事先了解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能向鬼神祈求,不能用類似的事情,進行類比推測,不能用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去進行推證,因為這些與戰爭是沒有關係的。

要想取勝,就必須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的口中去獲取。

以上兩點,構成了以後孫武撰著的《孫子兵法》中《計》和《用間》兩篇的核心。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孫武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認真研究兵法謀略,並把它們撰寫出來。

等哪一天自己也能領兵打仗、馳騁疆場之時,一定要像祖父那樣,做一個頂天立地,保國安民的常勝將軍。

14.柏寢台軍事演習

柏寢台在齊國都城臨淄北部35公裏的地方,西麵距樂安城四公裏,是公元前676年所建。齊桓公曾經在這個台上與諸侯會盟,後來也有人稱它桓公台。

柏寢台台高數十仞,方圓五六十畝,台上殿閣堂皇,室宇壯觀,蒼鬆翠柏,鬱鬱蔥蔥。台下辟有一個演武場,為軍兵操練所用。

就在孫武遷居樂安的這一年,柏寢台上的宮室重新進行了修葺。完工後,齊景公在當時相國晏嬰和一班卿大夫的陪侍下,登上了柏寢台觀閱齊國軍隊演陣。

由於柏寢台距離樂安非常近,並且孫武的爺爺是朝中有名的武將,所以孫武也有了一次觀看軍事演習的機會。

軍事演習的前一天,孫武就和爺爺提前來到了柏寢台。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孫武就把爺爺給叫醒了。

兩個人梳洗過後,孫書帶著自己的孫子來到了柏寢台前,等待著齊景公和其他大臣的到來。

大小官員陸續來到柏寢台,最後一個來的是齊景公,全體官員山呼萬歲。

齊景公擺手讓所有人員起身,官員按次序坐好,沒有座位的隻好站在台前,孫書提前吩咐人在自己身邊給孫武搬了個凳子。

上午9時,軍事演習開始。這時隻見演武場上,戰車井然有序,戰馬昂首抖鬃,戈矛如林,旌旗獵獵。

左、中、右三軍陣容整齊,士卒精神抖擻,在孫書的號令下,有條不紊地變換著隊形。

隨著擊鼓鳴鐸,軍士呐喊前進,戰馬嘶鳴馳騁,氣勢磅礴,聲震寰宇。

孫武定定地站在柏寢台上,全神貫注地望著演武場。宏大雄壯的場麵,深深吸引著他。

演武陣勢最為壯觀的是戰車,當時齊國號稱千乘之國,戰車非常充足,充分顯示著齊國軍事的強盛。

每乘戰車由四匹膘肥體壯的戰馬駕挽,17名甲兵跟隨,車上乘坐3名甲士。

3名甲士分別叫車左、車右和禦者。車左拿弓箭,緊盯前方,車右持長戈,虎視眈眈,禦者配短劍,手挽轡韁。

其餘17名甲兵各持兵器護衛在戰車兩側及後邊。隻聽得金鼓齊鳴,戰馬奮蹄,戰車疾馳,甲士踴躍,勢若排山倒海,不可阻擋。

孫武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麼盛大的軍事場景,演武壯舉顯示了東方大國的雄風神威,展現了齊軍的無比強大,孫武豪情激蕩,思潮奔湧。

孫武想到,從遠古傳說的黃帝戰勝炎帝、蚩尤等四帝,一統中原,到後來商湯討伐夏桀,再到薑太公輔佐周室,率領軍隊消滅商紂,立下頭等功勳而封齊建國,再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中原,使齊國成為泱泱大國,這一切,依靠的不都是軍事強大嗎?

軍事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著國家的生死存亡,人民的幸福安康,作為一個政治領袖,一個將軍,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想到這些,孫武感覺自己豁然頓悟。

這時,一陣高亢的山呼“萬歲”聲浪直衝雲霄,打斷了孫武遠在天邊的沉思。

原來是演武完畢,孫書率三軍將士向齊景公行參拜大禮。

看來齊景公對演武挺滿意,當即下令犒賞三軍,吩咐在柏寢宮設宴,款待孫書及眾位卿大夫,同時命人召來齊國著名的樂師田開,彈奏樂曲助興。

孫武跟隨在孫書身邊,看著祖父親切的麵容,想到他剛才操練軍士時威風凜凜、莊重泰定的神情,為有這樣一位久經沙場、叱吒風雲的祖父而自豪。

一位統兵的大將,就是掌管老百姓生命的人,就是執掌國家安危的人,這個職位實在太重要了。

孫武立誌將來要做個像祖父一樣的將帥,指揮千軍萬馬,征戰疆場,建功立業。

宏大的演武場麵雖然結束了,但是那令人振奮的壯闊情景,還縈繞在孫武的腦際,久久不能離去,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著演武場中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著自己祖父在演武場中一舉一動。

自幼受到軍事世家影響、軍事思想哺育以及尚武精神熏陶的孫武,通過觀察演武,領悟到兵法的至關重要。

孫武決心學習前人兵典,研究戰爭的普遍規律,探求軍事原理,總結戰事經驗,形成自己的兵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