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田武就問祖父:“爺爺,對弈中先走有什麼好處呀?”
田書明白了田武的用意,笑著說:“對弈好比是打仗,誰占據先機,誰就有了主動權。所以對弈十分強調‘自始至終,著著求先’。誰得了先手,就得了勢,就能控製局勢。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寧丟數子,勿失一先’,足見對弈中先手是多麼重要。”
“當然,你要記住先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弈中隨著雙方攻守的轉換,先手也是不斷交換的。有時為了全局的考慮,棋手常常用棄子的方法,去別的地方,另辟天地,占據先手,取得優勢。所以當你看到對手棄子的時候,就要想到對手可能已經有了圖大之心。”
對弈進行到中局的時候,田武忍不住又問祖父:“爺爺,中局對弈要注意什麼?”
田書思索了一會兒說:“中局對弈特別要注意虛實變化。對弈中隨著勢的變換,常有虛與實的變化。虛了就容易被攻破,實就不容易被攻破。”
“在對弈中,要見可進而進,知難而後退,要做到避實而擊虛。同時,也要善於製造假象,用示弱的方法吸引對手來攻,然後圍而殲之。實戰中,一切變化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聽到這裏,田武接著問祖父田書:“那對弈是否就是要以詐取勝呢?”
田書極其認真地說:“兵有王者之兵,有戰國之兵。棋有上品之棋,有下品之棋。下品棋舉無思慮,動則變詐;上品棋皆沉思而遠慮,因形而用權,神遊局內,意在子先。棋子雖小,有正道在裏麵。真正想下好棋,務必要斜正結合,以正為主。”
田武認真地點了點頭。他感覺今天祖父說的太精彩了,真是字字珠璣,自己盡管還不能完全領會,還來不及認真品味,但是他已經牢牢記在腦子裏了。
這一局的結果當然還是田武輸了。田書最後撫摸著田武的頭,愛憐地說:“孫兒,最後你還要記住一條,下棋與做其他事情一樣,一定要專心致誌,切不可一心二用。”
田武把祖父的話記在了心裏,平日裏除了看書、習武,有時間就琢磨棋藝,越琢磨越感覺有意思,真可謂方寸之間,藏有千秋。
隨著時間的推移,田武的棋藝也在不斷進步。慢慢地,父親田憑已不是他的對手,祖父田書有時也會敗北。
田武在實戰中不斷地總結對弈的經驗,結合祖父、父親對棋的感悟,不斷地推敲,並陸續地寫了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最後他寫成了《弈經十三篇》。
《弈經十三篇》包括棋局篇、得算篇、權輿篇、合戰篇、虛實篇、自知篇、審局篇、度情篇、斜正篇、動微篇、名數篇、品格篇和雜說篇。
《弈經十三篇》以齊國流行的陰陽說為基礎,運用辯證的觀點,把對弈中雙方攻守的轉換及其開局、布局、定勢、謀算等技巧與軍事謀略相結合,將軍事理論融入到對弈之中。
《弈經十三篇》的撰著,一方麵得益於年輕的田武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善於總結,另一方麵也得益於祖父、父親及叔叔司馬穰苴的諄諄教導。
特別是祖父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弈經十三篇》中到處都能找到祖父的軍事謀略思想。
《弈經十三篇》的撰著,鍛煉了年輕田武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為其日後在這方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弈經十三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後來《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一個雛形。
12.齊景公賜姓孫氏
公元前523年,田武29歲,這是田武人生中的一個重要年份,因為就在這一年,因齊景公賜姓孫氏,而由田武改姓名為孫武。
這事要從齊景公伐莒說起。
莒國是春秋時期位於齊國南部的一個小國,疆域包括今山東諸城、沂水、莒縣、日照等地區,都城在莒,即今山東莒縣。
因為莒國太小,所以很早就向齊國臣服,是齊國的一個附庸國。
齊襄公的時候,齊國發生了內亂。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等,害怕遭到連累,相繼離開齊國。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護衛下投奔到了莒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宗室公孫無知殺死,在莒國待了多年的公子小白立即趕回齊國襲位,當上了國君,他就是齊桓公。自齊桓公執政以後,齊莒兩國關係一直都非常友好密切。
公元前523年,齊景公準備巡視南部邊疆地區,然後到泰山祭天。早在這一年的年初,就通知了莒國國君,要求莒國提前修好境內的道路,迎候齊景公過境。
但是,此時的莒國看到齊國近年來宮廷內亂不斷,士大夫把持朝政,相互傾軋,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霸主景象,所以暗中與楚國早有來往,漸漸親近楚國而疏遠了齊國。
莒國國君莒共公對齊景公的旨意陽奉陰違,不願執行,並且在此之前莒國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向齊國進貢了。這次莒共公竟然公開違抗齊景公的旨意,這是齊國絕對不允許的。
公元前523年的秋天,齊景公派將軍高發率領十萬甲兵征伐莒國。
麵對齊國強大的攻勢,莒共公嚇得放棄了都城,逃到紀鄣即今江蘇贛榆東北地區去了。
紀鄣城地勢險要,雄踞在高山峻嶺之中的一個高阜上麵,四周都是天然的深溝險壑,易守難攻。
莒共公固守紀鄣,高發率兵圍攻了一個多月,沒有任何效果。齊景公對此十分生氣,就罷免了高發的統帥職位。
但是,改派誰去呢?齊景公思來想去,最終想到了田書。
景公知道,田書是田桓子的兒子。此時的田桓子因為年事已高,已經被景公封到高唐養老去了。
田書承繼田氏家族的尚武遺風,得到了田桓子悉心傳授,非常善於謀略,在當時的情況下,改派田書接替高發繼續攻打莒國,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經過反複考慮後,齊景公召見了田書,命他率軍征討莒國。為了鼓勵田書打好伐莒之戰,齊景公“賜姓”田書孫氏,以示對他的器重和厚愛。
古時候,君王賜姓是一種很高的榮譽。從此,在田氏家族中,從田書以後,改田氏為孫氏。孫武的父親由田憑改姓名為孫憑,孫武也由田武改為孫武。
這一消息傳到家裏,孫武全家既為這莫大的榮耀而高興,同時又為孫書遠征莒國而擔心。孫武天天打聽前線的消息,盼望祖父早日凱旋。
孫書來到紀鄣城後,首先察看了地形,見紀鄣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心想,攻紀鄣隻能智取,不能強攻,自己決不能成為第二個高發。
幾天後,孫書派出的密探打聽到一個消息:城內有一部分婦人,她們的丈夫早年被莒共公殺死,成了寡婦。現在年紀大了,又被莒共公逼迫日夜不停紡織布帛,她們內心對莒共公充滿了仇恨。
得到這個消息後,孫書立即派出一個兵士,化裝後混入紀鄣城,找到這些婦人,說明來意。
這些婦人都十分願意幫助齊軍攻克紀鄣,殺死莒共公,早日脫離苦海,為丈夫報仇。
到了晚上,在齊國兵士的帶領下,婦人們偷偷登上城頭,把紡織的布帛連接起來,從牆頭垂放下來。
孫書正派人密切注意城上的動靜,見有布帛垂下,知道事情已經成功。於是讓善於攀登的士卒,拽著布帛攀上城牆。
這時,守城的兵士發覺了,不過已經有60多個齊國敢死隊員登上了紀鄣城。
孫書當機立斷,命令齊軍齊聲叫喊:“齊軍進城了!”已登上城牆的60餘名齊兵,聽到後也一齊狂喊:“齊軍攻進城了!”城上城下喊成一片。
莒共公從夢中驚醒,以為齊軍果真已經攻進了紀鄣城,慌忙帶領家眷打開西城門逃走了。
守城的莒軍見君王都已經逃跑了,還打什麼仗啊!就開城投降了,因此紀鄣城很快就被齊軍占領了。
第二天早晨,齊師全部進入紀鄣城。在齊都臨淄等候消息的孫武,聽說孫書伐莒成功,立即打馬回家,把這一消息告訴了祖母、母親及全家人。
孫家人聽到這個好消息,全家張燈結彩,敲鑼打鼓,鳴放爆竹,以示慶賀,當地大小官員也都來賀喜,齊國上下都期待著孫書早日班師還朝。
13.孫家喬遷新居
孫書率領大軍進入紀鄣城,嚴明軍紀,對城裏的百姓秋毫無犯,所以贏得了百姓們的熱烈擁護,全城百姓拍手稱頌。
孫書特別獎勵了協助攻城的織帛老婦人,發給她們豐厚的錢帛,安排她們安度晚年,對有功的將士,孫書列好名單,奏明景公後一並封賞。
孫書留下一批人馬駐守紀鄣,維持治安。待一切安排妥當,孫書擇日班師回朝。
回到朝中,齊景公立即召見了孫書,對其功績大加褒獎。為彰顯他的戰功,景公把齊都臨淄北境的樂安作為“食采之邑”,也就是可以世襲的土地,封賜給了孫書。
退朝以後,孫書、孫憑興衝衝地趕回了莒邑的家中。
孫武迫不及待地問這問那,向孫書詢問伐莒戰役的每一個細節。孫武對祖父的足智多謀深為欽佩,同時也感到無比自豪。
孫書全家邀請了親戚朋友,一起慶賀了三天,然後舉家北遷,喬遷到同屬今廣饒縣地麵的樂安,因為這裏從此成了他們家的封地。
孫家遷出後,原來村中的他姓人家也開始以孫姓自居,全都改姓孫氏。時間久了,人們幹脆把村名也改成了孫莊。
樂安城南方距齊國都城臨淄30多公裏,西南距離利縣故城十公裏,東麵距離齊桓公會盟諸侯的柏寢台四公裏。
古濟水流經樂安城西南,與時水、澠水彙合後,又折東而去,彙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