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一、以少勝多——漢尼拔2(2 / 3)

紮馬決戰以迎太基軍的徹底覆滅而告終,其陣亡者達2萬之眾,還有2萬軍隊悉數被俘。羅馬軍的損失隻有15ho人左右。

紮馬決戰的失敗,對於漢尼拔來說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敗仗,同時也是他的最後一次敗仗。對於達太基來說,則是走向覆亡的第一步。紮馬之戰一結束,西班牙立即被羅馬改為兩個省,西西裏島也井人羅馬,至於努十底亞,則變成羅馬的附屬國。然而這些打擊對於湖太基來說僅僅是初步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1年,羅馬強迫期太基接受了和約,和約規定,迪太基除留3艘戰船外,其他戰船及全部的戰象一井交出;不經羅馬同意,不得發動任何戰爭;交付巨額賠款。

7.魂飄他國作鬼雄

紮馬決戰失敗以後,漢尼拔雖然被人控告作戰不力,但仍被選為也太基的最高行政官蘇菲特,他力圖實行改革以振興達太基,因而遭到一些貴族的仇視。在達太基統治者內部的爭權奪利中,漢尼拔再次敗下陣來,這比戰場上的失敗更為致命。

羅馬人強加給邊太基人的條約是十分苛刻的,但沙太基除了接受以外別無他法。這麼一來;邊太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上層統治集團更是爭吵不已,有人把越太基的衰落歸咎於漢尼拔,說是因為漢尼拔的遠征行動才引來了羅馬人,才招致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應當追究漢尼拔的責任。這時的漢尼拔,已經沒有人來給他評功擺好了,他自己也是有嘴說不消這些責任了。為了避免政敵們最終把自己送上斷頭台,漢尼拔於公元前196年逃出獨太基,來到了敘利亞。

羅馬打敗期太基後,迅速移兵希臘,一舉擊敗了馬其頓。麵對這樣強大的敵人,希臘人紛紛起兵反抗;就連羅馬B、同盟國埃托利亞也公開與羅馬決裂。但是,光憑希臘人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打敗羅馬人的,於是希臘的反羅馬同盟派出使者前往敘利亞,勸說國王安提柯三世出兵希臘。安提柯三世是個誌大才疏的國王,他早就夢想成為象亞曆山大大帝那樣的征服者,現在機會來了,他自然不會等閑視之。

此時,正在敘利亞的漢尼拔得知安提柯三世已決定向羅馬人開戰的消息後欣喜萬分,感到這正是報仇雪恨的好時機。他立即進見安提何三世,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設想。漢尼拔建議,安提柯三世的首要之舉,是建立起一個牢固的反羅馬同盟,利用同盟的整體力量打擊羅馬,然後,分兵兩路,一路以部分陸海軍組成,前往迎太基,鼓動迎太基整軍備戰,再次派兵進人意大利半島;另一路直趨希臘,擊敗在希臘的羅馬軍後轉向意大利,與也太基軍成前後夾攻之勢。

漢尼拔的這一戰略設想驚動了羅馬人,他們看到,一巳安提柯三世采納漢尼拔的建議,那末羅馬就將在兩條戰線L作戰,這種局麵要比當年漢尼拔孤軍深人意大利嚴重得多。為了避免這一局麵的出現,羅馬人一方麵大力加強海外各行省的防務,一方麵盡力分化瓦解反羅馬陣營。這後一招取得了明顯效果,使敘利亞失去了許多盟友。

漢尼拔的戰略設想可謂高明,但它隻能驚動敵人,對敘利亞的安提柯三世卻絲毫不起作用。安提何三世自恃力量強大1認為根本就不需要發動邀太基進攻意大利,也不需要建立什麼同盟,隻要在希臘打敗羅馬人就能使羅馬屈服。

敘利亞一意孤行,於公元前192年秋天派兵1萬多人從海上前往希臘,被羅馬人輕易擊敗,安提柯三世率領殘兵退出希臘。兩年後,羅馬軍隊僅以3萬餘人在小亞細亞的平原上便殲滅了敘利亞軍隊j萬餘人。公元前188年夏天,羅馬向敘利亞提出了類似給邊太基那樣的條約,還提出讓敘利亞交出漢尼拔。安提柯三世在此之前就預料到羅馬必定會指名要漢尼拔,於是早就讓他遠走高飛了。

公元前183年,漢尼拔的住所被包圍得水泄不通,端坐在屋中的漢尼拔意識到自己已無力回天,於是取出時常帶在身邊的毒藥,一飲而盡,結束了生命Q時年65歲。

漢尼投足智多謀,勇敢而不魯莽,常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外交家的手腕運籌軍事,達到了魔術般的境地。他善於正確判斷軍事、政治情況並利用敵人營壘中的矛盾,善於因勢利導、組織周密的偵察、出其不意地率軍進攻或長途跋涉。他是世界古代史上一位罕見的偉大戰術家和軍事家,坎尼戰役是他戰術思想的一個精品、統帥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世界軍事史上合圍和全殲敵人重兵的第~個範例。然而,他卻不能算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他能夠構築具體精致的戰爭細節,卻還不能統籌全局;也沒有成為國內政治鬥爭的勝利者。這就決定了他悲劇性的結局。當他吃了有生以來第一次的敗仗後,這也同時意味著他政治上的一敗塗地。他的軍事成就是輝煌的,他最後的命運卻是可悲的。

8.不以成敗論英雄

用辨證法的觀點來看,勝與敗是一對不可分離的矛盾統一體,勝將的經驗固然是寶貴的財富,敗將的教訓同樣是一種財富;從這個角度講,偉大的敗將也是名將。

恩格斯把漢尼拔與坎帕米農達斯、亞曆山大、凱撒、拿破侖列在一起,稱他們“都是特別喜愛攻擊的統帥”。(《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第2頁)的確,這句話是對漢尼拔軍事指揮藝術精華的高度概括。

善於分化瓦解敵人陣營,盡可能多地從當地取得人認、物資補充,這是漢尼拔戰略指導上的一大特色。漢尼拔在翻過阿爾卑斯山脈推進至北意大利時,就曾發表演說,反複對人說,迎太基軍隊不是要征服意大利,而是來解放意大利的廣大人民群眾,使他們擺脫羅馬的奴役。這種以解放者自居的作法.博得了許多被羅馬人控製的部族統治者及人民群眾的好感。同時,以尼拔對被自己占領的地區也真正實行了區別對待的政策。對羅馬人派來的官吏實行嚴厲措施,而對當地部族的官員、軍隊則寬大處理,一般不去剝奪他們的職務。特權和地位,甚至還取消了羅馬人統治時的許多苛政。漢尼拔的這些做法對尚未被沙太基占領的地區影響很大,許多意大利部族紛紛投人反羅馬陣營,而占領區的部族還給子漢尼拔許多人員及物資補充,漢尼拔高邊太基本土及西班牙路途遙遠,加上國內政敵的阻撓,得到的本國支援並不很多。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在意大利半島堅持作戰16年,主要是靠當地部族的支持。

達成戰略、戰役的突然性,是漢尼拔軍事指揮藝術的突出特點C漢尼拔時代的達太基雖屬頭等強國,但他所麵臨的羅馬也是新興的強國,加之四太基軍遠離大後方深人敵國作戰,因此從戰略上看,漢尼拔並不占有多大的優勢。這就需要在戰略上采取突然襲擊的措施來彌補客觀條件上的不足。達成戰略戰役上的突然性,漢尼拔主要是通過選擇敵意料不到的打擊方向來實現的。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進軍路線堪稱是前無古人的壯舉,這一壯舉,達成了戰略與戰役上的突然性,使羅馬人企卒應戰,漢尼拔輕易取得戰爭初期的一係列勝利。更為令人驚奇的是,漢尼拔居然敢將大軍帶進廣闊的沼澤地,並最終成功地走出了沼澤地,雖然損失很大,但卻又一次達成了戰略與戰役上的突然性,殲滅了羅馬軍大量有生力量。概括起來說,漢尼拔在戰爭的前、中期總能在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依靠快速的機動,實施猛烈地攻擊,從而牢牢掌握了戰略與戰役的主動權。

善於組織周密的情報網,詳盡地掌握敵情,是漢尼拔作戰指揮的又一特點。“他組成了一個當代無雙的諜報係統——甚至在羅馬城內,他也經常派有偵探——所以他對於敵人的一切計劃,都能經常獲得情報。”這是一位西方史學家對漢尼拔的評價。的確,漢尼拔對情報工作十分重視,大到戰略行動,小到戰術動作,他亡行動之前都要派出大量精幹的偵察人員,甚至動用潛伏在敵人營壘中的內線,以便盡可能多地讓他們提供情報。他在出征以前便將阿爾卑斯山脈兩邊,以及意大利半島的情況了解得清清楚楚,使得他能製訂出正確的戰略。不僅是派出偵察人員了解敵情,漢尼投甚至經常親自出去搜集情報,據說,他有時是一個老年人,有時是一十中年人,有時又是一個青年人,身份變化無常,為的是順利實施偵察。對戰場敵軍情況的了解與掌握,漢尼投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直接觀察,一般地說,他總是能夠對當麵的敵情做到了如指掌,能夠迅速發現敵人陣勢的強點與弱點,據此部署自己的軍隊。

巧妙運用騎兵打伏擊戰,是漢尼拔作戰指揮上的另一個特點。漢尼拔認為;陸軍是軍隊的基礎,而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是騎兵。漢尼拔特別龐愛騎兵,在湖太基金盛時期,他的騎兵被認為是不可戰勝的。達太基騎兵之強大,當然要歸功於它那龐大的數量與優良的裝備,但主要的國素,還是漢尼拔對騎兵戰術有著革命性的變革。在漢尼拔時代以前,戰車曾經主宰過戰場,後來被強大的步兵方陣所代替,而漢尼拔統帥下的速太基軍隊,騎兵成了地麵作戰的決定性力量。我們在研究了漢尼拔一生的軍事行動後可以發現,在他指揮的所有戰役中,大都是主要依靠騎兵來打敗敵軍的。漢尼拔使用騎兵突擊敵軍的正麵,使用騎兵合圍敵軍的方陣,更漂亮的是使用騎兵伏擊敵軍。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就是漢尼拔巧用騎兵打伏擊戰的精彩之作。主要依靠騎兵設伏,最終殲敵二三萬人,這在整個古代軍事史上也是罕見的。怪不得恩格斯也要發出讚歎:“騎兵從來沒有樹立過象在這兩位偉大的統帥(指漢尼拔與18世紀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大帝——作者注)下所樹立的那樣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