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一、以少勝多——漢尼拔2(1 / 3)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一、以少勝多——漢尼拔2

6.物權必反,紮馬決戰爭者收

物極必反,漢尼拔軍事勝利達到頂峰時,失敗的陰影也向他襲來了。

羅馬人並沒有屈服,他們決心堅守羅馬城和中意大利與漢尼拔周旋到底。坎尼會戰之後,羅馬人終於認識到速戰速決的戰略是錯誤的,便又重新起用費邊將軍懺軍隊最高統帥c

費邊東山再起仍然奉行當年所判定的拖延戰略所不同的是不再以較為強大的主力部隊尾追邊太基軍,因為羅馬已壓根兒沒有機動部隊可言。羅馬人對殘存的一些據點極為死守,以吸引和消耗敵軍,另抽出極其寶貴的幾支小機動部隊,集中力量攻殲背叛羅馬的一些城邦。

漢尼拔在取得坎尼會戰勝利之後,還是沒有攻打羅馬城的企圖,仍然采取遊動作戰的戰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征服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徹底孤立羅馬城。但是這給漢尼拔又帶來了新的困難。由於追太基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日益尖銳,曾經許諾給漢尼拔增撥人員、物資的計劃始終沒有兌現;漢尼拔雖然已經征服了意大利半島的廣大地區,卻依然得不到所需要的補給,反而需要分兵防守廣闊的征服區。這個包袱十分沉重,使達太基軍不能集中大部或全部兵力實施大踏步進退的機動作戰。坎尼會戰後的幾年內,漢尼拔雖然又取得了幾次勝利,但都是十分有限的,並且這些勝仗中更多地是屬於”消防隊滅火”式的勝利。

迎太基軍的這些困難,給羅馬人以複興的機會。羅馬統治集團采取了一係列非常措施,在三四年中又組建起了一支總數達25萬人的軍隊。意大利半島上敵對雙方在力量對比上的戲劇性變化,使羅馬人取得了空前的絕對優勢,而漢尼拔則陷人了前所未有的絕對劣勢之中。

羅馬人開始反擊。這一戰略的第一步,是將戰爭引向意大利境外,企圖是分散徹太基的軍事力量,截斷漢尼拔的補給,同時打擊迎太基的同盟國。羅馬人首先以兩支部隊兮別出擊西西裏島和西班牙,僅用一年半時間,便重新攻占了西西裏島;年輕的軍事統帥小西皮阿率領陸海軍一舉攻占了西班牙的新迎太基城,接著又席卷整個西班牙。達太基喪失了本上以外最大的殖民地。

羅馬人在境外取得戰爭主動權後,決定在境內對達太基軍隊實施決定性的反攻。這時的漢尼拔與坎尼會戰時的漢尼拔已判若二人,漢尼拔不可戰勝的形象開始淡薄起來,絕大部分投靠過來的意大利城邦又轉向了羅馬。漢尼拔的盟友越來越少,連行動都很困難,被迫退守意大利南端的一隅之地。

漢尼拔的意誌堅強無比,即使在他已經長期陷人孤立無援的境地時,也始終堅信自己能度過難關,實現最終征服整個意大利的願望。此時,他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他弟弟哈士多路巴身上,指望哈士多路巴能從西班牙帶來援軍。哈士多路巴在公元前207年春帶著2萬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脈,向意大利北部推進,到達高盧後又得到一萬高盧士兵的加強。哈士多路巴的迅速推進,對羅馬人是極大的威脅。倘若哈士多路巴與漢尼技會合,徹太基軍將會如虎添翼,整個半島的軍事形勢可能發生逆轉。但是哈土多路巴送出的信件沒有抵達漢尼拔手中,而是被羅馬人截獲去了。羅馬執政官如獲至寶,立即在麥陶爾布下了大羅地網。哈士多路巴急於與哥哥會師,在沒有接到漢尼拔回信的情況下繼續推進,進至麥陶爾後陷人羅馬軍的重圍。經過激戰,哈士多路巴陣亡,這支跡太基援軍幾乎全軍覆滅。

麥陶爾戰役可以說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轉折點。十多年以來,羅馬軍隊首次打勝了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振奮了羅馬人最後打敗漢尼拔的信心。對於漢尼拔來說,唯一的希望破滅了,迎太基遠征軍的失敗命運已經向他招手。

小西皮阿從西班牙凱旋而歸,這位英雄被羅馬朝野視作救世主,立即選他為執政官。小西皮阿執政後,首先把注意力轉向固守在意大利卡拉布裏亞的漢尼拔。小西皮阿深知漢尼拔不好對付,如果直接與他決戰,羅馬軍隊勝了一切都好說,一旦敗北,漢尼拔就會重新強大起來。想到這些,小西皮阿決定采取調虎離山的戰略,即遠征迎太基本土,調動漢尼拔撤軍回國。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小西皮阿親率25萬名軍隊,乘坐400多艘船隻,從酉西裏島的西部出發,直向沙太基北部的烏提卡駛去。

迎太基統治集團從來沒有考慮過要在本上迎擊羅馬軍隊,因此海防的鬆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小西皮阿十分順利地在烏提卡登陸,並馬上就與同盟國努米底亞的軍隊會合。四太基政府在震驚之餘,倉卒調來27萬名步騎兵和14O頭戰象,由哈斯杜魯巴率領,又會合了同盟國馬賽尼撒王國的步騎兵33萬人,準備S羅馬軍決戰。小西皮阿尼敵軍強大,遂采取拖延戰略,退到一個小島上過冬。到了第二年春天,小西皮阿采取一係列欺騙措施,取得殲敵45萬人的巨大勝利。緊接著,在巴格達斯河的平原上,小西皮阿僅僅使用騎兵便徹底殲滅了迎太基與馬賽尼撒的聯軍,殺死迎大基軍的統帥哈斯杜魯巴,生俘馬賽尼撒國王西法克斯。

在羅馬軍的強大攻勢麵前,迎太基本土再也無力與其抗衡廠,隻得反複向羅馬求和,同時急今漢尼拔和在波河流域的瑪哥軍速速回撤,以便在本士與羅馬軍決戰c公元前202年夏天,漢尼拔率2萬人馬從海路返回國內,瑪哥部也順利到達,但瑪哥因傷重已於途中死亡。漢尼拔立即著手整編部隊,擴充兵員,很快組建了一支4萬人的軍隊,向沙太基城推進,從側後威脅羅馬軍。

漢尼拔如此迅速地向詡太基城推進,打亂了小西皮阿的軍事部署,迫使羅馬軍撤除了對創太基城和烏提卡城的包圍,西進迎大基內地,尋找適宜的會戰場所。漢尼拔則企圖在北部與羅馬軍決戰。

小西皮阿為了引誘漢尼拔西進,便在西部地區大肆躁罐城鎮和莊園。為了阻止這種毀滅行動的繼續,迎太基政府指令漢尼拔立即西進,漢尼拔隻得奉命而行。公元前202年秋天,漢尼拔率軍進至紮馬附近時,始覺這一戰場對己軍不利,便與小西皮阿開始談判,以此達成轉移決戰場所的企圖。不料小西應阿看透了漢尼拔的用意,故意當麵辱罵漢尼拔,使後者惱羞成怒,終於硬著頭皮決定應戰。

紮馬決戰,雙方的兵力都在4萬人左右。羅馬軍以追待勞,巨占有地利之便,又剛剛得到優良騎兵的增援;達太基軍長途跋涉,連續行軍,人馬勞累,且有一半左右的兵員是各種各樣的雜亂人員,戰鬥力遠不如羅馬軍隊。漢尼拔很清楚敵我雙方的優劣點。為了避開不利地形,他極不情願地將主要突擊方向選在了羅馬軍正麵的中央方陣上。他布下的陣勢是這樣的:以80頭戰象作為第一波攻擊力量,企求一舉摧毀羅馬軍的中央正麵;戰象的後麵是三列步兵,將跟隨他久經戰火考驗的精銳步兵排在第三列,作為總預備隊,而將新兵排在第二列;在中央方陣的兩翼分別部署了2000名騎兵。

小西皮阿沒有戰象,他早就揣摸準了漢尼拔希望依靠戰象取勝的企圖。因此,羅馬軍在也太基軍戰象的猛烈衝擊麵前能基本保持住戰鬥隊形,就成了取勝的關鍵,小西皮阿借用了100多年前亞曆山大大帝對付波斯戰象的經驗,在方陣中留出了整整齊齊的許多通路,並巨鏟得平平坦坦,通道內還配有少量的輕裝步兵,用以吸引戰象順通道往裏衝,又以一部分步兵充當號角手,配置在第一線戰鬥隊形之中;羅馬的優勢騎兵則分別部署在兩翼,以便保住中央的步兵方陣,並視機向對方的縱深實施猛烈的突擊。

紮馬決戰對於迎太基軍來講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正因為如此,漢尼拔要牢牢把握戰役的主動權,他首先放出了戰象實施衝擊。羅馬軍沉著應戰,在戰象接近時,第一列步兵突然吹響號角,巨大的號角聲震撼著整個戰場。漢尼拔的戰象可沒有經過這種場麵的訓練,在陣陣號角聲中不禁驚恐萬狀,有的戰象竟然折返回去,直奔迎太基的方陣,倒把追太基的左翼戰馬驚嚇得狂奔亂跳。有些戰象衝入了羅馬軍的方陣,羅馬軍從容地讓過戰象,陣勢基本未亂。小西皮阿見到己軍已經頂住了對方戰象的衝擊,隨即下令兩翼的騎兵出擊。她太基軍的左翼騎兵本來就亂了陣腳,在優勢的羅馬騎兵麵前,再也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很快便就崩潰;她太基的右翼騎兵苦於數量太少,最終也無法頂住羅馬騎兵的瘋狂衝擊。雙方的步兵相持不下,但由於漢尼拔的第二列士兵都屬新兵,一見到血流成河的場麵便就往後逃跑,盡管漢尼拔的第三列士兵驍勇無比,也經不住自相踐踏。就在漢尼拔的這些老兵剛剛穩住陣腳之時,羅馬騎兵從兩翼包抄過來,仍在戰鬥的速太基步兵雖然拚死搏鬥,但在羅馬步騎兵的圍攻之下已經徒勞無益,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漢尼拔目睹這一切,自知毫無辦法,便率少量騎兵突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