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一、以少勝多——漢尼拔2(3 / 3)

力求在有利的地形上進行會戰,這也是漢尼技作戰指揮的一個特點。漢尼拔把選擇有利的戰場作為進行會戰的首要條件,他選擇戰場的原則隻有一條,即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敵軍。在波河流域,他把戰場選在河岸邊,迫使羅馬軍統帥森普羅尼亞必須渡河而戰,數萬名士兵渡過河去立即發起攻擊,其體力也已消耗殆盡了,尤其是羅馬軍失利後連退路都找不到,溺死者甚眾。漢尼拔選擇特拉西美諾湖邊上的穀地作為伏擊戰場,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最令人驚歎的是,漢厄拔選擇戰場沒有一定之現,他能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把天候條件與地形條件結合起來綜合考慮。若說漢尼拔要比羅馬軍隊絕大多數統帥高明,在選擇有利於己的戰場上,他就占了上風。不過話要說回來,漢尼拔在選擇戰場這一點上也並非天衣無縫,紮馬決戰的潰敗,漢尼拔在很大程度上是吃虧於不利的地形,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9.功敗垂成警後世

漢尼投是一位偉大的敗將,也是一位偉大的名將,那麼導致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嚴國群在《中外敗將評傳》中是這樣評價的:

偉大的統帥當然也有缺點,更何況是偉大的敗將。

在戰略上,漢尼拔犯的致命錯誤,是沒有適時地將打擊重點放在攻占羅馬城上。大部分史書,特別是我國學者的著作,在談到漢尼拔為什麼沒有發動對羅馬的攻擊時說,主要是因為迎太基遠征軍的兵力太單薄,而羅馬城十分堅固,加之漢尼拔又沒有攻城器械等等。這些理由,在漢尼拔進人意大利半島的前期是可以成立的。在整個半島的羅馬統治尚未打碎之前,她太基軍以四五萬的兵力完全沒有可能攻下這座堅城。但是在漢尼拔取得一係列的勝利,特別是在坎尼會戰之後,羅馬軍的主力已不複存在,整個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已擺脫了羅馬的控製,羅馬城幾乎成了孤城,而漢尼拔軍卻正是兵威極盛之時。如果漢尼拔能抓住這個時機給予羅馬城以一擊,攻占羅馬城的可能性極大。應當指出,這一良機持續的時間並不短,起碼在兩年左右。漢尼拔所缺乏的攻城器械別說就地製造,即使從達太基本土或西班牙籌措運來,時間也綽綽有餘。問題就在於漢尼拔始終沒有攻取羅馬城的打算,他隻指望封鎖、孤立該城,讓其自行崩潰或投降。這種主觀願望無疑是好的,但客觀上不可能。因為羅馬城是羅馬人的“心髒”,它的存在是羅馬複興的希望,在基本不受戰火摧殘的情況下,羅馬人沒有必要向漢尼技投降,更不會自行崩潰。由於羅馬城的存在,羅馬人有了重建軍備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堅持的羅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誠如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所說:“羅馬聯盟的力量就是寄托在羅馬城的身k,除了羅馬以外,他們也就空無一物了。”這樣,羅馬終於在三四年間重新強大起來,以至於當期太基真正感受到羅馬人已經東山再起的時候,漢尼拔隻能“進到羅馬的城腳下。立馬柯林門外,揮動他的寶劍。這固然是一個英雄的姿態,但卻已遲了5年的時間,實在是太遲了!’漢尼拔在戰略上犯的這~錯誤是無法彌補的,因為在以後的歲月中,類似坎尼戰役以後所出現的那種良機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說得誇張一點,羅馬人保住了一個羅馬城便贏得了整十戰爭而破太基人忽視了一個羅馬城便輸掉了一場戰爭。這是漢尼拔的悲劇所在。作為軍事將帥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隻要己方的力量沒有達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就必須予敵以最徹底的打擊,絲毫的手軟隻會留下無窮的禍根,待到敵人死灰複燃,東山再起之時,勝負的局勢就會發生逆轉。軍事勝利應當是最徹底的勝利,起碼是最大限度的勝利。

漢尼拔的極端複仇思想與盲目自信情緒禁煙了遠征軍的行動,坐視羅馬軍隊由弱轉強。公元前Zll年,羅馬軍隊發展到了b萬之眾,使得羅馬人有力量把戰爭引向境外。同時有力量在境內有效地遏製漢尼拔遠征軍的攻勢。實際上,從此以後漢尼拔遠征軍在總體上就一直處於防禦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防禦性質越來越明顯,直至後來就隻能固守彈丸之地了。當然,漢尼拔遠征意大利16年,從戰役角度而言,他沒有打過一場敗仗,但這並不能表明漢尼拔在整個戰爭中始終握有主動權,戰爭的進程證明,後期的主動權在羅馬人手中,為什麼羅馬人握有主動權而不與漢厄拔進行大規模的會戰呢?這恰恰是羅馬軍事戰略正確的表現。羅馬人雖然擁有絕對優勢,依靠這個優勢也許能直接打敗漢尼拔;但毫無疑義。麵對漢尼拔這樣一位天才的統帥,這種勝利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能換來的,也很可能出現得不償失的局麵。相反,在確保取得境內戰場主動權的前提下,將這個優勢轉用到境外去,轉用到沒有漢尼拔的地方去,那末用同樣的優勢同樣的代價,必然會取得更大的勝利。這無疑是正確的決策。另外,羅馬軍懼怕漢尼拔因而再也不敢在本上與之會戰,也不能不是個原因。對於迎太基遠征軍來講,戰爭的後七八年一直處於被動之中,在意大利半島再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即使他弟弟帶來的援兵能與他會合,也不可能從根本L改變意大利半島的軍事力量對比。象漢厄拔這樣英明的統帥,完全應該審時度勢,采取靈活的戰略,比如或是及早從海上撤回本上,或是從半島北部出境返回西班牙,這雖然是意味著放棄征服意大利半島的行動,但可以遏製羅馬軍在西班牙及其他地區為所欲為,迎太基的基本利益可以不受損害,漢尼拔為什麼固守在意大利南部?一個因素是他從小受父親及上層統治集團的熏陶,誓死與羅馬人為敵,他與羅馬人之間不是魚死便是網破,這種極端複仇思想支配著漢尼拔的全部軍事行動。第二個因素就是盲目自信的情緒遮住了漢尼拔的視線,把過去一係列的勝利作為包袱背了起來,認為自己最終定會征服整個意大利。直至他弟弟的援軍在麥陶爾覆滅,他的遠征軍再也沒有任何出路的情況下,漢尼拔仍然固守不動。由此可見,漢尼拔的自信到後來已變成了盲目的狂妄。等到漢尼拔奉召返回本土時,寶貴的光陰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他的遠征軍在七八年間什麼也沒有取得;反而讓羅馬軍隊在西班牙,在邂太基本上取得了不可估量的勝利,這個責任是必須歸咎於漢尼拔的。從中可以看出,狂熱的複仇感情往在使將帥失去理智的支配,極端的自以為是則會使將帥走上偏執和盲動的死路。

求勝心切,執行錯誤的指令,輸掉了紮馬會戰。小酉皮阿從迎太基城外撤向內地固然是故意示弱之舉,但羅馬軍遠離本土。補給困難的弱點是無法克服的,漢尼拔若能采取正確的作戰指導,羅馬軍不可能在非洲成什麼大氣候。漢尼技開始有自己的設想,但在最高當局的指令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主張而折軍向西。特別是當他發現紮馬戰場的地形對己軍十分不利時,按理說漢尼拔應盡力避免與羅馬軍在此交戰。前麵已述,漢尼拔對地形條件是十分關注的,可以說在他以往的所有會戰中,迎太基軍還沒有過在不利地形上交戰的先例。最後,漢尼拔終於違心地決定在紮馬與羅馬軍決戰,結果正中小西皮阿的圈套。漢尼拔明知從速太基城發來的指令是錯誤的,更加清楚紮馬的地形對自己十分不利,那末為什麼他下了開戰決心呢?主要原因是受輿論所製約,害怕承擔不戰而走的責任,故產生了急於求勝的心情,結果反遭敗績。進不求名,退不避罪,這種優秀品質為古今將帥所崇尚,然而在實際作戰中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不易的。為了將帥個人的利益而決定軍隊的進退,結果常常事與願違:功名不就,罪責難逃。這種教訓,恐怕也是許多敗將的一個“通病”。

漢尼拔是古代繼亞曆山大大帝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對軍事學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用兵不拘陳規,敢於創新,經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動實現其戰略意圖。有人評論說:“漢尼拔喜歡采取偏僻和出人意料之外的路線埋伏狙擊,喜歡研究對方將領的性格,注意情報工作,經常派出偵察人員。他自己常常化裝,戴著假發,親自去搜集情報。”他注意分化敵人營壘,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使他取得一係列勝利。漢尼拔的戰略戰術有著鮮明的特色,表現出卓越的統帥藝術。在漢尼拔手下體驗了失敗痛苦的羅馬人,也把他稱為“戰略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