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幕降臨之際,漢尼拔命令他的十兵們把軍營內所有牛的角上綁上用樹枝紮成的火把,然後把所有的營火統統熄掉,保持營內的絕對肅靜、黑暗之中,戰士們點燃牛角L的火把,由一隊最勇敢的年輕士兵驅趕牛群走上法比與隘口之間的崖石地帶a頭頂熊熊烈焰的牛群,在趕牛者的驅使下,魯莽而凶猛地衝上山腰,跌下去,又跳起來。
位於山穀兩側的羅馬人,看見漢尼拔的軍營沉寂而漆黑,而山腰上卻閃爍著各種各樣火光的時候,都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法比懷疑這是漢尼拔的詭計,但苦於不能確切知道他在幹什麼,隻能命令他的軍隊停留在原地觀察待命。可是那些守衛隘口的人,卻不似法比這樣沉著冷靜。他們以為漢尼拔走投無路,企圖爬*L麵的懸崖逃跑,所以便向火光之處跑去,企圖在那裏活捉陷人困境的漢尼拔,以建不世之功。此舉正合漢尼拔之意。當他看到他們從隘日跑下來了的時候,便帶領一支精悍的步兵分隊,亡死一般的沉寂中,飛速衝向隘口,一舉奪關成功。隨後他用軍號發出信號,軍營裏的軍隊用一聲大喊來回應,馬上點起火把,毫無畏懼地向隘口前進衝出了法比的埋伏圈。就這樣,漢厄拔采取以年代兵的方法,巧妙運用“偷梁換柱”之計,製造假像迷惑敵人,奇跡般地使他的部隊化險為夷,絕處逢生,而法比卻喪失良機,丟掉了一場眼看已經到手的勝利。
5.坎尼大捷創奇跡
兩軍對壘,半智勝於鬥力,漢尼拔在坎尼會戰中采取的“作降”和”敗退”等誘敵手段.取得成功,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坎尼大捷奇跡。
羅馬當局對弗拉米尼的全軍覆沒迅速作出反應,除了立即采取各項措施增強首都羅馬的防務以外,還任命足智多謀的將軍費邊任獨裁宮、這一官職是羅馬的最高長官,全權負責軍政要事,任期6個月。
特拉西美諾戰役結束以後,測太基與羅馬兩軍的戰略企圖是這樣的;漢厄拔沒有急於向羅馬城進軍,因為他知道羅馬城的防務相當強大,自己的軍隊雖然連戰皆捷,但畢竟數量十分有限,加上意大利的中。南部尚未受到打擊,羅馬人還擁有較大的實力,如果立即攻打羅馬城,很可能久攻不下,反遭傷亡,羅馬人也可從中、南部調集大量的預備兵力增援羅馬城,到時徹不基軍就會陷人羅馬軍的合圍之中。鑒於這種考慮,漢尼拔決定揮軍向東,沿意大利半島的東海岸向意大利南部實施戰略迂回,以便打擊羅馬人的後方,使富饒的南竟大利陷人混亂,無法以充足的人員、物資支持羅馬軍隊。羅馬獨裁官費邊上任後一改前幾任執政官的戰略方針,盡量不與達太基軍實行麵對麵的交戰,而是以許多兵力尾隨敵軍,並以小股部隊擊滅迎太基的零星小部隊;同時襲擊對方的交通線與後方補充基地.企圖以此來拖垮漢尼拔軍,最後選擇時機一舉將其殲滅。
漢尼拔堅定地按照自己製定的戰略行動,把意大利南部攪得雞犬不寧,許多羅馬控製下的城邦紛紛反水,肥沃的良田和P園被沙大基軍隊變成了不毛之地、漢尼拔的這些所作所為是羅馬人所不能容忍的,他們把怨氣出在費邊身k,指責費邊不敢碰漢尼拔一根毫毛,是一個“拖延者”O到了公元前216年初、費邊的往期屆滿,羅馬人上上下下怨聲載道,便將費邊拋棄.選舉瓦羅和帕盧斯當選為執政官。
公元前216年6月2日輪到瓦羅擔任最高統帥,他接過指揮權的第一件事,就是下達與漢尼拔軍會戰的命令。坎尼會戰,羅馬軍將所有的部隊即步兵8萬、騎兵60(,-x全部技人。達太基軍投入了4萬步兵和14萬名騎兵。從力量對比上看,羅馬軍占優勢。這個優勢主要體現在步兵數量上,而達太基軍在騎兵數星上占有明顯優勢羅馬軍的陣勢仍然是步兵在中,騎兵分在兩翼,漢尼拔則將主力置於己方的左翼,由騎兵和重裝步兵組成;右翼由漢諾指揮一定數量的步騎兵;中央的兵力最弱,並日將其突出配置。這樣,迎太基軍的整體陣勢成“凸”字形,漢尼拔的用意,是以突出的步兵引誘羅馬軍主力集中攻擊於此,將其誘人己方陣內,再以兩翼的強勁騎兵與重裝步兵首先殲滅羅馬軍的兩翼騎兵,然後迂回到敵陣側後,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同時,漢尼拔令500輕裝士兵攜帶長矛、盾和短劍,準備執行假降任務。漢尼拔還對坎尼的天候規律作了詳盡的了解,掌握了中午時分一般有強勁東南風的情況,據此他將各路方陣麵向內北展開,以便能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
待迎大基軍擺陣完畢,羅馬軍主帥瓦羅針對敵方左翼強大、中間軟弱的態勢,臨時又調整了一番自己的陣勢,縮小正麵,加大縱深,增強中央方陣的力量,企圖以絕對優勢一舉擊垮漢尼拔的中央方陣。這一調整正中漢尼拔的心意,羅馬軍主力也因縮小廠相互之間的間隔而無法實施靈活的戰則j動。
會戰於2日9時開始。瓦羅軍主力猛攻漢尼拔軍的突出步兵,按照預定方案迎太基軍的中央方陣徐徐收縮,致使左。6、中各個方陣變成了“凹”字形的陣勢。瓦羅見狀,以為敵軍中央方陣已力不能支,遂指揮主力發動更猛烈的攻擊。此時,迎大基軍的500名輕裝步兵突然“投降”了羅馬軍,羅馬軍收繳了他們手中的過矛與盾牌後,仲將這些‘”降兵”安置在陣後方。瓦羅看到敵軍的“降民”,又看到敵軍的中央方陣正在繼續“敗遲”,以為這場會戰的關鍵時刻已到,便將預備隊全部投入了交戰。漢尼拔是一個掌握戰場“火候”的老手,他見時機成熟,便下令左。右翼的步騎一起出擊,左翼的重裝騎兵勢如破竹,迅速擊垮羅馬軍右翼的騎兵,然後分兵一部迂回敵後,直撲羅馬軍左翼騎兵的側後,羅馬軍僅剩下的這路騎兵經不住對方優勢騎兵的前後夾擊,迅速漬逃。迎太基騎兵得手後,以一部追擊逃散的敵方騎兵,餘部配合步兵合圍羅馬軍的步兵。戰至中午時分,果然刮起了東南強風,麵向東南的羅馬步兵被風沙吹得兩眼流淚,無法觀察敵方的行動,而迎太基士兵借助風力,投射出又遠又猛的石頭和箭矢。羅馬步兵雖眾,此時已擠成一團,退無路,攻無力,陷人了束手待斃的絕境之中。那500名迎太基“降兵”也趁勢作亂,掏出暗藏的短劍從後往前衝殺。此時的坎尼戰場,羅馬士卒大片大片倒地而斃。到天黑時分,坎尼戰場漸漸平靜下來,這標誌省會戰已告結束。這次會戰,迎大基軍僅以6000人的代價,換得擊斃羅馬軍包括指揮官塞維利阿,執政官帕盧斯在內的7萬餘人的輝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