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度人民來說,是以百感交集的心情接受這個方案的。印度教徒和各派民族主義者,對印度被活活肢解感到痛惜。而穆斯林聯盟如真納所描述,對於這種“截短而破爛的巴基斯坦”還不夠滿意。但還是接受了這個方案。
1947年8月15日,英國把印度政權分別移交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印度分成兩個自治領地。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地宣告成立。真納被選為巴基斯坦第一任總督,成為英聯邦的一員。印度製憲會議於8月14-15日午夜在德裏舉行特別會議,莊嚴宣告印度聯邦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員。賈·尼赫魯為印度聯邦第一任總理,而蒙巴頓仍擔任獨立的印度自治領的第一任總督。至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為共和國。
在德裏舉行的印度獨立慶祝典禮上,人們稱頌甘地對印度獨立的貢獻與功績。印度權力的和平移交,被國大黨領袖誇耀為世界曆史上獨一無二的事件,因為它是沒有使用暴力而實現的。在國大黨發表的“致全民書”中,對聖雄甘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給予了極大的讚譽,稱他為印度的“國父”。但甘地卻在加爾各答拒絕接見記者,並絕食24/小時,以手工紡紗來紀念印度的獨立。他深感未能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起來,這是他畢生所倡導的原則的失敗。
整個印度與巴基斯坦,並不是沉浸在獨立的歡慶中,而是彌漫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繼續流血衝突中。加爾各答發生大規模教派衝突和屠殺,9月1日晚至4日,甘地絕食72小時,祈求印穆停止衝突,和睦相處。在印度教大會黨和加爾各答的穆斯林聯盟領袖簽署互不仇殺的保證書後,甘地停止絕食。甘地繼續奔走於城市和鄉村,呼籲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停止流血衝突,和睦共處。他還建議國大黨政府妥善處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關係,難民和土邦地位等問題。直到1948年1月13-18日,甘地還在為印穆和解而絕食。這也是甘地一生中最後一次、即第18次絕食。賈·尼赫魯為了表示對聖雄甘地的同情與支持,也於l月18日開始絕食,兩位領袖的絕食消息傳開後,同日,德裏的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三派領袖聯合簽署宣言,向甘地作出保證。各教派之間和睦相處,甘地才停止絕食。但事實上,教派衝突仍在繼續。1948年1月27日,甘地還撰寫了題為《國大黨的地位卜文。文中告誡獨立後執政的國大黨需要在經濟、社會和道德上取得自由,國大黨要向農村發展,黨員不要爭權奪利等等。
在教派衝突和印度、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過程中,印度教徒的右翼與穆斯林的右翼,都對甘地表示不滿。印度教徒右翼宗教沙文主義者認為甘地容忍巴基斯坦從印度分離出去有違印度教徒之“完整印度聯邦”思想觀念;而穆斯林右翼卻認為甘地未能給予穆斯林以完全獨立與充分自由平等的權利,認為國大黨實行著印度教沙文主義民族政策。不少在教派衝突中受害的人和難民,把印度的混亂歸咎於甘地。其中一些人甚至走向極端個人恐怖之行徑。1948年1月20日,一名在印穆衝突中從巴基斯坦逃亡德裏、無家可歸的印度教徒,把自己的流離失所苦難歸罪於甘地的對穆斯林的政策,故欲殺害甘地以泄憤。‘他趁甘地在他住所——德裏比拉爾寓所的院子裏主持黃昏祈禱會演說時,突然從牆外向甘地扔進一枚自製炸彈,炸彈在甘地附近爆炸”了,但是甘地幸免於難,沒有受傷。甘地繼續演講。甘地說:“如果炸彈把我炸死,我的臉上仍然帶著微笑,那麼,我對殺害我的人就一點也不怨恨。如果要讚美我,就讚美我這一點好了。”暴徒雖當場被捕,但甘地仍“以愛勝恨”的非暴力精神囑咐警察局不要對這個青年施暴刑,要說服他改過從善自新。甘地還說:“我要是非死不可,就死在祈禱會中吧廣
然而,更加殘酷悲慘的一幕終於發生了。
1948年1月30日下午,甘地請20多年的老友,現任副總理瓦拉布貝·帕泰爾來寓所,意欲協調帕泰爾與總理賈·尼赫魯的關係。帕泰爾向尼赫魯政府提出辭呈,甘地認為印度需要帕泰爾與尼赫魯的協作共事。
4時30分,甘地與帕泰爾共進晚餐——豈不知這是“最後的晚餐”。晚飯後,與往常一樣,他取來手紡車,一邊紡紗,一邊與帕泰爾談話。每天轉動手紡車紡紗,既是甘地的行動準則:“吃飯而不勞動,如同偷竊”,又是他鼓勵教誨同胞的箴言:“自治是一座偉大的機構,但中心始終是手紡車。”
5時30分,已屬晚禱的時刻,甘地來到聚滿人群的晚禱會場,人們等待他去主持例行的祈禱會。甘地兩手分搭在孫女瑪麗和阿芭肩上,從居室旁門向祈禱場的草坪走去。他向虔誠的印度教徒們致敬。然而,就在這時,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人,徑直走向甘地,他是一個印度教徒,名叫戈德斯,先向甘地行禮,然後悄悄地從衣袋裏掏出手槍,在相距不到一米之內向甘地胸腹連射三槍。甘地應聲倒在草地上。一位畢生倡導非暴力的印度偉大愛國者死於個人恐怖的暴力者之手。時年79歲。
凶手戈德斯說,他之所以刺殺甘地,是因為甘地容忍與讚同穆斯林成立了巴基斯坦國。顯然,戈德斯是一個狂熱的宗教沙文主義者。
甘地遇刺身亡的噩耗傳出後,印度人民悲勒欲絕,數百萬婦女打碎戴在手上的玉(或玻璃)銅以表達她們痛不欲生的心態。
總理賈·尼赫魯說:“我們生命中的光輝消逝了,整個國家沉浸在黑暗中。”著名作家喬治·肖伯納在唁電中說:“甘地遇刺一事表明,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是這麼危險。”
法國總理喬治·皮杜爾在唁電中說:“所有相信人類博愛的人,將永遠為甘地逝世傷心地哭泣。”
《印度斯坦旗報》用通欄標題寫道:“聖父甘地被他自己的人民殺害了,為了解放他們,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受難發生在星期五,1915年前,耶穌也在這一天被判處了極刑”。
火化葬儀之日數以千百萬計的印度人民在不同地區為甘地送葬。他的骨灰接印度教的傳統撒在通向大海的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