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印度經濟,特別是那些作為出口的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地區。在危機期間,印度農業總產值從103.4億盧比降至47.3億盧比(1933年)。農產品的價格到1932年下跌了50%,農民收人減少了1/2以上,但賦稅有增無減,英帝國主義從1931年9月至1934年8月從印度運出的黃金共值.20.45億盧比。在工業方麵,大企業排擠小生產的過程加劇了。民族資本經營的353個礦井中有243個倒閉。1930-1933年,黃麻工廠在業工人人數由32.8萬減少到24.6萬人。失業工人增加,工人工資降低。在這種形勢下,印英民族矛盾又高漲起來。1929年3月,甘地參加了加爾各答群眾集會,並在會上主持焚燒英國洋布,為此,殖民政府下令逮捕甘地,但甘地申辯,焚燒洋布並不違反禁令。
在工農運動的推動和影響下,國大黨內要求完全獨立的一派力量有所發展。1929年末,國大黨拉哈爾年會上,由於甘地的提議與支持,賈·尼赫魯首次當選為國大黨主席,賈·尼赫魯當時30歲。他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從這一點看,甘地在培養和提攜青年人才方麵,無愧是慧眼,是識得千裏馬的伯樂。拉哈爾年會還通過了在合適的時候發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決議。12月31日午夜,會議通過印度完全獨立案。爭取印度“完全獨立”,首次作為國大黨的綱領被提出來。這一綱領受到黨內外激進勢力的擁護,但卻遭到甘地、老尼赫魯(賈·尼赫魯的父親)等溫和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印度首先應成為加拿大。澳大利亞那樣的英國自治領地,自治的目標未達到之前,“完全獨立”隻是侈談。自此,甘地同國大黨的主要領導人之間在一係列問題上發生了意見分歧。1930年1月2日,國大黨工作委員會通過決議,宣布1月26日為“印度獨立日”(獨立節)。
1930年1月26日,全印度舉行爭取獨立的宣誓大會,人民群眾以強大的示威慶祝第一個“獨立節”。它標誌著甘地所領導的1930~1934年非暴力抵抗運動的開始。
拉哈爾年會後不久,甘地向總督提出了“十一點要求”,其中包括:一、改變彙率(恢複一盧比對一先令四便士的兌換率);二、降低田賦(土地稅)50%;三、取消鹽稅;四、至少削減軍費50%;五、減低英國官吏薪俸;六、對外國紡織品規定保護關稅稅率;七、賦予印度船主單獨享有沿海航行權:八、釋放一切非謀殺案的政治犯;九、取消秘密警察;十、禁止賣酒;十一、準予印度人攜帶自衛武器。然而,甘地的這些要求並沒有遵循國大黨拉哈爾年會上所提出的爭取完全獨立的原則,甚至連自治的地位也沒有提及,隻是提了一些社會改良問題。可是甘地卻說,如果總督接受了這十一點要求,他(總督)就“再也聽不到非暴力抵抗運動的談論了”。然而,總督和英印政府沒有接受這十一點要求,於是,1930年1月26日,全印度以爭取獨立宣誓大會的形式開展大規模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同年2月,國大黨將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全權授予甘地。
為什麼要發動這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呢?甘地在1930年3月2日致總督的信中寫道:“暴力派正在得勢而耀武揚威。我的目的是發動那種力量(非暴力)來對付英國統治的有組織的暴力以及增長中的暴力派的無組織的暴力。靜坐不動就是放縱上述的兩種勢力。”這裏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在兩條戰線上作戰。首先他要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去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印度的民族要求:其次,他要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去限製和控製群眾的“無組織的暴力”,即束縛工農群眾的暴力革命運動。這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在民族運動中的兩麵性。
1930年3月12日,61歲的甘地以“食鹽進軍”作為突破口,進一步發動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一天,甘地率領他精心挑選的真理學院的78名學員(非暴力主義信徒)開始著名的“食鹽進軍”。他們自阿默達巴德的薩巴瑪蒂真理學院出發,步行24天,行程241英裏,沿途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紛紛加人甘地的隊伍,4月5日抵達丹地海灘。4月6日,甘地在丹地海邊舉行有數千人參加的儀式。甘地在海灘上取海水製鹽,以示破壞和反對殖民政府的食鹽專賣法,反對增加鹽稅。接著,全印各地群眾,紛紛展開自製食鹽,破壞鹽法,抵製洋布的非暴力運動。4月9日,甘地從非暴力原則出發,給群眾規定了運動的範圍:自製食鹽,監視酒店、鴉片煙館和洋布店,自紡自織土布,學生罷課,公職人員罷業,等等。
但是,群眾運動一旦爆發,就不可能完全受甘地的限製,運動浩蕩前進。工人罷工,農民抗稅,並且發生了襲擊吉大港兵工廠事件。英印殖民當局對此進行了殘酷鎮壓,不但壓製不住憤怒的火焰,反而更加激起鬥爭的高漲。4月25日至5月4日,處境最壞的西北邊境城市白沙瓦人民遊行示威並占領該城,遭到英國皇家步兵團的槍擊。人民群眾的愛國行動影響了皇家步兵團中的兩排印籍士兵的民族覺悟,這兩排印籍士兵拒絕執行命令,拒絕向同胞開槍,並交出武器,解散隊伍,與白沙瓦人民聯歡。英帝國主義對此十分恐慌,急忙將軍警撤離白沙瓦。這樣,從4月25日至5月4日,白沙瓦起義者取得暫時勝利。與此同時,全印許多地區反英鬥爭蓬勃高漲。英印殖民當局向白沙瓦增派英軍,對白沙瓦愛國者進行瘋狂鎮壓。白沙瓦重新被英軍控製。
殖民當局瘋狂逮捕國大黨領袖和反英運動參加者。5月4日午夜,甘地在距丹地3英裏的卡地營地被捕。5月21日,2000多名“食鹽進軍”的誌願隊員前往達拉薩納鹽場繼續參加鬥爭,遭到當局的殘酷鎮壓。6月5日,孟買舉行抗議逮捕甘地的示威遊行,65000名工人自動罷工。孟買東南的紹拉普爾市居民爆發起義,燒毀警察局的檔案,占領了殖民政府機關,控製該市三天。起義者與英軍戰鬥兩周之久,才被鎮壓下去。
11月12日,印度的反動封建勢力和買辦資產階級代表在倫敦舉行第一次圓桌會議。國大黨沒有派代表參加,英國企圖造成既定事實,迫使國大黨接受英國的條件與英妥協。1931年1月25日,印度總督歐文宣布無條件釋放甘地等國大黨領袖,取消對國大黨的禁令,企圖誘使甘地等與英國談判。未出英印當局預謀所料,甘地出獄後便與總督歐文進行多次會談,在未得國大黨討論同意的情況下,於3月4日簽訂了《甘地——歐文協定》(也稱《德裏協定》)。協定規定,英國承認國大黨合法,國大黨則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今後隻能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開展社會改良運動,國大黨派代表參加它曾經抵製的倫敦圓桌會議。英印殖民政府同意釋放未使用暴力的政治犯,但拒絕修改食鹽法,隻準許人民自采自製並在居住範圍內出售食鹽。對國大黨來說,《德裏協定》沒有達到民族要求,因而國大黨左翼和印度人民對甘地簽訂《德裏協定》的行動十分不滿,但英帝國主義則異常得意,因為國大黨已停止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3月29日,在甘地的影響下,國大黨卡拉奇會議批準了《甘地一歐文協定》。會議宣布爭取完全自治的目標並未改變。會議授權甘地為出席倫敦圓桌會議的首席代表。英印殖民政府則利用國大黨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的時機,繼續分化和鎮壓民族運動力量。6月9日,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在盂買舉行會議,甘地提議在教派鬥爭問題未解決前,不出席英印第二次圓桌會議。但會議最後決定不宜因教派問題而拒絕參加圓桌會議。甘地接受了會議的決定。
由於殖民當局繼續殘酷鎮壓聯合省、西北邊省等地的群眾運動。8月13日,甘地要求成立專案調查委員會,但遭到總督惠靈頓的拒絕,對此,國大黨領導決定不出席倫敦圓桌會議。甘地又與英印殖民政府進行多次談判,8月27日雙方又達成妥協,殖民政府答應對破壞《甘地一歐文協定》的事件進行調查,甘地則同意出席第二次倫敦圓桌會議。
9月8日至11月28日,甘地赴倫敦參加第二次圓桌會議。他在會上提出了給予印度自治領地位的要求,遭到英帝國主義的拒絕。在會議上,英國政府所提出的印度政府組織法,規定印度實行聯邦製,議會享有部分權利,而國防。外交權仍由殖民政府掌握,選舉則按宗教劃分。甘地認為,既然國防、外交不能自主獨立,印度依然未能達到“自治領”地位。甘地拒絕了這個方案。12月28日,甘地在圓桌會議上一元所獲的情況下返回孟買。部分群眾打著黑旗“迎接”甘地,以表示傷心、失望和抗議。
其實,德裏協定後,英帝國主義並未停止鎮壓,而是利用9個月的印度人民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時間,對加強鎮壓作了準備。當甘地回到印度後,發現英印殖民政府並未遵守協議,仍在實行鎮壓政策。國大黨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1932年1月2日,甘地主持召開的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會議,又決定恢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l月4日,甘地在孟買被捕。政府的緊急法令頒布了,所有國大黨主要領袖幾乎都被捕人獄,國大黨及其一切組織又再一次宣布為非法組織,報紙被禁止出版,房屋財產被沒收。反英運動雖因德裏協定失去了1930年的勢頭,但仍繼續發展,頭4個月就有8萬人被捕。英印殖民政府的態度與1930-1931年已經不同,由於對鎮壓已作了充分準備,殖民政府竟傲慢地說,“打仗是不能講客氣的”。被捕者塞滿了監獄,據國大黨1933年4h在加爾各答舉行非常會議所得的報告,當時被捕者總數已達12萬人。此外,對群眾的肉體淩辱、開槍,對農村的集體罰款,奪取農村的土地和財產等暴行,也不斷發生。
從1932年8月起,政治運動的重點似不再致力於爭取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而是致力於賤民(“不可接觸者”)自由平等的“哈裏真運動”。以甘地為代表的一部分國大黨人,試圖以哈裏真運動來喚起賤民群眾參加民族獨立運動,堅決反對並要求廢除賤民製度。
8月17日,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宣布了印度少數民族選舉法,提出民選議席增加一倍,承認賤民的選舉權,但實行保留議席的分區選舉製。甘地得悉該項選舉法後,認為提高賤民的地位不在於保留議會席位,而在於革新印度教,使賤民在印度教內享有平等地位。因而甘地於8月18日在獄中發表聲明,反對賤民分區選舉製。為此,甘地於9月20日開始絕食,要求英印政府和國大黨關注賤民的平等權利,要求為賤民在印度教徒選民單位中保留148個席位。根據甘地的建議,賤民組織領導人與印度教大會領導人達成《浦那協議》,得到政府製憲委員會的承認。《浦那協議》明確提出在印度教徒中不應再存在賤民,意即應該廢除賤民等級,賤民應該享有與普通印度教徒相平等的權利。甘地表示接受這一協議,並於26日停止絕食。在甘地號召下,建立了反對賤民製度的組織,並參加了國大黨爭取自治的運動。國大黨還在馬德拉斯省組織了爭取賤民進人印度教寺廟的運動,把1932年12月18日定為印度全國“廢除不可接觸者種姓日”,把1933年1月8日定為“不可接觸者進人寺廟日”。
為了進一步宣傳、推動賤民解放運動,1933年2月11日,64歲的甘地創辦了《哈裏真》周刊並撰寫了發刊詞。5月8日,甘地決定從中午12時開始絕食ZI天,以表示喚醒群眾起來解放賤民。英印殖民政府鑒於甘地已把鬥爭矛頭由爭取民族自主獨立轉向解放賤民,於是在甘地絕食開始前的9時30分發表公報,決定釋放甘地。對此,甘地宣布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一個月,以此行動要求英印政府釋放全部被捕的非暴力抵抗運動者。但英印政府未能接受計地的要求。7月26日,甘地宣布解散薩巴瑪蒂真理學院,決定率領33名信徒到鄉村宣傳解放賤民,發展哈裏真運動。8月1日,英印殖民政府以甘地煽動治安而將其逮捕監禁三天,規定不準離開浦那。甘地拒絕服從政府命令,再次被逮捕,並被判處一年徒刑。甘地在獄中抗議英印殖民政府阻撓其解放賤民運動,於8月16日宣布要絕食至死。後因病危,殖民政府不得不於8月23日將他無條件釋放。出獄後,甘地繼續為哈裏真運動奔走。9月30日,他開始為募集賤民解放運動基金而周遊全印各地。
國大黨麵對英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非暴力抵抗運動在《德裏協定》的冷水潑打下逐漸走向低沉。1933年5月,國大黨決定停止群眾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代之以個別的非暴力抵抗。1934年4月7日,甘地發表聲明,要求停止非暴力抵抗運動。今後恢複非暴力抵抗運動要由他個人決定。5月,國大黨在巴特納舉行會議,決定無條件終止非暴力抵抗運動。至此,1930年開始的大規模非暴力抵抗運動,曆經四年多,仍以失敗而告終。6月,英國政府雖然撤消了對國大黨的禁令,然而運動所要求的爭取完全獨立的目標遠未達到。這次運動盡管又一次失敗了,但作為30年代甘地繼續倡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在當時英印民族矛盾占主要矛盾的曆史條件下,仍具有積極的反帝進步作用,尤其是國大黨從要求印度獲得“自治領地位”發展到以“完全獨立”作為自己的綱領,這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道路上的劃時代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