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甘地領導印僑反對南非移民法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進一步高漲,廣大印僑婦女也參加到鬥爭隊伍中來。10月28日,甘地率領2072名印僑礦工,127名婦女和57名孩童,從納塔爾的紐卡斯爾向德蘭士瓦的約翰內斯堡進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和平進軍”,要求取消“黑色法案”,廢除人頭稅,承認印度婚姻製度的合法性。在4天的“和平進軍”中,甘地3次被捕,盡管南非當局進行鎮壓,但運動繼續高漲。當11月9日,甘地第3次被捕並被判處兩個月徒刑時,納塔爾20000多工人不顧政府的血腥鎮壓,宣布抗議罷工。在罷工運動強大壓力之下,史未資不得不於12月18e釋放甘地,表示願與甘地談判和解。雙方經多次商談,於1914年1月對日,甘地與史末資達成臨時協議:廢除三英鎊人頭銳,承認按印度宗教儀式的婚姻製度為合法,允許持有蓋過指紋登記證的印度人進人南非;甘地則同意停止非暴力抵抗。6月26日,殖民當局以法律形式通過該協議,甘地在南非所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3.“非暴力不合作”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英國的殖民地南非和印度迅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為爭取印度支持英國的戰爭,英國將印度不同程度地卷人了戰爭。1914年6月,大戰爆發之時,正是甘地在南非運用非暴力抵抗運動取得反對種族歧視——“黑色法案”初步勝利之日,甘地已是頗具聲望的社會、政治活動家。他的社會政治主張和非暴力抵抗的鬥爭策略已在世界被壓迫民族之間,特別是在甘地的祖國印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甘地於1914年7月18日離開南非取道倫敦返回印度。1915年1月9日,甘地抵達孟買。他開始到全印度許多地方考察,以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情況。
1905-1908年印度出現了群眾性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潮,雖然這次運動具有重大曆史意義,印度無產階級開始走上了政治舞台,但無產階級在當時還無力領導民族解放運動。
1919年2月,8地在孟買成立了“薩蒂亞格拉哈同盟”(非暴力抵抗協會),號召印度人民在1919年3月30日和4月6日舉行總罷業和絕食,對羅拉特法實行非暴力抵製。他號召人民群眾絕對不要使用暴力。他要求人民群眾遵循“薩蒂亞格拉哈”,即對英國殖民當局實行經濟抵製,倡導手紡車運動,以印度的土布去對抗英國的洋布洋貨;實行政治抵製,即印度國民對英“不合作”或“不服從”運動,拒絕到英國人所辦的學校中去上學,拒絕參加英國人所控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機關,實行抗稅等等。以此作為印度爭取自由的手段。
然而,人民群眾的鬥爭,衝破了甘地的限製和約束,他們從3月30日起,便在全印各地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罷工、罷課、罷市,甚至武力暴動。在鬥爭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空前團結。整個印度沸騰起來了。
就甘地而言,他是不願看到暴力鬥爭的。當他聽到孟買和阿默達巴德等群眾采用了某些暴力行動,甘地便於1919年4月13日起絕食三天,以自苦教育施行暴力反抗的群眾。他還說,他自己在人民還沒有了解非暴力抵抗的原則和深刻含義前過早地發動了這次運動,因而他犯了“一個喜馬拉雅山般的錯誤,使得根本不是非暴力抵抗者而是懷著惡意的人們能夠胡作非為”。於是,他在4月中旬宣布中止非暴力抵抗運動。
可是,已經引發行動起來的群眾,不會就此停止鬥爭。1919年4月10日,英國殖民當局在旁遮普省阿姆利則逮捕了賽福了·克其魯和薩提亞帕爾兩位博士、民族運動活動家,未加任何審訊就把他們驅逐出阿姆利則。為此,2萬群眾舉行抗議示威。13日,數千名群眾在阿姆利則的一個廣場集會,英軍截住廣場出口,用機槍向場內手無寸鐵的集會群眾掃射達10分鍾之久。結果,379人死亡,1200多人受傷。英軍製造了“阿姆利則慘案”,妄圖用血腥手段把民族運動鎮壓下來。然而,阿姆利則慘案激起了印度人民群眾的更大憤慨,旁遮普省的反英鬥爭進一步發展,到4月15日,運動已由原來的30個城鎮和地區擴大到50個城鎮和地區。在孟買、加爾各答等城市,反英運動也迅速高漲起來。
“阿姆利則慘案”是甘地一生中又一個重要轉折點。
為了宣傳非暴力抵抗運動,1919年10尺,甘地主辦了兩個刊物:《新生活》(古吉拉特文版)、《青年印度》(英文版)。1919年11月24日,甘地在德裏主持了全印基拉法會議,提出不與英國合作的“不合作”主張。
基拉法運動,即哈裏發運動。它是印度穆斯林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反對英國等協約國瓜分土耳其、保衛伊斯蘭教宗教領袖哈裏發(土耳其蘇丹)而興起的。1919年底哈裏發委員會成立,領導人是印度國大黨人穆罕默德·阿裏和紹克特·阿裏兄弟。參加這個運動的有印度穆斯林各階層群眾。甘地主持了全印基拉法會議並參加了基拉法運動,對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在反英民族運動中的團結合作具有重大意義。1919年聖誕節期間召開的國大黨第34次年會,即阿姆利則大會,實質上是甘地領導國大黨的第一次大會。1920年8月,甘地發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支持基拉法運動。9月,國大黨在加爾各答舉行的會議上決定把基拉法運動的要求作為不合作運動綱領的一部分。同時,國大黨在加爾各答會議上通過了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提案,並在決議中加人了“要求自治”。號召人們辭去殖民政府公職和爵位,不接受英國教育,抵製英貨,使用土布,不向英國銀行存款,不買英國的公債等。會議之後,印度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不合作運動”,到處辦起了印度人自己的學校和商店,全國製造了約200萬架用來織土布的手紡車。甘地認為,如照此實行,一年內可以獲得印度自治
1920年12月,國大黨在那格浦爾召開年會,在甘地提議下修改了國大黨黨章。黨章第一條規定:“國大黨之宗旨,係由印度人民使用一切合法與和平手段獲得自治”。“如果可能,在不列顛帝國範圍內達到自治,如果不可能,則脫離不列顛帝國而自治。”在組織上,國大黨由非常鬆散的團體變為群眾性的政黨,並設立了一個15人組成的全印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會)。基層黨組織達到鄉鎮。這樣,1920年國大黨那格浦爾年會標誌著國大黨發展到了一個新價段,國大黨的鬥爭方式不再是脫離群眾的“討論”和“決議”了,而是轉變為以一定群眾運動為基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了。國大黨現已突出地成為一個領導群眾從事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自由之實現的占焦點地位的政黨了。在那格浦爾年會上,正是在甘地的提議下,國大黨通過了一項關於必須組織工人和吸收工農及手工業者參加基層組織的專門決議。於是,相當大的~部分工農湧人了國大黨組織,這不僅推動了國大黨采取較積極的反英鬥爭,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現在起,國大黨開始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作後盾了。這是20世紀20年代初國大黨的重大進步。這是甘地對印度民族運動作出的巨大貢獻。
1920年,印度工農運動繼續高漲,農民運動常以“阿卡裏運動”(意為永存的)的形式出現,特別是在旁遮普省。這年發生了396次罷工,有60萬人參加。聯合省、孟加拉省和馬德拉斯省均發生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甘地提出的“一年內自治”的口號獲得群眾的支持。加爾各答3000多名大學生罷課,成千上萬學生從英印殖民學校中退學。許多地方建立了本民族的學校和學院,在孟加拉、古吉拉特、比哈爾創辦了印度國立大學。
在奧得省出現了農民組織“愛卡”(即“聯合會”),會員達到10萬多人。大學生和工人還組織了群眾性的抗英團體——國民義勇團。在《印度青年》雜誌上,刊登出畫有紡車的三色印度國旗的方案。為了維護莫爾錫地方的群眾利益,甘地還同該地區的群眾一起,反對印度財閥塔家族的占地。同年7月引日,甘地在帕力舉行盛大的焚燒洋布的箐火會,以示提倡手紡手織上布,穿戴上布衣帽,抵製洋布洋貨。全國各地群眾仿效甘地的行動。為了推進手紡車運動,甘地於9月19日起,實行全身穿著土布,平時上身赤裸,剃發光頭,必須保暖時披上布。他每天還抽出半個小時用來紡線織布,從不間斷。他向圍在紡車周圍的群眾,宣傳其念念不忘的學說。一項普通的紡線任務從此發展成為莊嚴的聖事,甘地的小小紡車成為他領導的和平革命的象征。國大黨黨員從甘地到基層成員,都得親自紡紗,以身紡紗與土布作為黨費向國大黨交納。在甘地帶動下,手紡車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甘地和國大黨還領導了抵製英國威爾斯親王訪印的運動。11月17日,威爾斯親王抵達孟買時,非暴力抵抗運動達到高潮。示威者與警察發生了衝突,有30人被打死,200多人被捕。但甘地認為,孟買群眾超越了非暴力範圍,因而他於11月19日,宣布絕食。他要求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注意到這點。他甚至由此“自己得出結論,現在不可能開展群眾性的公民不服從運動。”英國殖民當局宣布國民義勇團為非法組織。大肆逮捕國大黨和義勇團成員。當時被監禁的有3萬餘人。在群眾運動空前高漲的形勢下,1921年底舉行的國大黨阿麥達巴德年會宣布:“大會以更大的力量和堅定信心繼續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直到自主的確立。”年會號召所有18歲以上的人參加國民義勇團。年會把領導運動的全部大權交給了國大黨“惟一的執行權威聖雄甘地”,即甘地被授權為運動的總指揮。
1922年2月1日,甘地向總督發出最後通碟,要求殖民當局七日內釋放被捕的非暴力抵抗參加者,開放言論出版自由。但遭到拒絕。甘地準備在孟買進一步發動非暴力抵抗運動。但就在這時,發生了喬裏喬拉村暴力事件。
1922年2月4日,聯合省哥拉克普爾地區喬裏喬拉村農民舉行示威遊行,警察向他們開槍射擊。憤怒的群眾進行了還擊,把22名警察包圍在警察局裏,然後放火焚燒,22名警察被燒死。殖民當局對農民施加了殘酷的報複。44名農民被殺害,幾百人被流放服苦役。對於這一事件,甘地不但不譴責殖民當局的暴行,反而在2月12日,國大黨的巴多利工作委員會緊急會議上通過決議,聲稱鑒於群眾鬥爭越出了非暴力的範圍,宣布無限期推遲全國性“不合作”運動,代之以推廣手紡車、教育和改革活動,並說:“拒絕向地主繳租”就是違背國大黨的決議,“會損害國家利益”。決議還“譴責慘殺警察和無故焚燒警察所的喬裏喬拉的無知人們的慘無人道的行為,並對死者家屬所受的損失表示同情。”甘地此舉引起了國大黨內外的強烈不滿。巴多利決議使國大黨領袖們(大多在監獄裏)感到驚愕,也使一般黨員感到憤怒,運動突然停止,對情緒高漲的人們是個嚴重打擊。甘地受到了各方麵的指責。為此,甘地從2月12日起絕食5天。3月10日,甘地被殖民政府指控在《青年印度》上所寫的三篇文章煽動了人民與政府為敵。3月20日,在薩馬蒂學院甘地被政府逮捕並判刑6年。在獄中,甘地寫了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1924年5月,甘地因病從獄中獲釋。
由於巴多利決議,轟轟烈烈的1919-1922年的反英非暴力抵抗運動走向低潮。人民群眾和國大黨的許多領導人對甘地作出巴多利決議感到困惑,有的表示憤慨。部分群眾曾不顧國大黨的決議,繼續進行鬥爭。直到1922年9月,印度紡織工人、鐵路工人的罷工和農民運動都未完全停止,但是運動已處於無領導狀態。
國大黨巴多利決議的實質,說明甘地“非暴力抵抗運動1反映了印度自由派地主與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在人民群眾反帝鬥爭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地主資產階級擔心鬥爭的深人會觸及到本階級的利益,因此,違背人民要求,無限期推遲非暴力抵抗運動,明確宣布“拒絕向地主繳租”就是違背國大黨的決議。
1919-1922年的大規模非暴力抵抗運動失敗了。
4.繼續解民倒愚
1919-1922年非暴力抵抗運動失敗以後,英印殖民當局在印度進行了省立法機構的選舉。選舉方式是按宗教分為選民集團,目的是分化印度民族運動力量。國大黨曾經宣布要抵製這次選舉方案。但後來又決定參加選舉,要同英印殖民政府“合作”。1923年1月,國大黨的一部分著名領袖達斯和莫·尼赫魯(賈·尼赫魯之父)因不同意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張,在國大黨內形成了“司瓦拉吉派”(自主黨),由達斯任主席,莫·尼赫魯任書記。國大黨的領導權轉人“司瓦拉吉派”之手。他們主張參加選舉,參加立法議會,通過在立法議會中的鬥爭,爭取印度的“司瓦拉吉”(意即自主)。
1922年甘地被捕人獄,1924年1月因闌尾炎而做手術,同年2月5日因病獲釋。但1924-1928年,甘地實際上脫離了國大黨的領導工作,雖然在1924年12月26日國大黨在貝爾高姆舉行的第39屆年會上,甘地當選為主席。這一時期甘地括動的重點轉到調處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以及宣講解放賤民(不可接觸者)的“哈裏真運動”。1924年9月,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仇殺,甘地為此於9月18H決定絕食ZI天。10月,他在《青年印度》上撰文抨擊殖民政府非法搜查並逮捕自主黨人。11月,甘地、達斯和莫·尼赫魯發表聯合聲明:除不穿洋布衣服外,暫停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其他各項活動;國大黨黨員須繳納2000碼手工紡的紗(自紡或購買)作為黨費。
1925年,甘地考察了卡提亞華、中印度、孟加拉、特拉凡哥爾、馬德拉斯、比哈爾、聯合省等省邦、宣講穿戴上布、解放賤民和印穆(回)團結。9月,在國大黨巴特納會議上,甘地倡議組織全印紡織者協會。12月起,他在《青年印度》上連續發表他的自傳——《甘地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1927年,甘地繼續在全印許多省邦旅行,進一步發動土布運動,宣講禁煙禁酒。反對童婚,主張寡婦再嫁等社會改革。為了反對陋習,改革婚禮,1928年甘地為第三子拉摩達斯·甘地主持婚禮,行禮前新郎新娘同掃牛欄和澆樹,婚禮時在聖火前所長輩講話,無飾物嫁妝,惟一的出嫁禮物是新娘母親送的一架手紡車,甘地送的一本《薄伽梵歌》。
1928年6月12日,古吉拉特邦巴多利區的農民爆發抗稅運動,農民遵循甘地非暴力鬥爭方式反對英印殖民當局把田賦提高20%至25%。國大黨召開農民代表會議,號召農民拒絕向殖民政府交納一切賦稅。在甘地的號召下,6月12日被定為全印“巴多利日”。巴多利農民的鬥爭得到全印支持,政府被迫恢複了原因賦稅率。農民鬥爭取得了一定勝利。工人運動也高漲起來,罷工運動的總數1928年達到3150萬工作日,著名的紅旗工會也在孟買組織起來,工農運動的發展推進了民族運動,1928年11月,國大黨青年左翼領導人賈·尼赫魯和蘇巴斯·鮑斯組成了全印獨立大同盟,主張印度完全獨立。這樣,在12月舉行國大黨加爾各答年會上,討論奠·尼赫魯起草的、主張在大英帝國範圍內獲得自治領地位的《印度憲法草案》(也稱《尼赫魯報告書》)時,尼赫魯父子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即“獨立派”與“自治派”相持不下,結果,甘地提出了折衷方案。該方案限定英國在1929年底前給印度以自治領地位,否則就爭取完全獨立,並允許獨立派能以國大黨名義宣傳獨立。國大黨加爾各答年會雖然以1350票對973票的勉強多數通過了甘地提出的折衷方案,但是要求獨立的左翼力量已大為發展。甘地雖然掌握著國大黨的實際領導權,但是他表示退讓,並推薦賈·尼赫魯代他當選。這實際上是國大黨內政治力量變化的反映,它說明以賈·尼赫魯為代表的“獨立派”的力量已有所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