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元帥八、印度聖雄——甘地1
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元帥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元帥1.風與少年時
1869年10月1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博爾本德爾(!日譯波爾班達爾,一名蘇達瑪普裏)。其父母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家族世代經商,屬印度教第三種姓吠舍的一支班尼種姓。甘地的祖父烏塔昌德棄商從政,曾先後擔任卡提阿瓦半島上幾個小土邦的首相。由於甘地家庭篤信印度教大神毗濕奴,因而他自幼受到不殺生、素食等熏陶。信仰毗濕奴,對甘地思想影響很深。毗濕奴是印度的守護神,善神,被認為具有保護能力,並能創造與降魔。毗濕奴的行為準則,成為甘地思想最早的淵源。
甘地的父親既屬吠舍種姓,並任波爾班達爾土邦的首相,因此家境屬於當地社會的上中等,雖不如婆羅門、刹帝利高級種姓那樣尊貴與富有,但在印度亦稱得上“小康”家族。甘地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為人爽直,曾屢遭仇人逼迫,對家財私產比較淡漠,常用祖上遺產周濟貧民,因而晚年家境拮據。甘地的母親崇信印度教教義,身體力行教規信條,終身素食,救難濟貧,扶危慈善。全家每日祈禱,誠篤念誦《羅摩衍那》。甘地的第一位啟蒙教師也是個虔誠的印度教徒,他教甘地背誦《吠陀》經。在他上小學時,學校流傳著一首兒歌:“英倫似巨人,印人何其小,肉食者治人,身驅六尺高。”他聽到這首兒歌,天真地想道:“要是我國人人都吃肉,那就可以把英國人打敗了。”他煮熟了一塊山羊肉,破戒而食,但結果卻十分糟糕,他當即嘔吐了起來。這大概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打破了素食戒律。為此,甘地竟然患上噤口和脫疽病。他後來說,由於食肉,精神受到失眠\乃至有似殺人凶手感覺的折磨。此後,他始終如一:堅守淨化。素食、不殺生、不傷害一切生物。
印度盛行童婚製度,甘地在8歲時便與同齡的嘉斯杜白訂婚。1882年,13歲時便結婚。妻子嘉斯杜白也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徒。從此嘉斯杜自成為甘地的終身伴侶,相
同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類似的社會地位與民族待遇,她成了輔助甘地事業的助手。誠然,在甘地成年以後,他是印度童婚製度的反對者。他認為,童婚會導致民族體質衰退乃至於亡國。
1876年,甘地7歲時,隨父遷居拉傑果德,在當地上小學。1881年,甘地12歲時,在拉傑果德進人阿爾弗雷德中學。拉傑果德位於印度西部距海不選處,是英國殖民勢力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影響較深的地區,這裏的中小學校幾乎都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監護下。因此,甘地較早地接受了殖民地資產階級學校教育。為此,甘地後來曾一再言及自己未能更深廣地精通印度教梵文經典,認為自己隻是閱讀了《吠陀》的梵文譯本。
1885年,甘地16歲時,父親去世,他失去了一位保護人,這對他的精神與經濟狀況是一次重大挫折。1887年,18歲的甘地中學畢業,同年進人巴納加爾城的薩瑪爾達斯學院攻讀。第二年,1888年9月4日,甘地被送到英國倫敦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為此,他違反了毗濕奴教派信徒不能漂洋過海遠行的戒律,被開除出吠舍種姓。在甘地離開印度前,他的母親再三叮囑他去英國後一定要遵守印度教教規:戒酒(不飲酒)、戒肉(不吃肉)、戒色(不親女色)。為此,他向母親立了誓。他到達英國後,雖有友人送給他《聖經》,有意引他信仰基督教,但甘地卻堅持認真閱讀印度教經典《巴格哇季達》,以此作為自己修身的準則。他認為,他從《巴格哇季達》這部印度教經典中獲得許多美感,從而使他更加篤信印度教經典是救世之寶。
在倫敦就學期間的甘地,各方麵表現並不十分出色。他拙於演說,專門選修了演講課仍未改觀。他曾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英國式的紳士,仍未成功。但他發憤讀書,接觸了大量的當時流行於歐洲的思想流派,這對他日後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甘地還力圖參與各種進步運動,對英國工人的罷工持同情態度,同時又對素食主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甘地由少年而至青年、由上中學而進人大學時,印度殖民地社會正由封建製度逐步轉向半封建半資本主義製度。
印度社會的這種變化,對一個年輕的大學生甘地來說,已經產生一些影響。1890年甘地21歲,他在倫敦見到了國大黨第二屆主席達達巴,他還去巴黎觀光大博覽會。1891年6月10日,甘地讀完大學,通過考試,取得律師資格,並於11日取得英國高等法院律師注冊證。12日登輪船啟程回印度。7月回到孟買,得悉其母在他回國前不久已逝世,甘地非常悲隊不久,22歲的甘地便在孟買的高等法院擔任律師。
年輕的甘地步人孟買律師界並不很順利,1892年當他出庭辯護時,因缺乏經驗而怯場。而且,他感到律師這一職業似乎是不道德的,因而他有意放棄這種職業,他甚至對他的主顧說明,如果他發現他在辯護的案件是不公道的,他有權利中途退出。因此,他在孟買當律師的時候,生意並不興旺,甚至連生計都有困難,半年後便回拉傑果德。被稱為印度“盂買的無冕之王”的達達巴與戈赫爾教授是甘地所敬仰的人物,並對甘地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甘地曾在倫敦見到過達達巴,他是印度民族運動的先驅者和國大黨主席。戈赫爾則是印度改良教育的最早發起人之一。1892年,達達巴教誨青年甘地應把英雄式的忍耐主義運用於政治生活,也就是要‘“用愛來征服惡魔,而不是用惡魔來征服惡魔”。這就是“亞喜米沙”(以愛征服惡)的第一部真理。甘地認為,達達巴和戈赫爾是印度最具智慧,學識淵博,樸素和藹,最值得真誠敬仰的先生與導師。
2.瀝血爭平等
也許甘地命中注定要幹一番大事,從事律師職業的失敗,改變了他的命運。
1893年4月,24歲的甘地,應博爾本德爾(波爾班達爾)的達達·阿布杜拉公司之聘,前往該公司設在南非德蘭士瓦首府比勒陀利亞的商行協助處理一起4萬英鎊的債務糾紛案件。5月,甘地抵達南非的德班。踏上了南非的土地。他登上了開往比勒陀利亞的火車。在火車上,發生了一件他稱之為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經曆”的事情:一位白人衝進他乘坐的頭等車廂,命令他搬到行李車廂去,他拒絕了,對方將警察喊來,強行將他趕下火車。就在此時,甘地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從今以後,莫漢達斯·甘地將堅決抵製種族歧視。從此,開始了甘地的南非時代(1893一1914年)。
生活在種族歧視製度下的南非印度僑民及其後裔,不僅要負擔極繁重的稅,而且要受到各種各樣的種族歧視的壓迫與侮辱。他們的生命經常有危險,財產經常被掠奪或搗毀,幾乎沒有什麼保障。
甘地在印度,雖不像婆羅門、刹帝利種姓那樣“尊貴’”,但他所屬的吠舍種姓,仍算作社會中上流等級,他在印度,乃至英國所受到的待遇都較優厚,基本上與白人相似。可是,當甘地一踏上南非的土地,情況就大不一樣。當1893年甘地到比勒陀利亞、納塔爾,特別是到布爾人統治的德蘭士瓦時,甘地不能與白人一起乘坐頭等車廂,不能同白人同住較高等的旅館,隻能與非洲黑人同坐三等車廂和住低級旅店。他曾多次被從旅館和車上拉出來,受到拳打腳踢等種種侮辱。麵對這種侮辱,他恨不得立刻離開南非返回印度。但是,他暫時不能離去,因為他已與南非的一家公司簽訂了工作一年的合同。因此,他隻能以忍耐、自製來磨練自已,切盼合同期滿後再回印度。
正當甘地準備離開南非返回印度之時,甘地得知南非當局擬通過剝奪印裔僑民選舉之決議案。甘地目睹南非印僑完全沒有組織,任人欺淩壓迫的苦難狀況,心頭不由萌發出一位律師救助人民的天良,再加上印僑的誠摯挽留,甘地終於改變初衷,決定不返回印度,繼續留在南非。為印僑的自由平等權利而奮鬥獻身。
1894年,25歲的甘地在納塔爾最高法院登記為律師。為了改變南非印僑的無組織狀態,在甘地的發起和組織下,是年5月22日,“納塔爾印度人大會”(也稱納塔爾印度國民大會)正式成立。為此,甘地寫了《向南非的英國人呼籲》和《印度人的選舉權》兩部小冊子。甘地還創辦了《印度民意》報.用英文和三種印度語文出版。甘地在他的著述與報刊上,以法律為依據,闡明排斥和歧視亞裔人的各種條例都是不合法的。他號召印度僑民組織起來,進行自我教育,以非暴力抵抗為手段,爭取印裔人的權利。為了團結龐大印裔人,已經進人上流社會生活水平的律師甘地,甘心情願與廣大印商僑民生活在一起。當時,甘地在約翰內斯堡的律師業務已非常發達,年收人已達五六千英鎊。但他放棄了優越生活,與印僑平民相似,過著一位清真印度教徒的清貧樸素的生活。他仗義解救被虐待的契約工,他領導納塔爾印度人大會,為反抗殖民政府對印度契約工每年征收3英鎊人頭稅而鬥爭。這次鬥爭雖然由於遭到當局的武力鎮壓而失敗,其中多人犧牲,l萬餘人被監禁。但運動規模之大且比較有組織有領導,因而極大地震動了殖民當局,它標誌著南非印僑已逐漸走向自覺聯合以爭取權利的鬥爭。
在南非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中,甘地逐漸形成了他的獨特的鬥爭方式,聯合廣大印僑群眾,進行非暴力不合作抵抗。甘地以印度教經典中“愛”的思想為基礎,吸收、操和了《聖經》和《可蘭經》中所包含的仁愛思想,形成了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印度教中波羅摩、毗濕奴和濕婆三大主神,他們分掌創造、保護和毀滅(苦行)之神職。甘地全家特別信奉毗濕奴保護神,而其思想核心是主張“愛”,主張以“逢惡報以善,用德報以怨”作為處世行事之箴言。他在倫敦閱讀《聖經》時,對《新約》中的“登山寶訓”裏所述不要與惡人作暴力鬥爭的哲理感觸很深。他在研讀《聖經》和《可蘭經》以後,認為所有宗教幾乎都包含著仁愛之心。當他讀到俄國托爾斯泰的《大國就在你心裏》和英國魯斯金的《等到這最後》等著作時。他認為人際之間的關係,均應以“愛”為主旨。甘地把宗教的哲理,融會於自己的思想與實踐,形成了他根深蒂固的非暴力主義。
18We年夏季,甘地由南非返回印度,決定把家眷接到南非長住。利用返回印度的時機,他會見了印度報界人士和國大黨領導人,呼籲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關心南非印僑之困苦處境,為此,他在孟買寫了一本有關南非印度僑民疾苦的“綠皮書”(因封麵為綠色而得名)。這時國大黨已明顯出現不同派別。以提拉克為代表的民族主義者,被人們稱為“激進派”,它與“穩健派”相對立,主張積極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受到下層中產階級和青年知識分子的擁護。然而,提拉克卻把印度社會中的某些消極麵,諸如主張章婚、保護神牛(母牛)、祭祀和複興印度教等作為民族文化來反對英國“文明”(殖民者)。這些情況,對甘地可以說不無影響。就非暴力主義而論,提拉克是甘地的先行者,不過提拉克未把非暴力主義絕對化。
1896年11月,甘地攜夫人及二子——甥再赴南非。同年12月19日,客輪抵達德班港時,又遭白人種族歧視之阻撓。1897年1月13日,當甘地登岸後,即遭到白人種族主義暴徒毆打。然而,事後甘地卻以“仁愛”之心出發,公開聲明對肇事暴徒不予追究。
在1899年10月爆發的英布戰爭中,甘地從“仁愛”出發,組織了由l100多名印僑結成的救護隊,在戰地救護傷亡人員,前後達六周。後來,當1904年約翰內斯堡發生大瘟疫時,甘地為救治病人組建了一所印僑醫院。1906年,納塔爾非洲人(祖魯人)起義遭到英國殖民軍的殘酷鎮壓,甘地又組織了印僑醫療救護隊。甘地的這些行動,就其本身而言,都是從他所信仰的“愛”出發的。他這些行動,時而受到殖民政府的嘉獎,時而遭受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暴力襲擊,甚至受到一部分懷疑其溫和主張的印度人的反對與攻許。
1901年12月28日,甘地第一次參加在加爾各答舉行的國大黨第十七屆年會。他在會上提出“代表南非印僑的呼籲”案,得到年會的注意並通過了他的提案。在南非,甘地繼續為爭取印僑的平等權而奔走。19022年12月,他向1895-1903年任英國殖民大臣的張伯倫呼籲給予南非印僑以平等待遇,但終無結果。1903年,甘地組織了英屬印度人協會,自任名譽秘書與法律顧問,1904年,甘地閱讀了英國作家魯斯金的《等到這最後》,大為感動。
此後,他立下誓言,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去實踐魯斯金的思想。
從那時起直至他去世,甘地戒除了包括性欲在內的人類所有的生活享受,始終過著苦行生活。
1906年8月22日,德蘭士瓦政府公布了被稱為“黑色法案”的印僑管理法,即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案。這一法案規定,所有8歲和8歲以上的印度人都必須填表打手印領取居住證。居住證必須隨身攜帶,以便殖民當局隨時檢驗,警察可以任意間人民宅查驗證件,違者處以罰款,甚至驅逐出境。麵對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歧視,甘地號召印僑,舉行大會與遊行。印僑莊嚴宣誓,實行甘地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不僅是印度僑民,而且還有其他亞裔僑民,也參加到非暴力抵抗運動中來。南非殖民當局進行野蠻鎮壓。大肆逮捕非暴力抵抗者,監獄以及礦井中塞滿了被捕的印度和亞裔僑民。甘地接連三次被投入監獄。英國駐南非總督史末資將軍稱,對這些為“良心所指使的反抗者”來說。監獄好像是一種快樂的所在。
1908年1月,麵對印僑強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史末資代表的殖民當局不得不與甘地進行談判,史末資使用表麵讓步,實質是欺騙的手法,與甘地達成協議:政府同意釋放被捕者,並收回“黑色法案”,印度僑民則自行登記領取居民證。但是,8月份,大批印度僑民登記後,南非殖民政府卻背信棄義,不履行取消“黑色法案”的承諾,反而進一步製定《亞洲人登記條例》。於是甘地再次發動非暴力抵抗運動。8月16日,甘地召開大會,當眾焚燒了居民登記證,大約有2000多名印僑隨同甘地焚燒了登記證。不僅如此,甘地還率領印僑進行“無登記證越境”,任憑殖民者當局逮捕判刑人獄,以此行動作為非暴力抵抗運動的組成部分。1909年6月,甘地曾率領代表團赴倫敦請願,但未獲任何結果。11月,甘地在返回南非的客輪上寫成了《印度自治卜書。此書出版後,被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譽為“是英雄化的‘愛’的福音”。
甘地在南非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不僅震撼了南非殖民當局,其影響已遠及印度。印度總督哈定,在非洲、亞洲的輿論壓力下,對南非殖民當局的種族歧視政策提出了抗議。國大黨穩健派領導人郭克雷對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推崇備至,1909年末,郭克雷在孟買的一次大會上說,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人民自由平等權利的過程中,如果其他的辦法無可奏效時,甘地的非暴力抵抗是完全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