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守國家,安撫人民、發餉送糧保障軍隊,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軍隊,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位,都是人中豪傑,因為我能任用他們,所以我能得到天下。”從這裏完全看得出用人的重要性。
選用人才是有原則可循的。有的人認為,自己能夠網羅到最優秀的人,就一定能夠成就大事,實則不然。在團隊中,選用最適合的人而非最優秀的,才是製勝的法寶。
有些人專業素質非常高,思想品質卻十分差勁,這種人即使本領再高,恐怕也不能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對德才關係做了較為全麵、較為精辟論證的,是宋朝的司馬光。司馬光明確指出德與才是不能分開的,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從德和才兩個方麵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四種:德才兼備為聖人,德才兼亡為愚人,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在用人時,如果沒有聖人和君子,那麼與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為有才而缺德的人是最危險的人物,比無才無德還要壞。司馬光還說,人們往往隻看到人的才,而忽視了德。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都是才有餘而德不足。司馬光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家,自然有他的思想局限性,但是就德才關係本身的分析來看,他的論述還是比較深刻的,有重要的曆史學術價值。
用人以德為先,次之才學,也就是說要防止重才而輕德的現象出現。有才而缺德,這樣的人隻能是奸才、歪才、邪才。當然,隻有德而沒有才的人也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人才。缺才有德的人,是忠厚人、老實人、辛苦人、正派人,但才氣沒有了,這樣的人也不是做事所需的人才。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大德大才的曠古奇才,用人也以德才兼備為準則。蔣琬、費禕、薑維都是諸葛亮精心選拔的,作為他理政、治軍的接班人。蔣琬入蜀初期任豐都縣長,劉備下去巡視,適見蔣琬飲醉,不理事,大怒,要殺他。諸葛亮深知其人的能力和德行,便為之說情。劉備敬重諸葛亮,聽其言,才不加罪。後諸葛亮提拔琬為丞相府長史,每次出征,蔣琬都足食足兵相以供給。諸葛亮常讚蔣琬為人“忠雅”,可與他輔佐蜀漢王業。諸葛亮死前,密表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死,蔣琬執政,其人大公無私,胸懷廣闊,能團結人,明知時勢,做到國治民安。蔣琬病,薦費禕代之,費禕為人明斷事、善理事、知軍事,他在任時邊境無虞,魏人不敢正窺西蜀。薑維繼諸葛亮複興漢室之誌,屢次北伐,雖無大勝,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馬昭派大軍伐蜀,劉禪昏庸不聽薑維派兵扼守陰平之議,鄧艾得以偷渡而直搗成都。劉禪出降,並令薑維降,薑維想假降待機殺鍾會以複興蜀漢,其夙願雖未實現,足見其人忠烈。
劉備死後,有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蔣琬、費禕、薑維等輔佐,劉禪這昏庸之王才得安坐帝位達41年之久。而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篡漢,魏立國雖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馬懿就發動政變奪取曹爽的軍權,魏政權已歸司馬氏,魏已名存實亡,魏政權存在實際隻有28年。孫權死後,孫亮立為吳帝,內部不和,國勢日弱,遂被晉滅。孫權後人掌權隻有27年。三國相比,蜀漢政權較穩固,無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之事,這是因有德才兼備的賢臣輔佐之故。
我們選用的最合適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善於團結合作的人。有了這樣的人輔佐,成大事就時日不遠矣。
因勢利導,應對難纏的下屬
所謂“馬蠅式”下屬,就是那些上司難以相處或難以對付的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