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後使拓跋丕為驃騎大將軍,總管天下各路軍馬。又頒下懿旨,對乙渾舊部皆不追究,令各將仍領其職,把守邊關,同時命拓跋曇、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賜、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率大軍返回封地,靜候朝廷獎賞。
乙渾舊部本皆忠勇之士,隨乙渾南征北戰,俱都立下戰功。他們雖然為乙渾部下,卻對皇帝忠心無比。乙渾調動他們,壓根沒人知道乙渾是有謀反之心。見乙渾被誅,拓跋曇、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賜、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帶大軍壓境,俱都心下驚恐。
乙渾舊部俱各驚恐,思乙渾謀反,其必受株連之罪。各將領為拓跋曇、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賜、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領大軍牽製,互相之間不得聯絡。乙渾舊部思之,欲保性命,唯有與各位皇叔殊死一戰,以突破重圍,投奔北方柔然或南朝劉宋。
正在他們被圍困之機,忽太後懿旨傳到軍營,在懿旨中表彰各位將軍勞苦功高,俱為大魏忠勇之臣,與乙渾謀反並無關係,故太後降詔,令各將領依舊領兵鎮守邊關,各安其職。乙渾舊部絕處逢生,俱感太後大德,各各上表言忠於朝廷。
馮太後解決了兵變之患,保留了中央政權的實力,不使諸候王力量過分壯大,北魏的天下基本安定。馮太後下一步的策略是控製朝臣,令朝臣盡為太後所用。
於文成帝、馮太後及獻文帝有恩的重臣,平原王陸麗為乙渾矯詔騙入京城所殺。當初假獻計於乙渾,實欲保住陸麗司衛監穆多候也因為陸麗不聽其勸阻,陰差陽錯導致陸麗被乙渾所害而自刎。馮太後感其恩,決定重用陸麗之子陸定國。
陸定國是平原王陸麗的長子,文成帝在陸麗的擁戴下當上皇帝時,他還是嬰兒。文成帝龍駕親臨陸麗府中時,看到陸定國長得甚為可愛,心中頗為喜歡,便下旨把陸定國送到宮中撫養。
後來文成帝拓跋濬的皇長子拓跋弘出生了,陸定國象哥哥一樣,從小就和皇長子拓跋弘一起玩耍、讀書。拓跋弘繼位為獻文帝,乙渾被誅後,馮太後封陸定國為東郡王,不久任為殿中尚書,掌管禁宮內外宿衛禦林軍。這陸定國和他父親陸麗一樣,忠於拓跋氏和太後,封為殿中尚書後,自是盡心盡力,不敢怠慢。馮太後如此安排,皇宮的安全便有了保證,不再擔心朝中有乙渾的餘黨伺機作亂。
馮太後雖把拓跋丕升為驃騎大將,那隻不過是權宜之計。拓跋丕年邁,且才能並無過人之處。太後封其為驃騎大將軍,隻為念其誅殺乙渾有功,同時用年邁並不強勢的拓跋丕來統領軍隊,也能起到安撫乙渾舊部的作用。
但北魏腹背受敵,僅施仁政還是不能保障北魏的安危。於是,馮太後便把隴西王源賀調回京城,升為太尉。太尉一職,有權調動天下軍馬,位居三公之首。馮太後廢了乙渾矯詔自立的丞相一職,恢複三公互相製約的局麵,源賀便成了太尉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