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吉思汗之猝然病死,曆來有各種說法:有人說他是不適應西夏的酷熱天氣,發高燒不治而死;有人說他是狩獵時誤被雷電擊中而亡;有人說成吉思汗在西夏境內作戰時,膝部中了毒箭,由此被毒死;還有一個說法最為離奇,一個俄羅斯的冒險家根據他搜集到的材料聲稱,成吉思汗曾俘獲了西夏一名王妃,就在他要占有這名王妃的晚上,王妃用毒匕首刺中了成吉思汗,自己也隨即自殺。
蒙古早期信奉薩滿教,不重視死者的遺體,但相信靈魂永存。成吉思汗的葬儀十分奇特:不用棺槨,“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葉子奇《草木子》),也沒有殉葬品;再挖一個深坑,埋入其中;然後用萬馬將地麵踏平,“彌望平衍”;最後派一支軍隊將這一大片地區都封鎖起來,等到地麵草木長成,絲毫看不出埋葬的痕跡,軍隊這才撤走。正因為實行的是密葬製度,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成吉思汗陵的具體位置至今也不得而知。
據說,成吉思汗陵應在當今蒙古國肯特山內。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年輕的時候被仇人追殺,逃入肯特山,並在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這棵大樹的下麵。”他的後代遵從他的遺願,將他的遺體放在獨木棺(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的棺材)中下葬,葬後不起墳墓。之後,蒙古人出動大批人馬,將葬地踩平。一直等到葬地表麵長起樹木,與周圍環境無異,這才撤走。而蒙古人則在下葬處殺死一頭小駱駝,因為駱駝母子情深,且有獨特的氣味,後人祭奠時,趕著母駱駝上路,母駱駝停下來悲號徘徊的地方,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但一旦母駱駝死去後,就再也無法找到墓地了。
這個野心勃勃的世界征服者,最終結束了傳奇的一生。盡管他生前擁有遼闊無垠的疆土、堆積如山的珍寶、成千上萬的美女,生後的最終歸宿依舊是化成一□黃土,如何不令人感慨歎息。
成吉思汗之死並沒有令蒙古征服擴張的步伐就此停住。後來蒙古還有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蒙古騎兵震驚世界,改變了亞洲甚至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格局。
第二次西征的時間是1235年—1244年。成吉思汗西征時,哲別、速不台統率的一支蒙古軍曾在阿裏吉河擊潰斡羅思諸侯和欽察人的聯軍,但沒有征服全部的欽察人,更沒有征服斡羅思(即俄羅斯)。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即位之初,又派闊客歹、雪你台入侵欽察、不裏阿耳等地,也未征服其國。公元1235夏,窩闊台召集諸王大會,決定遵守成吉思汗遺訓,開拓疆土,再次西征。窩闊台還打算親自西征,但被眾人諫阻,最後議定由各支宗王的長子或長孫領兵出征,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也遣長子從征。參加西征的有:拔都(術赤次子,因才幹突出繼承了術赤的位子,享有長子的權利)、不裏(察合台長子蔑忒幹之長子)、貴由(窩闊台長子)、蒙哥(拖雷長子)等。其中,以拔都為統帥。這就是著名的“長子遠征”。
蒙古西征軍先攻占了裏海以北地區和俄羅斯,攻克莫斯科、基輔等大城。之後兵分三路:北路軍為察合台部,由貝達爾(察合台子)統帥,攻打孛烈兒(波蘭);中路軍為術赤部,由拔都統帥,攻打馬紮兒(匈牙利);南路軍為窩闊台部,由大將速不台和合丹(窩闊台之子,貴由弟)統帥。北路軍勢如破竹,打得孛烈兒王布萊斯狼狽逃命,隨後蒙古大軍渡過奧得河,在莘爾斯達特大平原上和孛烈兒、日耳曼聯軍遭遇,一場大戰後,歐洲聯軍全軍覆沒,屍橫遍野。中路軍和南路軍也都節節勝利,殺得歐洲人心驚膽破,稱之為“黃禍”。北、中、南三路蒙古軍最終在多瑙河畔會師。一時間,歐洲震動,羅馬教皇格利高裏九世驚呼蒙古軍為上帝的“罰罪之鞭”。
之後,中路拔都大軍繼續挺進,一路打到亞德裏亞海的威尼斯國邊界,進軍離維也納三十裏的地方。正要征服全歐洲之時,忽然接到窩闊台大汗病死的消息,這才下令班師。拔都回到他自己的欽察汗國駐守,因為感激兄長鄂爾達(術赤長子)主動讓位,將一大片土地分給鄂爾達,建立白帳汗國。又將另一片土地分給弟弟昔班(術赤第五子),建立了青帳汗國。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達四百年之久,即使當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結束後,欽察汗國仍然統治著俄羅斯。直到十六世紀中葉,俄國彼得大帝崛起,蒙古人對俄國的統治才逐漸衰退。
第三次西征的時間是1253年—1259年,當時的蒙古大汗是蒙哥(拖雷長子),派旭烈兀(拖雷之子,蒙哥之弟)率軍西征。這次西征主要的目的是要剿滅木剌夷(今伊朗境內)。木剌夷是回教的一個狂熱教派,起源於波斯,正統回教認為他們是異端邪派。木剌夷的領袖稱為“山中老人”,總部設在高峰上,稱為“鷲巢”,極為神秘。木剌夷四處搞暗殺活動,對付政敵,西方稱他們為Assassini,英文Assassin(暗殺者)一詞便是由此而來。木剌夷甚至劫掠蒙古行商,由此惹怒蒙古,招來滅頂之災。旭烈兀攻破“鷲巢”後,不分老幼,一概殺死。
之後,旭烈兀繼續西進,擊敗黑衣大食國(阿拉伯),攻陷了回教的大本營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當時回教哈裏發統治巴格達已經有五百年,西歐基督徒組織“十字軍”東征,多次與回教徒交戰,“十字軍”大規模的東征就有八次之多,但每次都是失敗而歸。而旭烈兀一次就徹底摧毀了回教的大本營。隨後,旭烈兀攻陷了大馬士革城,將蒙古汗國的勢力擴展到西南亞。
第三次西征之後,蒙哥大汗將新占領的地區封給弟弟旭烈兀,建都低廉(今伊朗大不裏士),稱伊兒汗國。伊兒汗國包括了中東當代所有的石油出產國家,邊境已經與埃及相接。當時旭烈兀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向東羅馬帝國求娶公主。東羅馬王不敢拒絕,但又聽說蒙古男子多妻多妾,舍不得將親生的公主嫁過去,於是將私生女瑪麗亞嫁給了旭烈兀。瑪麗亞到達伊兒汗國時,旭烈兀剛好病死,旭烈兀之子阿八哈便娶了瑪麗亞。由於瑪麗亞的關係,阿八哈一直善待天主教徒,還與教皇、法蘭西等國建交,互通使節。
伊兒汗國與之前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四大汗國。這四大汗國同蒙古汗國以及後來的元朝一直保持形式上的藩屬關係,由此形成了曆史上疆土空前遼闊的、勢力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帝國的土地極為廣袤遼闊,據說從帝國的中心騎馬向東南西北四方奔馳,馬不停蹄,也要一年才能到達邊界。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盡管在西征時一度遭到了頑強抵抗,但相比於蒙古軍進軍的步伐,依然是微弱而不足道的。真正令蒙古軍嚐到苦頭的是後來南下時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損兵折將慘重。比如四川釣魚城保衛戰,時間長達三十六年,是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蒙古大汗蒙哥東征西討,縱橫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然而卻在釣魚城折戟,被城上被炮石擊中,死於軍營中,由此影響和改寫了整個世界中古史。釣魚城因而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關於南宋軍民抵抗蒙古的種種事跡,在後麵再分篇詳述。
2.蒙古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