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2)(2 / 3)

一年後,丘處機要求東返中原,成吉思汗特意賜給他一紙詔書,任命他管理天下道眾,並說丘處機的門人“係逐日念誦經文告天底人,每與皇帝祝壽萬萬歲者,今後免除一切差發賦稅”。此次丘處機的雪山之行,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賞識,也成為全真道轉入貴盛的關鍵。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全真道成為北方漢地首屈一指的教派,顯赫一時。丘處機本人在東歸後,住於燕京太極宮(舊址在今北京白雲觀西側),後病死在那裏,恰好與成吉思汗死在同一年。

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及全真道的禮遇,一度引起成吉思汗的近臣耶律楚材的不滿,因為耶律楚材本人信奉佛教,後來還在其著作《西遊錄》中對丘處機大肆攻擊。

第一次西征之後,成吉思汗將新占領土封給他的三個兒子作為世襲領地:其中長子術赤封於欽察,據有花剌子模和康國故地,建都薩萊(今伏爾加河下遊),稱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術赤死後,該國歸其次子拔都;二子察合台封於西遼和畏兀兒故地,初建都阿力麻裏(今新疆伊犁北),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於乃蠻故地,即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也速裏(今新疆額敏),稱窩闊台汗國。

其中,術赤的封地欽察汗國離草原故土最遠,這自然與他廣泛被人認為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骨肉有關。術赤本人一生都籠罩在“野種”的陰影下,內心痛苦可想而知,即使戰功再高、封地再廣,無濟於事,以致四十多歲便抑鬱而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血腥的西征中,蒙古的收獲還不隻是土地和財富。跟隨成吉思汗西征的大臣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醫卜,在尋思幹城(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時,他偶然發現當地的月食時刻和食分與金人重修的《大明曆》所推算的不同,立即敏感地意識到不僅是因為《大明曆》行用年久,誤差積累漸大,而且跟觀測地點有關,《大明曆》隻適用於中原地區,而尋思幹城西距中原萬裏。根據這一情況,耶律楚材撰寫了《庚午元曆》,訂正了舊曆法的誤差,並且創立“裏差”(類似時區)一詞,首次提出地理經度的概念。數十年後,元朝名臣蘇天爵據《庚午元曆》一書提出地方時的概念。

《大明曆》為南北朝時祖衝之編製。祖衝之,字文遠,範陽遒郡(今河北淶水北)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正確地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七位的人,對中國曆法的貢獻也相當卓越,集中體現在他編製的《大明曆》及為《大明曆》所寫的《駁議》中。在祖衝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製的《元嘉曆》。祖衝之進行長期的天文觀測後,發現《元嘉曆》對日月的方位、行星的出沒和冬至、夏至的時間,推算得都不準確,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他著手製定新的曆法,經過潛心研究,精心編製,終於在三十三歲那年完成了新曆的編製。此時正值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所以叫做《大明曆》。《大明曆》的最大特點,是改變“閏法”和采用“歲差”。它采用的朔望月長度為29.5309日,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鍾。在《大明曆》中,祖衝之提出在391年插入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以往曆法采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根據新的閏周和朔望月長度,可以求出《大明曆》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81481日,現代測得為365.24219878日,僅差萬分之六日,也就是說一年隻差46秒。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楊忠輔製統天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冬至點是製訂曆法的起算點,因此測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對於編算曆法來說非常重要。可是在祖衝之之前,曆算家們一直認為冬至點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使得曆法製訂從一開始就產生了誤差。祖衝之把歲差概念引進曆法中之後,大大提高了曆法計算的精度。《大明曆》的編製成功,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祖衝之上書,請求頒行《大明曆》,皇帝不懂曆法,下令先進行辯論。辯論的一方是祖衝之,另一方則是皇帝寵臣戴德興。戴德興思想保守,說:“日月星辰運動的快慢,不是普通人能夠測得的。曆法是古代傳下來的,不能改動,改了就是褻瀆上天,叛祖離道。”祖衝之反駁說:“日月星辰的運行並不神秘,有形跡可以檢測,有數據可以推算。古人哪能做到精密細微,一點差錯都沒有呢?我們不應該信古而疑今。如果我們永遠沿襲古人,那怎麼行!”爭論持續了將近兩年,宋孝武帝終於決心改用新曆,但是新曆法尚未及頒行,宋孝武帝便撒手病死。《大明曆》的使用因此又被擱置下來,在祖衝之生前始終沒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510年),在祖衝之之子祖暅三次上書之後,《大明曆》才正式頒行,這已是祖衝之死後十年了。祖衝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同時也是一位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他一生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

西征花剌子模國後,欲望和追求永無止境的成吉思汗又開始馬不停蹄地南下,繼續擴充疆土。當時中原的局勢變化很快,這應該是促使成吉思汗放棄繼續西征而回師南歸的主要原因。蒙古大軍西征期間,成吉思汗封心腹愛將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將太行以南的軍務全部交給了他。而金國一直是蒙古的世仇,非死亡不能化解,木華黎最大的任務就是攻打金國。起初,中原局勢對蒙古十分有利——三大政權之中的金國與南宋正互相攻打,戰事頻繁,而另一大政權西夏則早已經歸附蒙古,一直派遣本國軍隊跟隨蒙古作戰。蒙古趁虛直入,自然頻頻得手。蒙古軍長驅直入,攻城略地,主要的戰事集中在河北、山東一帶。金軍同時麵對北方蒙古和南方南宋兩大強敵,首尾不能相顧,完全不能抵擋蒙古鐵騎的進攻。眼見蒙古軍氣勢如虹,金宣宗不得不派出使者向蒙古求和。蒙古提出要金國割讓關西未被攻陷之數城,金宣宗去帝號,改為河南王。麵對蒙古如此苛刻的條件,金宣宗實在難以接受,和議的希望最終破滅。

眼看木華黎滅金在即,形勢卻突然起了變化。先是西夏夏獻宗即位,乘成吉思汗遠征西域之機,一改其父夏神宗附蒙侵金的國策,與金國通好,開始積極聯金抗蒙。而金國金哀宗即位後,也意識到蒙古才是真正的強敵,為了集中力量抗蒙,不但與西夏結盟,約為兄弟之國,還一改侵宋擴土的國策,派遣使者與宋朝通好。局勢開始對蒙古不利,主持滅金的蒙古大將木華黎對西夏的突然背盟尤其憂憤,最終在一場攻打金國的戰鬥中病死。正在西域的成吉思汗聽說後,立即回師,立誌滅掉西夏,以為愛將報仇。

然而,人生終究有許多遺憾——即便有著絕世的豐功、驚人的戰績,也無法停止生命的年輪,也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蝕。即使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照舊無法戰勝人世間最強大的敵人——死亡。宋寶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溘然長逝在征伐西夏的途中,結束了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蒙古人將他的屍體裝入金棺,運回蒙古發喪,一路上遇到行人,一律殺死,以免泄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