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2)(1 / 3)

值得一提的是,撒麻耳幹在唐朝稱颯秣建國,即中國史籍中所稱的康國,其內城東門就叫做“中國門”。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行取經時,曾到過這個國家。當時這個國家的國民均信奉拜火教,因而對玄奘一行非常冷淡。不過,當玄奘為國王說因果報應、稱頌佛祖功德後,國王態度開始轉變,後來還主動提出請受齋戒。跟隨玄奘的兩個小沙彌到荒廢的寺廟禮拜,被當地人用火驅逐。國王知道後,立即下令逮捕肇事者,還要當眾砍掉他們的手,以示懲戒。還是玄奘出麵解救,國王才免於刑罰,將肇事者鞭打後驅逐出都城。此後,國王大設法會,準許剃度僧人,全國也開始信佛。後來玄奘在其著述《大唐西域記》中還用了不少筆墨來記錄這座宏偉的城市。當然,他沒有想到,這座方圓二十多裏的繁華城市會在六百年後徹底毀於另外一個來自東方的人物成吉思汗之手。蒙古大軍進入撒麻耳幹後,摧毀了城市的生命線——水利係統,這座城市由此陷入癱瘓,後被廢棄。

武力的確能夠征服城池、獲取土地,但卻征服不了民心和信仰。成吉思汗以武功聞名於世,誠然是個人物,但人們崇拜他、敬畏他、懼怕他,隻是因為他的傑出武功。在被蒙古軍鐵蹄征服過的土地上,成吉思汗沒有贏得哪怕是一點點人心。隻有像玄奘這樣,完全隻依靠個人的力量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宗教文化,贏得了整個國家君民發自內心的禮敬,才是一個真正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

逃離撒麻耳幹的蘇丹摩訶末並沒有就此脫離險境。根據成吉思汗的命令:“要像獵犬一樣咬住自己的獵物不放,即使其躲入山林、海島,也要像疾風閃電般追上去。”蒙古名將哲別、速不台率軍追擊摩訶末。摩訶末一路逃亡,一直逃到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的一座小島上,不久聽說幼子被成吉思汗殺死,嬪妃也被蒙古人霸占,又驚又氣,很快生了重病,悲慘地死在那裏。

進攻舊都玉龍傑赤的蒙古軍遭到了一定挫折,由於術赤與察合台意見不合,玉龍傑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命令窩闊台為前線指揮,最後才攻下玉龍傑赤城。駐守舊都玉龍傑赤的禿兒罕太後先是逃入山林,後來也被迫投降了蒙古。

摩訶末之子劄蘭丁奉遺囑即位,成為新一任的花剌子模國蘇丹,他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三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國大勢己去,劄蘭丁很快被蒙古軍在申河(今印度河)擊敗,幾乎全軍覆沒,隻帶著四千殘兵渡河逃入印度。一直到成吉思汗退兵後,劄蘭丁才從印度返回波斯,重新奪取波斯西部一些地區,被各地諸侯奉為君主,重建了花剌子模國,建都於桃裏寺(今伊朗大不裏士)。後來窩闊台即位後,再次派軍西征,逼得劄蘭丁無處藏身,被波斯當地居民殺死。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國最終被蒙古消滅。

成吉思汗家族有兩名重要成員在第一次西征中喪生:其一是成吉思汗的女婿脫忽察兒,在你沙不兒城下被射殺。拖雷為了給姐夫報仇,下令部隊晝夜攻城不止。你沙不兒軍民抵抗了一陣子,見情勢不妙,要求投降,卻被拖雷拒絕。城破後,蒙古人的大屠殺持續了四天,雞犬不留。拖雷聽說之前在馬魯屠殺時,有不少居民裝死藏在屍體中從而逃過一死,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拖雷下令屠城時將你沙不兒城軍民的頭一律斬下,集聚成塔。四天中,鮮血染紅了大地,整個城池都在刀光馬蹄下呻吟,哭喊聲和求饒聲驚天動地,卻絲毫沒有打動拖雷的鐵石心腸。

另一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蔑忒幹,察合台的長子,在進攻巴米安時被射殺。成吉思汗十分寵愛蔑忒幹,聞訊後怒氣衝天,據說他不戴頭盔,光著腦袋,親自參加戰鬥,蒙古軍由此士氣大振,一舉攻克巴米安。為了給蔑忒幹複仇,所有的居民被趕盡殺絕,所有的建築被徹底摧毀,一個無比繁華的城市,變得無盡荒涼滄桑。憤怒的成吉思汗還下令,今後不許任何人居住在“這座該死的城市”。這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所發出的充滿暴戾與仇恨的詛咒,從此籠罩在查理戈爾戈拉高地,陰魂不散,以致此地至今還是荒無人煙。

最初察合台還不知道長子已死,因為他脾氣暴躁,旁人也都不敢告訴他。有一天,成吉思汗和幾個兒子一起吃飯,故意大發脾氣,說兒子們翅膀硬了,都不聽話了,一邊說著,一邊將目光投向察合台。察合台立即跪了下來,表示願意一切聽從父汗吩咐。成吉思汗說:“是不是我說什麼,你都會聽從?”察合台說:“是,我絕對不敢違命。”成吉思汗這才說:“那我要告訴你,你的兒子蔑忒幹已經死了,我命令你不要悲傷。”察合台大驚失色,有如電擊,但因為已經答應了父親,隻好努力忍住淚水,吃完飯後才跑出去大哭了一場。

雖然蒙古軍所過之處盡為廢墟,但這次曆時四年有餘(1219年—1223年)的西征,對成吉思汗而言卻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他靠戰爭搶掠來的財物,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但世界上終究還有一些東西是無法靠武力征服,比如時間。宋朝以前,最負盛名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和唐太宗李世民,他們均是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的一代天驕。但這幾人晚年生活均趨於神秘,尤其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可見越是處於權力巔峰的人物,到晚年便越懼怕死亡。也正是在這次西征途中,年屆六十的成吉思汗感覺到老已將至,有了強烈的危機感。他聽說中原有位著名道士丘處機,懂得煉仙藥金丹,於是派侍臣劉仲祿懸虎頭金牌,到登州(今山東蓬萊)邀著名道士丘處機會麵,以求長生不老之藥。

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山東棲霞)人。幼年失母,由繼母撫養長大。十九歲離家出走,入山學道,拜全真道創立人王□(王重陽)為師。王□本是富家子弟,通文才,兼精武藝。丘處機起初為王□掌文翰,成為全真道“七真”之一,後繼任掌門。先後隱居於稀溪(今陝西寶雞東南)和隴州(今陝西隴縣),廣泛結交士人,聲名日著。曾受金世宗之召到中都(今北京),頗受優遇。金末亂世後,丘處機離開金朝廷,隱居在棲霞山中,授徒弘教。因為他名聲在外,後來金、宋兩國均遣使征召,但均沒有赴行。可是當成吉思汗的使者到來後,丘處機欣然答應,不顧七旬高齡,率弟子起程西行。丘處機獨獨選中蒙古,大概他已經看出金、宋兩國腐敗不堪,已經顯露亡國之兆,而蒙古卻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

這一行人“出沙陀,至魚兒濼,始有人煙聚落……皆黑車白帳,隨水草放牧。盡原隰之地,無複寸木。四望惟黃雲白草”,跋涉萬裏,備嚐艱辛,最終在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見到了成吉思汗。

丘處機鶴發童顏,仙風道骨。成吉思汗一見之下大為傾慕,說:“其他國王(指金國和南宋)征聘,真人皆不應。今遠逾萬裏而來,我很是高興。”丘處機說:“山野(長春自稱)奉詔而赴者,天也。”又道:“欲統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成吉思汗卻對這番言論沒有多大興趣,隻是點了點頭,便立即直入正題,詢問有何長生之藥。丘處機回答說:“據山野所知,世間並無保永生的長生之藥。不過,有養生之道,可以使人延年益壽。”成吉思汗雖然有些失望,但也欣賞丘處機的真誠,便將他留了下來,不時請教。

在後來的交談中,丘處機除了向成吉思汗介紹戒聲、色、欲等養身之道外,還特別針對蒙古軍的屠殺和掠奪,一再講述他的政治觀點:為治之方“以敬天愛民為本”,長生之道“以清心寡欲為要”,選賢能,施仁政,這樣才能長治久安。成吉思汗這樣的人,是絕無可能清心寡欲的,對丘處機的建議雖然並不愛聽,但還是令翻譯耶律阿海把談話都記錄下來,打算傳給子孫後代,並呼丘處機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