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金國使者劉□出使南宋,很好奇地問接待的官員說:“嶽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謀叛,為部將所告,以此抵誅。”劉□根本不信嶽飛會謀反,嘲諷地說:“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嶽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劉邦)所謂‘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嶽)飛者,無亦江南之範增乎?!”(《坦齋筆衡》)就連金國使者都忍不住要為嶽飛鳴冤。
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元·趙孟□《嶽鄂王墓》
在中國曆史上,嶽飛被殺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個人事件。千百年來,對嶽飛無辜遇害根源的討論層出不窮,因此而產生的各種文章更是可以達到汗牛充棟的地步。世人多認為宋高宗對嶽飛產生殺機是因為立太子一事。起初,宋高宗為躲避金人,從揚州逃跑時受到了嚴重驚嚇,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兒子趙旉也於三歲時患病臥床,剛巧宮女進屋服侍時,不小心踢倒了一隻金爐,突如其來的響聲驚嚇了病中的趙旉,結果導致病情加劇。不久,趙旉便重病而死。這父子二人的命運都跟驚嚇相連,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宋建國之初,局勢是何等的不穩定,而金人洗劫後的中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恢複元氣。
宋徽宗死在金國後,金人不斷放出風聲,說要把宋欽宗或其子趙諶送回汴京(開封),冊立為宋帝。金人此舉,無非是要故意擾亂南宋朝廷和時局。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朝廷冊立太子便成為十分必要之事。但對宋高宗來說,卻有難言之隱,倘若公然立養子趙伯琮為太子,無異於公然在天下人麵前暴露其不能生育的事實。此人自私的天性,讓他凡事都要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是以始終在立太子一事上遲疑不動。群臣深知宋高宗心理,大多沉默不言。
事隔不久後,金人果然將宋欽宗的兒子趙諶送到汴京作了傀儡皇帝。嶽飛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建康上奏,建議宋高宗速立趙伯琮為太子,以挫敗金人的陰謀。不料宋高宗當即駁回了嶽飛的奏章,並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這類事體並不是你所應當參預的。”言語中已經透露了皇帝強烈的不快和殺機。宋朝自立國以來,規定武將不得幹預朝政,此次嶽飛無異觸動了忌諱。這件事,被認為是嶽飛後來非死不可的根源之一。正如張戒在《默記》中所說:“(嶽飛身為大將)而越職及此,取死宜哉。”
實際上,立太子事件隻是一個表麵的契機,嶽飛遇害還有兩個更深層的原因。
一是嶽飛因其家鄉湯陰淪陷,與金人有家仇國恨,因而一直力主抗戰,北伐收複河北故土,並直搗黃龍,迎回宋徽宗、宋欽宗。然而一旦宋徽宗、宋欽宗歸來,宋高宗該如何自處?皇位是不是還保得住?所以紹興十二年宋金議和時,宋高宗隻要回了他的生母韋氏,根本沒有兄長宋欽宗一句。正如明人文徵明在《滿江紅》中所吟:“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不但是嶽飛被害的原因,也說明真正要殺嶽飛的人是宋高宗,秦檜不過是適逢其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