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隻罵奸臣,不罵昏君”的傳統,世人多將害死嶽飛的責任歸咎於秦檜。實際上,最後判決的聖旨由宋高宗下達,正如明人高啟詩所言:“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尤其是在嶽飛死後,種種跡象更能看出秦檜固然想殺嶽飛,但最想害死嶽飛的人卻是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正月,宋高宗下詔改錢塘縣(今浙江杭州)西嶽飛府邸為國子監太學(當時的最高學府)。秦檜病死後,宋高宗為很多被秦檜陷害的大臣恢複了名譽,卻獨獨拒絕為嶽飛平反。由此可見,在他心中,嶽飛始終是拔不去的一根刺。他當初殺嶽飛,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的,所以連像之前派人祭奠陳東那樣的表麵文章都不願意再去做。中國曆史從來就是為尊者諱,秦檜不過是為宋高宗做了個墊背。
第二個原因則是最最關鍵的。前麵曾經提到司馬光為了供宋朝皇帝借鑒,主編了《資治通鑒》,其中記錄了不少君弱臣強的故事。如唐朝後期藩鎮割據,聯兵可使朝廷流亡。而到了五代十國,更是王權衰微,“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完全是武力左右局麵。“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軍隊駕馭皇帝,“易君如奕棋”。誰兵力最多、實力最強,就能當上皇帝。以致五十三年間,“帝王凡易八姓”。而那些被武力廢棄的前皇帝往往不得善終,下場極為淒慘。這些故事,宋高宗必然都讀過,否則他不會不願意選擇建康做京師,而是選擇了本來是行宮的杭州,就是因為建康上演過太多王朝興替的故事、死過太多的皇帝。別人不說,單說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本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自北宋立國,防大將如家賊,已經成了趙宋的傳統。想來每每夜深人靜之時,宋高宗於深宮中翻閱著曆史卷冊,追憶太祖抑製武將的國策,一定是深以為然的。
而發生在建炎元年的苗傅、劉正彥兵變,更是令宋高宗心有餘悸,至死不能忘懷。雖然他起初不得不倚靠武將立國,但一旦局麵穩定,“鳥盡弓藏”就開始上演了。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淮西宣撫使張俊入朝時,宋高宗對他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現在愛卿所帶之兵,是朝廷之兵,如果心尊朝廷,就像郭子儀(唐朝中興名將)那樣不但自己享福,子孫也會昌盛。如果憑自己兵權之重而輕視朝廷,不但子孫不享福,自己也有不測之禍。”這已經是相當嚴厲的警告了。張俊聽到後當然悚然而驚,以致後來趙構和秦檜要他出麵陷害韓世忠、嶽飛,他也積極參與,隻為悅上保己。
對待張俊已經是如此。而在南宋所有將帥中,嶽飛才幹最高,功勞最大。他文武雙全不說,不僅軍事才華出眾,還留意翰墨,禮賢下士,讓宋高宗深為猜忌。宋高宗曾感慨說:“天下未太平。”嶽飛則回答:“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這位既不愛錢也不怕死的名將,甚至對女色也沒有任何興趣。嶽飛家鄉湯陰淪陷時,原配劉氏在戰亂中兩度改嫁,嶽飛續娶李娃為妻,別無其他姬妾。另一名將吳玠聽說後,以兩千貫錢的高價買了一名出身官宦的美豔女子,送給嶽飛。結果嶽飛見都沒見,隻將這名女子安置在一間空屋,隔著屏風問:“某家上下所衣?布耳,所食齏麵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最後還是將此女退還給吳玠。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曾經想派大將王翦攻打楚國。王翦說:“要攻打楚國,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又問李信,李信說:“二十萬人就足夠了。”秦始皇笑道:“王將軍老了,膽子也變小了。”於是派李信和蒙恬帶二十萬軍隊南下征伐楚國。王翦便稱病回家了。不久,李信大敗,秦始皇親自跑到王翦的老家頻陽,請王翦掛帥複出。於是王翦帶兵六十萬人出征,秦始皇親自送到霸上。王翦臨出發的時候,突然向秦始皇要求賞賜眾多的田產宅第。秦始皇不以為然地說:“將軍就要走了,怎麼還發愁不能富貴呢?”王翦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還用得著我,我得為子孫作打算。”秦始皇大笑。後來,王翦在出征的路上,還先後派出五撥信使回鹹陽,不為別的,隻為向秦始皇請求封賞。秦始皇終於答應了。有人覺得王翦是在乞討封賞,很是丟人。王翦語出驚人地回答:“秦王生性多疑。如今我統領著幾乎秦國的全部兵馬,不請求田園加深大王的信任,難道還要他疑心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