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教師是民辦高校發展的主體力量,決定著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師資力量比較薄弱且不穩定是民辦高校麵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民辦學校不但缺乏穩定的師資隊伍,而且現有的師資在年齡結構、團隊資曆、梯隊建設等方麵也極不合理,民辦高校在師資引進尤其是在優秀教師的聘用上特別困難。一些民辦高校被動采用學生評教的方式來評價教學工作,如果學生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就難以達到評價教學工作的目的。從某種層麵上說,民辦高校並沒有完全實現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這嚴重製約了民辦高校學術氛圍的提高,不利於今後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從根本上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局麵。
第五,從社會實踐培養方麵看,缺少社會實踐教育教學基地。高校與社會缺少互動,高校與政府經濟研究部門、企業、事業單位缺少常規互動,信息閉塞,很難建立長期合作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實踐教學在高校經濟學專業教學計劃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比例偏低,社會實踐經費投入不足;學生參與社會考察、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教學計劃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多是在假期學生自主安排,缺少有效監督機製,往往流於形式;學生的專業實習一般也是在大四學年,有的學校有條件帶學生組隊實習,但更多的學校隻能讓學生自主實習。但這個時間與學生考研、考公務員、求職就業相衝突,不少學生為得學分,不得不參與,但效果不理想,這些主客因素觀上造成了實踐教學環節更加薄弱。
三、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探索
1、按需培養、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應根據學校實力、層次、特點等差異進行細分,並進行相應定位。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定位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細,應側重應用型人才培養。條件成熟的學校可以嚐試建立校企互動聯合機製,合作辦學,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訂單”要求實行“2+2”、“3+1”等各種方式聯合培養。修改現行的培養方案,大一和大二年級注重基礎學習,加強通識教育,擴展知識麵;大三和大四年級注重寬口徑設計專業方向,特別要注意特色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和方案的設計,突出專業特色定位,強化實踐教學,突出能力訓練,並不斷根據產業結構演進、新興產業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變化調整培養方向,突出人才培養特色,提升學生的從業能力,滿足社會對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改革傳統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要改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經濟學專業培養目標和方案必須與時俱進,改革現行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結合專業的特點,根據經濟發展對經濟學人才的需要,建立符合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體係,構建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結構上,注意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增加社會實踐的比重;教學內容上,注意強化學生參與的實踐設計;教學方式方法上,改變“一言堂”的做法,改變一個教師全程授課的方式,可以嚐試理論內容一人主講,專題研究、探討前沿熱點問題實行雙講或多講,進行思維碰撞,並設計各種項目,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對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上,改變一張考卷、一個任課教師評價定結果的方式,采取基礎理論卷麵筆試考核,創新能力、實際操作應用能力通過項目設計體現,溝通、組織、協調能力通過團隊項目合作考察,個人表現通過學生團隊集體評價評估等多種方式進行。在課堂教學、綜合模擬實訓、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熱情,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成就感中找到興趣,從而培養經濟學理論功底紮實、有一定專業技能、綜合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的複合型人才,提升經濟學專業學習的價值,滿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