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教育經濟
作者:張誌娟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本文結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狀況,從民辦高校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入手,對當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構建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培養模式的思路。
【關鍵詞】 民辦高校 經濟學專業 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成為經濟學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課題。當前高校經濟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普遍注重理論研究能力的提升,培養的學生更適合去研究型大學經濟學專業進行理論深造。作為民辦高校的經濟學專業與研究型大學不同,應注重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中,實踐教學占重要地位。但從目前大多數高校經濟學專業課程設置看,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所占比重較低,從當前社會對經濟學專業人才需求來看,更需要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需要我們對傳統的經濟學專業教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因此,加強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經濟學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聯係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民辦高校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也對經濟學專業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要求經濟學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深化改革,盡快與國際接軌。教學改革能夠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適應社會需求的針對性,而人才培養模式又內在地反映了經濟學人才需求的質量並能夠推動教學質量和效果,二者存在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關係。
人才的質量取決於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人才培養模式的質量取決於專業教學目標與課程體係。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來看,經濟學專業不僅理論性和綜合性強,在學科發展上呈現出複合型課程和專業,而且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出現多元化定位,新的變化對經濟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戰,客觀上要求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課程與教育形式的創新。
二、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近年來,高校擴招為社會輸送了經濟建設需要的專業人才,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細分,對人才需求開始越來越細化,對應用型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而目前多數民辦高校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都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第一,專業定位不清,培養人才規格趨同。民辦高校培養的學生不論哪個層次,最終都要進入社會就業或創業,所以經濟學專業本科定位非常重要。應根據市場對經濟學人才需求,選準層次,合理準確定位,特別是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長項,培養有特色人才,避免培養的人才大眾化,流於平庸,造成人力資本的浪費。
第二,專業培養目標和方案沒有與時俱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經濟學專業培養方案設計與社會需求脫節。在經濟發展初期,人才的匱乏,原有模式下培養的學生還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新興產業的不斷出現,對經濟學人才的需求不再單單是理論研究型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實踐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隻有他們才能滿足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的要求。
第三,從培養模式設計看,重理論,輕實踐。由於注重基礎教育,理論課較多,封閉式課堂教學,方法單一,傳統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缺少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啟發和培養,實踐教學比例過低,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偏弱,不能適應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