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1 / 2)

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

教育經濟

作者:徐珊

【摘要】 以山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畢業生為例,通過對樣本大學生的人力資本因素進行定量分析,找出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為大學生自身就業和人力資本投資提供相關依據。由於人力資本所內含的知識、技能等因素直接決定了勞動者生產率的高低,因此對就業概率和起薪水平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另外,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也對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並獲得就業滿意度有正向的作用。

【關鍵詞】 人力資本 就業質量 大學生就業 地方新建本科院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據統計,在2001—2015年這15年間,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了近七倍,但就業率自2007年開始呈下降趨勢,基本形成供大於需的局麵。考量就業,需要參照兩個指標,一個是就業率,一個是就業質量;前者反映了就業的量,而後者則反映了就業的質。就業率是宏觀指標,它反映了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辦學水平,對高校有一定指導意義;就業質量是微觀指標,影響個體勞動者的生活質量和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勞動率素質。具體到大學生個體來說,就業質量無疑比就業率更重要。

自1999年來,一大批專科學校通過合並、升格、轉製等方式組建為具有高等學曆教育資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它們因組建時間短、實施本科教育的曆史不長,通常被稱為“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全國新建本科院校350多所,幾乎占據了全國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隨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其發展已初具規模,但和部屬高校、全國性綜合高校甚至高職高專相比,其畢業生就業仍處於競爭劣勢。通過有針對性地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人力資本因素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提高該類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從而找到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人力資本投資策略。

一、理論框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舒爾茨在探討美國經濟總產出增長快於要素投入增長的根源時,發現教育、保健、在職培訓、遷移等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把這些要素定義為人力資本,並認為人力資本是某種投資的結果。我國學者在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的定義,即人力資本是體現於人身體上的知識、能力和體力的總和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討,對人力資本概念進行分解,從形成途徑角度考量,人力資本包括教育、在職培訓、工作經驗、衛生保健、勞動力遷移等,其中教育是人力資本最重要的途徑。

大學生作為預備勞動力,其人力資本與一般社會中的勞動力不同。為了更好地定義大學生人力資本,我們提出以下幾個假設。

假設1: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存在勞動遷移,可以不考慮遷移所形成的人力資本。

假設2:大學生們的身心都是健康的,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程度是一樣的。

假設3:人的思想觀念所形成的意識形態應該納入人力資本範疇(成祖鬆,2011)。

綜合上述假設,本文將大學生人力資本界定為:存在於每一個體大學生身上的,通過投資所形成的具有社會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總和。其中,“知識”由是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即間接經驗,由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各種課程或課外閱讀獲得;“技能”是指掌握並能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即直接經驗,可以通過在崗培訓或“幹中學”獲得。針對大學生群體,主要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實習、兼職或參加社團活動、擔任班幹部等方式獲得;“意識形態”是由思想觀念投資所形成的,就大學生而言主要就業觀念,包括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到誌願服務西部、到農村和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自主創業等,即解放思想,其形成的途徑包括自身的觀念更新或外部的宣傳教育。

二、數據與變量選擇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於2015年5月底至7月初的“山東省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山東省自1999年來新建本科院校24所,本次調查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交通學院、德州學院、濰坊學院、濱州學院、棗莊學院、泰山學院等七所本科院校進行。調查對象為各高校2015屆本專科畢業生,其中排除了升學、出國、自主創業以及無就業意願的畢業生,因此每位受訪者都有求職經曆。考慮到操作等實際情況,選取定額抽樣的統計方式。調查中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6份,有效樣本占95%。其中男生215人,女生251人。調查的問題主要圍繞理論框架分析中有關大學生的人力資本與就業質量的相關變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