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1 / 3)

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

當代論壇

作者:曹智敏

【摘要】 習近平同誌強調:“要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麵臨新的挑戰。逐步適應和習慣當下中國的新常態,迅速調整思路,調整眼界,調整定位。未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應是理性選擇,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趨勢,創新成為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力。人類社會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這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經濟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發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的成果。當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時期。

【關鍵詞】 新常態 中國經濟 發展

一、經濟“新常態”的“新情況”

2014年4月25日,春意漸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10多天後,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新常態”的提出,我們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要知道,習近平同誌提出這一重大理論概念是源於以下兩種極為重要的新情況。

第一種新情況是,隨著客觀世界不斷發展,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而導致的一種勢必至此的新常態,這是需要我們用平常心態去認真看待和對待的。正如習近平同誌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指出的那樣,“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今年7月,習近平同誌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重申,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第二種新情況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8條基本要求,在近兩年時間裏,勵精圖治、攻堅克難,給黨領導的偉大事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麵帶來一係列充滿希望的新變化,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由此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可以說,這樣的新局麵,是由銳意進取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自覺營造的一種趨勢性的新常態。對此,同樣需要我們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去認真看待和對待。

“新常態”總體上源於上述兩種新情況,特別是第二種情況的一個重要的、權威的依據,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讀本》,書上指出的我國現今存在的新成就、新風氣、新局麵和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實際上既是黨的十八大以後這兩年形成的各方麵工作新常態的重要體現,也是形成新常態的背景和條件。

二、經濟“新常態”在我國的發展機遇

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征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和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麵。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係的宏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