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救生圈公司的副總經理兼美國航業救生公司的總經理查理·皮茲曾經開除了一個很有前途的青年職員,因為他不能坦然地麵對別人的批評。這個青年是從一個小學徒開始往上升。因為他有能力,而且受人歡迎,所以升得很快,最後直到公司工程估價部當主任,負責該公司工程的估價。有一天,一個速記員查出他的估算中出了2000元差錯,於是把詳情向上報告。後來這件事被皮茲知道了。
“這個速記員沒權利查我的核算。”他氣憤地說,“他也不該提出來:”
“但你確實是算錯了,是不是”皮茲問他。
“是的,”他說。
“然而,你還是覺得速記員不該說出來,難道公司該蒙受損失以維護你的威嚴嗎?
但這個青年主任覺得就該這樣,皮茲便規勸他,說他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就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了。後來這事逐漸被大家淡忘了。
大約過了一年之後,這個青年主任上報了一個美國中西部某項工作的2萬元估價方案。其上司仔細核對後,發現數目應當再加一倍,這事又報送到皮茲那裏,於是皮茲再叫他前來。
這位青年說:“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想用這項工程來陷害我。你上次恨我,於是這次又雇了一位工程師核算,故意揭我的短。我的計算是對的,你懷疑我。”
皮茲回答說:“那麼,好,你自己去找些人來算,看看結果如何。”
在事實麵前,他承認自己確實算錯了,皮茲便對他說:
“現在我們隻能分道揚鑣。因為你不肯麵對公正的批評。”
批評的人或許動機不純。但是他的話卻可能是真的。他或許是想害你,但是如果他的批評能讓你進步,對你反而有利。你如果因他的批評而自暴自棄,那就讓他的詭計得逞了。你若是能夠善待批評,就應利用這種批評來使自己進步,這是一件很合算的事。
當林肯還是個年輕的律師時,為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沒有人理他。在芝加哥,那些赫赫有名的律師,都覺得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會降低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根本看不起別人。他們把林肯扔在一邊不願和他一同吃飯,批評他辯護的方法太幼稚。
林肯怎樣做的呢?他虛心接受了這些尖刻的批評。後來他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知道自己懂得的東西有限的可憐,而我要學習的又那麼多。”後來,他做了美國的總統,那些律師還是律師。他們的批評隻不過幫助林肯爬到榮譽的頂端。
許多偉人都遭受過不公正的批評、無理由的侮辱,以及惡意的誹謗。偉人所樹立的仇敵要比一般人多很多。不過敵人的數目多少並不重要,因為偉人經常通過敵人的攻擊來看清自己,因為敵人的批評,多半是對的。小人物才會不管情況如何都要為自己分辯,也隻有小人物才會養成一種自以為是的觀念。
要點三:樂於接受別人的忠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在性格,或是待人處事方麵,總難免有不曾發覺的死角或是一時疏忽。若在此時,有人提醒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衷心感激不已。所謂朋友之道,貴在勸導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靜越長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忠告是別人送給你最豐富的禮物。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受諫,則聖;木受繩,則直;金受礪,則利。”然而現代社會,能夠直言不諱地指責他人缺點者已日漸減少。無論是你的上級、長輩、或同事,大都不願意冒著使別人惱恨的危險去忠告別人,而都抱著善其身的態度漠視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誠懇、虛心地接受別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告,則這種現象又如何會出現呢?平心而論,真正能夠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指責我們的人是誰呢?不外是父母、師長、兄弟或朋友等。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更圓滿,在學業或事業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數人對於忠告總是有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原有的密切關係破裂,在某種程度上說,忠告的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不顧後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對我們懷有深厚感情之人。一個從來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無缺,實際上可說他是一個毫無良好人際關係的真正孤獨者。由此看來,受到忠告正說明你周圍有人在關心你。“不聞不論,則智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但是,若接受忠告時的態度不夠坦然,則將會使你的朋友個人棄你而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忠告者也能從你的態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個坦誠的人,或是個驕傲自大的人,或冥頑不靈的人,進而影響對你整個人格的評價。一個謙虛上進,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接受任何善意建議的人。如此,即使是與你隻有點頭之交的人,也將樂於對你提出忠告。具體而論,接受別人的忠告,應把握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