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模擬實務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與教學方法創新
財會教育
作者:周鳳
摘要:會計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的學科,會計模擬實務課程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學生在畢業實習之前開設的模擬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進而影響職業生涯。本文以高職教學為對象,結合我校多年的教學實際,探討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方法創新問題。
關鍵字:會計模擬實務 教學內容優化 教學方法創新
會計模擬實務是會計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一門核心課,是在係統學習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納稅實務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基礎上,學習的一門綜合實踐技能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了解實際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流程,掌握會計操作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縮短與實際會計工作的距離。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該從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三方麵進行。
一、明確教學目標
(一)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是指所培養的人才在政治思想、職業道德、業務能力、身心素質方麵應達到的標準。《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幹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高職教育必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目標的確定,必須深入到社會生產實踐的第一線,緊緊圍繞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係統地分析人才類型、規格和質量標準。課程的目標符合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才能培養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
(二)學校的培養目標。我校的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是根據國家尤其是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辦學特色和優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服務首都經濟建設發展的原則。從培養目標出發,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和質量標準。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文化素質和職業素質培養為基礎,以實際工作任務和過程為依據整合和優化專業課程內容,構建課程體係,實現教育與行業標準相互融通。注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和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相結合,同時注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誠信、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交流能力,為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會計專業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麵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會計技術領域基本規範,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健康的身心素質和一定的就業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四)課程的培養目標。通過該課程學習,全麵了解企業會計工作的步驟和內容,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掌握各會計崗位的會計業務處理方法、特點和基本操作技能,為縮短與實際工作的距離,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適應職業變化的需求和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課程目標緊緊圍繞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在學校總目標的框架下,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為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服務,與學校總目標一致,課程目標與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培養目標及會計培養方案目標一致。
二、優化教學內容
會計模擬實務課程是一門綜合的實踐課程。要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就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達到目標要求。2008年4月至2008年8月,針對會計模擬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筆者對我校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和相關的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認為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涵蓋以下十二個項目:會計基本技能操作、出納崗位操作、原始憑證的填製與審核、記賬憑證編製與審核、賬簿登記、成本計算、期末費用分配、會計期末工作處理、財務報表編製、納稅實務、財務分析、財務軟件操作。我校將這些實驗項目運用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體現會計工作的綜合性。在會計教學中,我們將會計工作涉及的知識分為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電算化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納稅實務等課程,便於學習和掌握。但實際會計工作是將這些單獨的課程綜合為一個整體——會計工作,我們將會計模擬實務課程分為十二個實驗項目,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組成完整的會計工作。實驗內容與會計實際工作一致,便於學生了解整個會計工作及知識的綜合運用。
(二)製造業與商業會計相結合。製造業會計相對其他會計(如商業會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業務處理複雜,與學生所學習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內容一致,因此,我們從實踐中選取典型的製造企業的真實資料,經過加工整理,難易程度略高於全國初級會計師、低於會計師考試大綱的要求,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與考證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對於商業企業會計,很多學校的會計實驗項目沒有涉及,而我校則采取課內製造業會計、課後商業企業會計相結合的形式,按照我校的教學安排,課內課時和課外課時同比例要求。對於商業企業,選取一家家電賣場的50項經濟業務,通過課外實驗、難點課內討論的方式完成,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