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基礎會計教學思路的思考(2 / 2)

(三)剖析期末各項調整的原理,揭開期末計提、結轉訣竅

1.期末計提時為什麼“借:財務費用,貸:應付利息;借:管理費用等,貸:應付職工薪酬”?原因是:權責發生製在起作用。權責發生製是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來決定收入和費用歸屬期的一項原則,凡是在本期內已經收到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一切費用,不論其款項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反之,凡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利息費用一般不是每月支付的,沒有實際支付的月份企業也要承擔當月費用,費用的增加在借方,所以有“借:財務費用”,而錢並沒有從企業真正支付,而是將來應付,所以“借:管理費用等,貸:應付利息”。計提工資也是同理,表示當月要承擔工人工資費用,但在月末時還沒有真正支付工資,所以“貸:應付職工薪酬”。2.期末結轉。結轉其實就是將一些科目期末餘額轉出,餘額清零的過程,那什麼科目期末餘額一定為零?管理者非常關心一個月經營下來所有成本、費用、收入多少,最後能賺多少,因此期末結轉實際上就是在計算產品成本、費用、收入,最後得出利潤的過程。產品生產出來需要用料(直接材料)+請生產工人(直接人工)+間接輔助生產的花費(製造費用)。

(四)資產負債表要素與利潤表要素密不可分

收入、費用的定義是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減少,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流出。明顯看出收入、費用的變化會改變所有者權益的大小;而反過來,沒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企業也不可能產生收入、費用和利潤。淨利潤的增加,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從而導致資產的增加。要注意的是:利潤表中的淨利潤是當期產生的,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是當期+前期留存的累計數,也即從公司開業到現在一直未分配的那部分利潤。

(五)學會通過表格記公式,既直觀又清晰

在求利潤、試算平衡、銀行存款餘額調節等時,公式又多,又容易記錯。例如:在學習編製試算平衡表和利潤表時,教材中一般會列出非常多的公式,一級又一級,讓學生難以清楚理解,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先繞開公式,從圖表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出發,教學生記憶圖、表來達到學會編表和找出數字邏輯關係從而掌握計算公式的方法。例:利潤表,可以讓學生分析表中的結構一共有幾部分,第四部分淨利潤是大家熟練關心的概念,那淨利潤是如何求解,往上找答案,會發現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那利潤總額如何求解?以此類推,這種方法,學生不但能完全畫出利潤表,還可更明白利潤表上下數據之間的來龍去脈,求解任何一個數據時,都可以簡單、直觀地寫出公式,而不用枯燥乏味地死記。試算平衡表也是同理,教會學生表的最基本結構是3行×3列,各行各列的內容是什麼,再進行擴展,記住格式,從中找出編製方法的同時也自然記住了公式:全部賬戶借方發生額(餘額)=全部賬戶貸方發生額(餘額)。

總之,教與學從來都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教的思路清晰,學的思路必然明確,善於從知識點中找出線條,將複雜知識簡單化,是教法的精髓所在。Z

(注:本文得到2012年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財務管理”的資助)

參考文獻:

1.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會計基礎[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2.葛家澍,耿金嶺.企業財務會計(第3版)(會計專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初級會計實務[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鄧雪雅,女,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實務研究,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