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革新探討
財會教育
作者:史琪 張建華 王巧霞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才培養的需要,民辦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使教育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民辦高校要在眾多名牌大學、一本、二本公辦大學的競爭中長久生存下去,必須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具有應用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人才。本文從“三本”高校財務管理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分析入手,對“三本”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並提出一些相關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三本院校 財務管理 教學方法
一、“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專業地位及主要內容
(一)“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
財務管理作為一門研究現實財務問題的應用學科,內容豐富複雜,它圍繞資金管理的主線,展開講述資金籌集、資金運用、資金分配等內容,區別於會計學記賬、核算等特點,財務管理更側重將分析技術引入相關財務決策的方法中。
(二)“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專業地位
財務管理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財務管理是財務會計及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結構中的重要部分,是會計學係及經濟管理係各專業的一門主幹專業課程,屬於專業必修課。該課程涉及會計基礎、管理學、數學等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目前大多數三本院校一般都將該課程開設在大二的第二學期。學好這門課程,不僅可奠定學生專業學習的基礎,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麵,還可大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管理資金乃至管理一個企業或公司的能力。
(三)“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的主要內容
財務管理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財務管理的基礎章節,即財務管理總論、財務管理的價值觀念;第二部分,財務管理的核心決策章節,即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管理及利潤分配管理;第三部分,財務分析、財務預算及財務控製部分。
二、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學內容理論偏離實踐、課程銜接脫節
總體而言,三本院校的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數相比以前都有較大的壓縮,特別是非會計專業的課時數壓縮到隻有48學時,有的甚至更少;會計本科專業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也由80學時縮減到64學時,而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每學期因國家法定假日、學校各類大型活動所衝掉一些課時,使得實際授課的課時數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主講教師授課的進度安排,不夠充足的課時學習也使得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不佳。
教學課時被壓縮後,三本院校財務管理課程講解的內容隻能以“決策”為重心展開,無法反映公司財務管理基本流程(包括財務戰略與目標、財務決策、財務預算、財務控製、財務分析、財務評價與激勵、財務預警)的全貌,而僅以“決策”為重心的財務管理教學還不能涵蓋整個企業財務管理流程,導致理論教學的內容偏離實踐應用。
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任務應該達到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能夠把財務理論知識應用到指導具體的企業財務活動的實踐中,從前麵的分析看,目前的財務管理課程內容體係離這一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在課程內容體係短時間難以改變的情況下,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財務問題的能力,應該是必要且可行的途徑。
在課程銜接方麵,財務管理學中實務決策的計算大量運用了概率統計和線性規劃中的理論和方法,學生一般要在學了微積分、概率統計、經濟法、基礎會計等課程之後,再來學習財務管理學,但是目前很多三本院校並未開設經濟數學課,有些院校基礎會計課程甚至設在了財務管理課程之後,這使得財務管理學的教學遇到許多困難。另外,財務管理課程內容中經常涉及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和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同一部分內容在其他課程中也會涉及,造成課程內容的交叉重疊。學生普遍反映,通常不同課程是由不同教師授課,這就造成有些內容重複講授,而有些知識點主講教師彼此都以為相關課程的教師會講而導致部分知識點漏講。
(二)教學方式單一,案例教學法並未得到有效實施
據了解,三本院校財務管理教學均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針對財務管理課程信息量大、概念和公式多的特點,主講教師均采用的是“PPT知識點傳統講授法”,即教師按照教學內容將各章節的知識點製作成PPT形式,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上集中演示、灌輸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板書的時間,提高了教學的效率。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雖然改進了教學手段,但是知識信息的傳遞方式無法避免傳統教學方式“單向性”的弊端,教師的角色隻是將書本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單向性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師生之間缺乏雙向交流,課堂氣氛沉悶,此外,放映幻燈片時教室的光線昏暗,導致部分本來基礎就不好的學生在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下昏昏欲睡,學習實際效果並不理想。